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
2017-12-26李培芳
【摘要】深度的学习来自认知的不适。在课堂学习中,当学生遭遇认知遇阻、认知冲突与认知失衡时便会形成认知不适,这种认知不适是由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引发的。本案例意图通过挑战性的数学学习任务引发学生认知不适,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学习真正发生并走向深入,实现深度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认知不适;深度学习;线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55-03
【作者简介】李培芳,福建省厦门市华昌小学(福建厦门,361000)教导主任,高级教师,福建省数学学科带头人。
一、抽象与比较,初步感知“线”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线”,生活中见过线吗?
生:见过。
师:闭上眼睛,想象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有时候闭上眼睛,你可以看到更多。
生:电线。
生:毛线。
生:天线。
生:地平线。
師:真好,同学们的头脑里有一个“线的世界”。
师:数学中的线和生活中的线会一样吗?
(学生众说纷纭。)
师(拿出一个盒子):用生活的眼光看,这是一个盒子,没有线,用数学的眼光看……
生:有线,有4条线。
生:有8条!
师:都看到了吗?在哪儿呢?看来数学中的线和生活中的线有所不同啊!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而后抽象出线。)
数学上的线是高度抽象的,以至于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原型。这种水平的抽象小学生几乎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不过,教学应当尝试去触碰学生能接受的“上限”,谨慎地去触碰,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收获。教学中教师提出“用生活的眼光看,这显然只是一个盒子,没有线,不过,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比较还是精妙而妥帖的。比较中学生的认知失衡了,他们突然发现认知中的线和数学上的线有所不同,这种感受有助于他们感悟线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性。
二、想象与分类,整体感知“线”
师:观察屏幕上的线,这些线有什么不同。
生:有直的,有弯的。
生:有长的,有短的。
屏幕出示:线有(曲直);线有(长短)。
师:因为线有曲直,所以线分为直直的线和弯弯的线。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直直的线。(课件隐去曲线,留在屏幕上的是三条线段。)
师:想想,线有长短,可以把线怎样分类呢?
生:可以分成长长的线和短短的线。
生:还有一般长度的线。
生:还有很短很短的线。
生:那还有很长很长的线。
师:同学们真会想问题,我们要对线分类,到底是要对哪些线分类呢?是只对屏幕上的三条线分类吗?
生:不是的,是对很多线分类。
生:是要把所有的线分类。
师:这样,我们的心里就必须有整个线的世界。就像同学们说的,线还有很短很短的,比画一下。(学生比画)还有很长很长的,也比画一下。你能说一条很长很长的线吗?
生:从黑板的这边到那边。
生:从教室的前面到后面。
生:从教室到学校操场。
生:从教室到家里。
生:从厦门到北京。
生:从地球到太阳。(全体学生情绪激昂。)
师:这样,咱们不比了,安静地思考,你能说一条长度让人无法超越的线吗?
生:一万千米,哦,一亿千米长。
师:哈哈,显然会被超越,一亿千米再多一米的线就比你说的长了。
生:从宇宙这头到宇宙的那头。
师:哈哈,你从这头到那头,我两边都出头,是不是就比你说的长了。
生:无边无际的长。
师:啥意思?(学生不知如何表达)是不是这个意思,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一片星空,一条线向两端无限延伸。)
师:现在,如果按照长短将线分类,你想怎么分?
生:有头有尾的线分一类,没头没尾的线分一类。
师:想想,有第三类吗?
生:还有有头没尾的线。(课件出示射线)
师:想想,还有第四类吗?
生:还有没头有尾的线。(课件出示反方向的射线。)
生:这和前面那一条是一样的,只是方向不同。
师生小结:线分为无限长的线和有限长的线,无限长的线又分为没头没尾的线和有头没尾的线。
出示三个概念:线段、射线、直线。
师:同学们说说,哪个是哪个?
