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与中国产能过剩研究分析

2017-12-26王映雪

商情 2017年36期
关键词:产能过剩一带一路

王映雪

【摘要】在国内和国际都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意味着正式拉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幕。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外产能合作及中国对外经济合作迈入新阶段指明了新方向。目前,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发掘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提升传统产业效益和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开出了一味新药。

【关键词】产能过剩 一带一路 产能转移

所谓“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称,“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之所以有助于我国过剩产能的转移,是因为它形成了一个以产业级差为基础,要素流动为条件,市场利益为拉力的产业转移机制。产业级差是产业转移实施的基础,全球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导致了各个国家在技术水平和产业分工上的差距,而产业转移往往就在有明显产业级差的国家和地区间进行。我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其发展程度处于国际中端水平。

一、中国三次产能过剩的阶段性分析

自从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从短缺逐步过渡到过剩,产能过剩这一问题就一直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着。我国产能过剩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产能过剩是从1996年开始的。如果用货币进行衡量,1984年全社会供需差额为-819亿元,,供需差率为-11.4%:而到1994年这两个指标则变成了-3275亿元和-6.2%:而1996年上半年这两个数据则首次由负变正,分别为3391亿元和9.8%。就实物而言,1996年下半年在统计的600多种消费品中,供不应求的只有38种且多为农副产品,而到1997年下半年,在统计的消费品中有三分之一供过于求,其中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的比重占36.9%,农产品的比重占25.2%。这种供需矛盾的转变,使得商品销售率开始下降,产品库存增加,大部分工厂的开工率大幅下降,产能大量闲置。在主要工业产品中,除了石化和化工等少数产业的开工率超过70%外,大部分行业的开工率均在50%左右。低档消费品的产能过剩而高档消费品的产能严重不足,大量依赖进口这两种现象共同构成了此轮主要集中在消费资料领域的“结构性”产能过剩。

第二个阶段的产能过剩在2003年至2006年。1999年東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各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央政府为应对这一情况所采取的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和大量的投资,使我国迅速走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为第二轮产能过剩埋下了伏笔,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局部过热,并且这一趋势不断蔓延,第二轮产能过剩情况全面蔓延至生产资料领域。

第三阶段的产能过剩在2009年至今。为应对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中央的经济增长指标,也纷纷推出地方版的“4万亿”,在这一连串的组合拳作用下,中国经济顺利“保8”,但是由于过度的投资,稍有缓解的产能过剩问题再度卷土重来。根据相关行业协会和工信部的统计数据,2012年年底,粗钢产能约为9.7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2%;水泥产能达30亿吨,产能利用率为72.7%;平板玻璃产能为10.4亿重量箱,产能利用率为68.3%。而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3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但在调查的39个行业中,有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的产能过剩警戒水平,其中光伏等行业甚至不足60%。

我国制造业产业中产能过剩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以三阶段各产业产能利用率的均值为参考值进行比较后发现,本轮产能过剩的过剩产业相对于前两轮过剩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二、产能过剩与“一带一路”国家产能合作的经济理性分析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东和中亚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分工体系,打通欧亚大陆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和消费市场,为欧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空间。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工业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我国既可以将低端行业转移至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相对落后的地区以消化过剩产能,促进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又可以将一些优势产业向到欧洲发达地区扩散,从而达到技术升级和获取销售渠道的目的。

在供给方面,大量富余优质产能是中国开展中外产能合作的产业基础。中国产业体系完备,有助于中国立体化推进对外产业合作。中国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既有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纺织等传统产业产品,也有多晶硅、光伏电池、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产品。这些不仅能够有力支持中国对外开展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和能源管道等领域互联互通战略的需要,在对外产能合作中还可以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发挥产业前后向联系效应。中国产品颇受发展中国家的青睐,总体而言,中国产品性价比高,技术含量不断提升,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特征,比发达国家产品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在需求方面,由货物贸易转向产业合作势在必行,根据多家权威研究机构的评估,全球货物总需求已逼近峰值,商品贸易的增长空间受限,全球市场需求重心正在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方面,全球广大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升级和加速工业化的迫切需;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仍然普遍受到资本和外汇储备、双缺口等问题的困扰,在国际市场中难以找到廉价、有效的资金和技术供给,尤其欠缺符合其特定发展阶段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这为中国从出口导向战略升级为多层次的产业合作创造了有利环境。

以“一带一路”战略解决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国内过剩产品通过对外贸易销售到沿线国家;另外一个是对外投资,在沿线国家建厂,实行成套设备整体转移,并将配套产业和设备进行同步转移,形成产能、资本、技术、标准立体化综合转移。相比较而言,出口过剩产品到产能输入国容易受到當地政府、企业、民众的抵触。而对外直接投资则可以规避产品直接销售到产能输入国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一方面在当地直接建厂生产,将生产配套、能源供给、人员培训、技术标准整体转移到沿线国家,可以促进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产能输入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加入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建设,既加快产能输入国的工业化进程,又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此外,对外投资还可以增加产能输入国的劳动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当地市场规模,为中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一带一路”战略产能转移的重点领域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的工作重点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关口岸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合作,金融沟通等。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可从以下两个重点领域转移过剩产能:

(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通常较为薄弱,因而急需发展建筑业和制造业,实现经济的“造血功能”。我国企业通过对外承包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既可以实现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的过剩产能转移,又为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大部分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基础设施的援建对化解我国原材料生产行业的过剩有着积极作用。有资料显示,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涉及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超过100余项,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可带动水泥消费1亿吨左右。

(2)资源开发和能源合作。中国是资源消费大国,而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中国能够构建外部战略资源,能源的稳定供给体系。以煤炭为例,俄罗斯已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排名世界第二,哈萨克斯坦和蒙古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分别达到1620亿吨和1733亿吨。2014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30%,因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能有效缓解我国油气供需的矛盾。201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达到3.08亿吨,其中60%以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4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为598.1亿立方米,其中70%-8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四、总结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化解中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目标,根据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整体上可以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转移传统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产业和轻工业产业为主,并且以直接投资方式实施产业转移,其中以交通运输建设、空港海港建设为主要投资方向,带动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水泥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配以水电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实现产业立体化转移合作,可以在中亚、西亚、北非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特别是高铁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开采加工装备制造,并且以直接投资方式实施产业转移,其中以管道运输建设、通讯基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投资方向,以海水淡化,电子器材投资为辅,实现产业错位转移合作,可以在北亚和独联体地区转移传统产业中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其中以管道运输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为主要投资领域,在中亚、西亚、北非、北亚和独联体地区还可以产品贸易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主要集中在食品、日常生活用品和化工产品等轻工业产品方面。

总之,中国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通过陆路、海路交通的统筹贯通,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中国过剩产品的对外贸易和投资。

猜你喜欢

产能过剩一带一路
机械制造业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危机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
煤炭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机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