浅谈新时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12-26李良海
李良海
摘要: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采用的是"僵硬、封闭"的教学模式,这导致学生学的死板且辛苦,甚至对有些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是无效的。对于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在此仅以阅读教学为例。
关键词:语文阅读;传统教学;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076-01
叶圣陶老先生说:"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可见,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它能让学生系统地开始学习,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也为培养正确的三观、适应这个社会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要想学得好,离开阅读一切都是空谈。
1.传统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
对于精品课文,教师大都在三、四课时完成,首先,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生词,然后是对整体内容的把握,会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浅谈对文章的初始印象。再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初步的结构划分。再在其中选取一些重要的段落、句子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句子,大都选择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又或是有总起全文,起承转合,总结全文的作用。如果文章中有涉及环境,人物的描写,教师会让学生在正确把握了文章大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看来,一些教师确实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是否真正的理解到了这篇课文的精髓。每一个人在理解能力上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同。对于老师这样不分对象的讲授,真的每个学生都听懂了吗?不可否认,教师这样的教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就拿人物分析来讲,为什么要向学生传输一种"形象",任何事本身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何况是人。就拿狼来了的故事来举例,可能大部分老师都会从中告诫学生,不能说谎,不能失信于人。但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从另一方面来想呢?比如学习狼的聪明啊,当狼发现村民不再相信小孩的时候才决定发起进攻,这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但实际上能真正做到与学生互动的教师少之又少,他们或为了赶进度,或为了省时省力,仅仅将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课文梳理照搬下来,不顾学生能否跟上,生硬的肢解文章。这样介绍下来,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着,接受着老师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一来过段时间,这些由學生暂且保管的知识就会还给教师了。理解不够透彻况且时效又短,学生怎么可能学好?
2.改进传统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该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氛围,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有学生个人。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为了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就应该将这种形式有课上转为课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生字词这类可以自己课下完成的事情就不能让其出现在课堂上,在教授《汉语词典》的用法后,此类问题就不应该给予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传授学习方法的时候,要时刻进行总结,不同类型的文章要进行归纳、概括学习方法,比如说明文就不能用记叙文的方式去解读。但在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的时候,又不可为了应付考试,太过呆板,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多变的解答问题。刚开始学习时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但重点是在于传授阅读方法,而不应该仅仅着眼于对某篇文章的分析。而后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
3.充分利用各种阅读资源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可以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阅读又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最先接触的就是阅读。它是一切学科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门学科离开它,都无法自立。教学资源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材,教学流程都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避免花架子,不要重视教学方法就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用教材?这是许多教师头疼的问题。不妨先让学生大致了解教材结构,接着再来分块教学。分块教学内容如下:(1)预习。掌握文章中的生词、生字,能够流畅的通读全文。(2)留下几道思考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带着问题去阅读。(3)课堂教学。这里就可以运用上文提到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学习是教师也可围绕中心思想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4)思维拓展。教师在文章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引导性的完成同类型文章。这样看来课堂上仅仅用教材是完全不够的,在思维拓展时应该看看其他课外的文章,将两者进行对比,这类文章可以是同一名作者写的,也可以是同一种类型的,或者说可以是同一种时代背景下的作品。这不仅巩固了刚才所教的学习方法,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将学生放在一种大环境下学习,能让学生全面的认识那个时代。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地讲书本上的知识,仅仅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上游走,更应该做到让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整体"、"局部"两者都要抓。
参考文献:
[1]吴文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容易忽视的100个细节[M].宁波出版社,2002(06):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