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学科中心 聚焦核心素养
2017-12-26沈萍
【摘要】主题综合课程以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探索开发主题综合课程的理念、思路。通过开发以主题为线索的综合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全人教育,改善国家课程实施与儿童生活疏离的现状,为儿童创造较为完满的学校生活。
【关键词】全人教育;核心素养;融通科目;一体化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5-0013-02
【作者简介】沈萍,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1)教师,高级教师。
主题综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乐学教育深化研究的应然走向,是对儿童文化多年浸润、儿童学习规律充分把握的显性呈现,也是学校对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校本化回应。
一、课程理念——基于儿童观的课程观
主题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源于我们基于儿童观的课程观。多年对儿童文化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应该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顺着儿童“成长的肌理”,给予全面而适时的养分,让教育的影响力从有限的课堂走向无限的人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希望开发这样的课程:(1)课程目标指向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弥补学科课程缺乏体系性、呈现碎片化、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在课程与生活、社会、儿童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关注儿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养成,着力培养“完整的儿童”。(2)打破学科界限,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统整学科知识,让知识置于情景脉络中,使儿童更易接近并感受知识的意义。(3)符合儿童和儿童学习的特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的过程,关注儿童生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技能,使所学的内容与他们所体验的世界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4)更关注儿童文化,能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二、开发形态——打通课程,为终身发展奠基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开始着手建构这样的课程:弥补学科课程分科教学所导致的知识难以融通,素养培养难以聚焦的问题,以跨学科、超领域、有主题的课程特征,综合化、活动化、结构化的课程模式,承载儿童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1.以主题为线索的综合课程。
改变课程的组织结构,以“主题”为课程的组织中心,融通科目,打通学科间的壁垒;融合学科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跨界”统整教学资源,努力还原知识的整体意义,为儿童创造整体感悟的机会。
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实施中基于“知识”的学科课程和基于“经验”的综合实践活动两类课程并行实施的现状,对这两类课程进行相差性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科课程以相应的学术领域组织“知识”和“经验”,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以现实问题作为主题来建构“知识”和“经验”,对这两者作相关问题的整体设计,使之相融。另一方面对主题综合课程进行课程化设计,让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能有一定“结构化”的知识生成。用“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研究这些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课程化设计,让儿童基于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有相关“知识”的建构,使综合课程和学科课程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一体化的课程结构。
2.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全人教育。
主题综合课程站在儿童学习的立场,生成主题,让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完整的概念,获得儿童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尽可能地为儿童开发宽泛的课程内容,在一个“事件”中,在观察、感知、探究、实践等多种方式共用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学习各科知识,这些学科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有规律的知识框架。在这样的情境场中,儿童既获得了知识,获得了得到知识的方式,更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完善人格,发展自我。
3.建构以“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以儿童成长需要为主线,我们建构了1~6年级主题综合课程的目标、内容体系:
三、过程模式——创造丰富的学习成长经验
1.教师群体策划达成学科间融合。
主题综合课程以主题贯通的课程组织方式,学科知识汇通融合的课程目标,为教师群体共同策划课程提供了机会。
为了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和儿童适切性的特征,课程的主题应该具备包容性、为儿童喜闻乐见、与生活关联等要素。因此每学期我们会进行课程主题的讨论和确定,课程参与者不断对话与交流,在课程决策和课程行动方面最终达成共识。主题确定好后,各科教师从自我学科角度出发,寻找与课程有契合度的学科内容,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2.多种学习方式并用实现人知互动。
主题综合课程中,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部分,外出参观、专家讲座、动手实践、数据采集分析等等学习方式在课程中大量运用。
以三年级“小小航天梦”课程第二阶段为例,数学教师在教授了“米和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知識点后,组织学生试飞自制纸飞机,测量统计飞行距离、机身和机翼的长度,称量飞机的质量。学生在亲历试飞的过程中,收集、处理、统计、分析、比较信息,并根据分析结果,从纸张质量与机身、机翼长度两方面探究飞行距离远的纸飞机的最优结构。美术课上学生和老师探讨如何通过不同的纸飞机造型,或在纸飞机一些部位添加物质,优化纸飞机的结构。语文教师则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把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记录下来,特别是改进纸飞机过程中思考的轨迹。这一过程中,课程知识和儿童的生活经历、个体经验发生了联系,课程活动着力于引领儿童全身心地投入与课程知识的互动中,充分领悟、体验和对话,并运用它去行动,课程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充分显现并实现。而形成认知框架、探究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也在课程活动中逐渐形成。
3.表现性评价方式的采用完善学习旅程。
主题综合课程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重在评价儿童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体会和能力,目的在于导向、激励和调控。例如三年级“大美无锡——无锡新十景”主题活动的后期,学生在家乡众多美景中,找到最喜欢的一处,用制作景区名片的方式来推荐。景区名片的制作,不仅要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具有宣传效果的景区说明,还需要用到数学学科中方位的知识来绘制景区示意图。入选的“景区名片”制作人,还要巡回演讲,最终根据各班同学的投票选出“无锡新十景”。整个评价的过程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对错思维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引发儿童的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等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儿童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离目标还有多远”,在这样的学习旅程中,儿童不断完善自我表现,成为“评价的主人”,从而通过评价机制发展儿童的核心素养,达成课程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