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2017-12-26胡水华夏绪仁

党史文苑 2017年2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教育

胡水华+夏绪仁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上饶师范学院依托赣东北和校本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突破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瓶颈,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提升教工党员综合素质,促进教工党支部建设内涵式发展,树立党员标杆效应,发挥党支部在教学、科研、育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 教育 高校 教工党支部

高校教工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各项决定决议最基层的战斗单元,是党组织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教工党支部建设的好坏,事关高校教工个人素质提升、高校党建工作大局及高校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发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全面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笔者认为,依托本地区和校本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始终注重融入红色文化基因是至关重要的举措。

一、红色文化教育是突破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瓶颈有效途径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资源,是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中最优质的资源,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革命先辈的智慧和经验,记录了党的艰苦奋斗和辉煌历史,镌刻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是当代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重要内容。红色文化具有传承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联系,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教工党员支部建设,可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统一、红色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党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现状倒逼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辟新途径。经济全球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西方文化思想在高校交融、撞击比其他地方来得更加猛烈。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也侵蚀着高校教师党员价值观,高校不再是一块净土,高校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信息流、物质流新环境的极大挑战,党的组织领导弱化。

首先,高校教工党员的党性观念淡薄。由于高校教工党员所承担的主要是教学、科研和育人任务,特别是科研压力大,许多教工党员的政治意识淡薄,专注专业学习,对政治学习缺乏自觉性,对党的历史、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没有系统的消化吸收。缺乏革命战争年代高度的阶级觉悟、政治意识和严密的组织纪律观念,许多党员组织纪律涣散,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取向模糊,工作热情不高。有的教工党员工作疲于应付,安于现状,乐于享受,师德滑坡,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个人荣誉,没有在高校教书育人中体现党员身份,缺乏履行党员义务的自觉性和无私奉献精神,率先垂范不够突出。

其次,高校教工党支部凝聚力、感召力发挥不够。在高校日常工作中教工支部的核心意识淡化,“关键少数”的标杆没有树起来,支部在管理育人、教学育人和服务育人中职责不清,不善于用党支部建设统领教学工作,组织作用与地位远不如教研室。支部对于自身建设意愿不强,没有把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特别是党员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摆到应有的位置;党员的教育管理停留在书面层次,没有落到实处,组织工作往往滞后于其他工作;支部组织生活没有制度化,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活力;没有奖惩机制,动力不足。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现状倒逼高校开辟新途径,发挥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推动地方院校教工党支部建设。

2.上饶师范学院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饶师范学院位于赣东北,是典型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土地革命时期,有全国著名的“苏维埃模范省”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遗址、旧址;抗战时期,有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皖南事变,在上饶设立囚禁新四军及爱国进步人士的集中营遗址、遗迹。这些革命遗址、旧址、遗迹等蕴藏着伟大的革命精神,始终是共产党人敬仰的地方。赣东北苏区的“自我批评、刻苦、进步、创造、民主”精神,方志敏的“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精神,上饶集中营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它们都是上饶人民精神家园的瑰宝,为上饶师范学院创新高校教工支部党员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优质素材。