生:有头有尾的线是线段,有头没尾的线是射线,没头没尾的线是直线。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射线?哪里见过直线?(生答略)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想象是不易的,但却是必要的。因为直线和射线存在于想象而不是现实。更多的教学是直接揭示直线和射线让学生想象。而本课意图让学生从“分类需要有一个线的世界”入手,让学生硬生生地“凭空”想象出直线和射线来,这种困难是加倍的。另一方面,分类是不易的,但却是有价值的。因为分类,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知便成了结构化的认知;因为分类,学生能充分地领略数学分类思考的有序、全面与严谨。教师大胆引导学生思考“有让人无法超越的线吗?”“有第三类吗?”“有第四类吗?”……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状态是受阻的,然而当他们跨越阻隔获得成功后,那种感受却又是美妙的,我们将这种美妙的感受称为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源于高立意的教学追求,追求的是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对数学本身的悦纳。
三、表示中感悟,外化“线”的特征
师:你能试着画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吗?要让别人知道你画的哪一条是直线,哪一条是射线,哪一条是线段吗?
(学生尝试后交流)
师:同学们,在画的时候显然大家是碰到了困难的。确实不容易,要将无限长的线画到有限的纸张里,该怎么画呢?
方法1:射线一端画到纸张的边沿,直线两端画到纸张的边沿。
方法2:射线一端加上箭号,直线两端加上箭号。
方法3:射线一端加上省略号,直线两端加上省略号。
方法4:线段两端有端点的标记,射线一端有端点的标记,直线两端没有端点标记。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
生:我喜欢方法1,因为无限延长,所以应该画到边沿。
生:我觉得画到边沿也沒有无限长,我喜欢方法3,省略号表示一直延伸。
生:我觉得方法2好,加上箭号就很明显了。
师:有人喜欢方法4吗?(只有一人举手,教师请这位同学发言。)
生:我觉得这样就能分出什么线是线段,什么线是射线,什么线是直线了,还需要那么麻烦吗?
(学生看法不一,众说纷纭。)
师:想不想知道数学家是怎么画的?(想)就是这样画的(教师指“方法4”)。
(学生很讶异)
师:这个阻止线延伸的点叫作端点。说说线段、射线和直线分别有几个端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师:直线还有一种不同的画法。(课件出示图1)你能读懂数学家的想法吗?
(图1)
生:表示这条线可以突破那两个点,无限延伸。
“无限长的线如何画到有限的纸张上?”这一充满矛盾的问题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在这种充满挑战性的考验中,我们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可能性。他们创造性地用生活的思维(画到边沿),用不同学科的经验(省略号),用形象的符号(箭号),用数学的符号(端点)等独特的方式表示无限。在创造中学生方法不一却各有价值,在分享中学生读懂别人并反思自己,整个学习与分享的过程是迷人的。在充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了儿童。
四、比较中概括,理解“线”的特征
课件出示: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
组织全班同学独立思考一分钟后,再四人小组内交流。(按照三个问题的顺序有序交流。)
生:都是直直的。
生:它们都是线。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生:线段长度是有限的,射线和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生: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射线和直线无法量出长度。
生:线段如果去掉一个端点就是射线,如果去掉两个端点就是直线。
师:这样说可能更好一些,线段如果去掉一个端点,让它沿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成射线了。
生:在直线中间画一个点,两边就是两条射线。
师(在黑板上的直线上画一个点):这样,这条线上的这个点和它右边的部分是一条射线,左边也是一条射线。
生:直线上画两个点,中间的部分是线段。
师(在直线上画两个点):这两点之间的部分是线段。
师:线段和射线是它们所在直线的一部分。
(组织学生自学课本,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读法。)
系列问题的合并思考往往会形成学习的挑战。本环节教师将“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这三个问题一并抛给学生,让他们对系列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我们发现:学生个体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呈现出无序的、跳跃的样态。而在群体交流中,由于教师的介入与引导,学生的交流可以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种充满挑战的系统性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序思考、有序表达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五、操作中思考,深化“线”的认知
先想一想,再画一画:
1.一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2.过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这两点如果离得很远呢?为什么?)
曹培英老师认为,过两点能且只能画一条直线,暗含着存在性和唯一性,有利于学生感受直线的本质特征。学生并不难完成该操作活动,但是对于“为什么只能画一条?”这一问题,学生的表达是有困难的。但是需要调整的一个观念是:有的问题,不能因为学生无法准确完整地回答就不问。笔者认为,想不出来也是想,想不出来一样可以滋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成长,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价值还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