此外,上饶师范学院方志敏研究中心是本院教工党支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开展支部活动又一有利平台。2012年上饶师范学院成立的方志敏研究中心,已经逐渐成为闽浙赣根据地和方志敏研究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中心建立了网站,整合各方面力量,收集、整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闽浙赣根据地和方志敏生平事迹文献资料,建立了闽浙赣根据地资料文库以及方志敏研究论文资料、图书资料和图片资料数据库,适应了教工党员的学习阅读需要,为上饶师范学院教工党员学习、宣传和研究红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注入红色文化元素是提升高校教工支部党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高校教师有着高学历、高职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使教工党员学习历史、增长知识与生活阅历,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修养,同时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1.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坚定教师党员理想信念,培养爱党爱国情怀。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如果缺乏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工作就会缺乏动力和支撑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p107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红色文化蕴涵着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和信念。上饶师范学院教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参观闽浙赣根据地旧址、方志敏故居和上饶集中营遗址,研读红色经典,积极参加方志敏研究中心组织的革命先辈后代及研究专家讲红色故事,教育党员不忘初心,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让教工党员感悟方志敏等革命先烈在烽火岁月里,为着信仰,保大家弃小家的艰辛和爱国壮举,在情感体验中接受方志敏、邵式平等革命先驱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感知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让徜徉在历史长河中的教工党员,对民族有尊严感,对党的组织有荣誉感,对党的理论有认同感,吸收红色文化先进因子,提高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2.学习党史,进行国情教育,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是一面镜子,是最好的教科书,“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造”[1]p202。如果我们丢掉革命优良传统,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组织教工党员参加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上党课、学党史。意在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使党员进一步清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挨打”国情,了解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理论。通过回顾历史,使教工党员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革命、建设、改革艰难探索,用了不到百年时间,使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共同支撑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底气,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排除万难的豪气。从而增强教工党员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学习赣东北革命斗争史,了解老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强化党员责任担当。在赣东北这块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英雄的上饶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组织党员学习赣东北革命斗争史,向党员展示的是一幅幅赣东北儿女为着革命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悲壮画卷,彰显的是革命先烈的人格风范和伟大精神。高校教工党员作为专门人才,是从历史到现实传授知识的中介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别是师范类高校教师责任重大、使命神圣。教工党支部依托赣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党员,让红色基因渗入党员血液,浸入党员心扉,就是要实现红色文化鲜活的时代价值,把当年“方志敏式根据地”凝聚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党员的心中,成为每一位共产党员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演绎为当代教师敬业意识和责任担当。

三、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加强教工党支部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校教工党支部为促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创建师生联动、学研结合红色文化育人新模式,形成以教工党支部为中心的高校有形的正能量场。

1.传承红色文化,提高教工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首要命题。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为引导农民参加革命,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利用农民特点,采取亲串亲、邻串邻,甚至喝鸡血、盟誓等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发展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农民革命团。高校教工党支部可以借鉴方志敏做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准确定义自身的地位,突破支部建设的瓶颈,在传承红色文化中以党的意志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是高校二级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和教工党支部书记之“关键少数”在师生中树立思想标杆,将优秀的革命传统运用于支部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教工党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二是党支部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组织高校师生党员学习党史,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员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3]调动教工党员教书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党支部要正确分析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善于做党员思想政治工作,明确教师与党员的双重身份,鼓励、鞭策教工党员严格要求自己,使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行政中心工作结合起来,紧紧围绕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做到思想同心、工作同步,寓党支部工作于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之中”[4]p33-34,提高工作效率,為高校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传承红色文化,形成以教工党支部为中心的高校有形的正能量场。上饶师院教工党支部以红色文化教育为契机,带领党员走出校园,参观革命旧址、遗址,重温伟大历史,寓教于乐,提高党员组织活动参与率和组织生活质量。利用上饶师范学院方志敏研究中心开展的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各种专题讨论和专题活动,为教工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活动平台和精神食粮,并实现方志敏精神、苏区精神和上饶集中营精神内核的创造性转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增长点,使其内化成教工党员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要求,达到知行统一,在高校形成正能量场。一是营造重党建、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坚定教工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感情认同,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使每个党员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忠实的践行者。二是使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高校文化制高点,打造高校党支部建设中红色文化教育品牌。三是在传承红色文化的专题或专场活动中,以支部生活促进学科建设,达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四是在高校创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工党员积极向上,敢为人先,锐意进取,不怕困难与挫折,教育党员脚踏实地工作,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将红色文化承载的精神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人生态度,成为情操高雅、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的“人师”。

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革命传统是别具魅力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高校教工党支部对党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见于形,发挥红色文化在支部建设中的最大效能,使教工党支部成为高校建设的“标配”,助推高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弓永华.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