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戏剧活动

2017-12-26闻超然

党史文苑 2017年22期
关键词:新四军

闻超然

[摘要]抗戰时期,新四军高度重视文艺事业,战地服务团的戏剧工作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队伍的组建、优秀剧本的创作、戏剧演出的广泛开展三个方面厘清其戏剧活动的基本概况,分析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人民大众文艺方向、传承和改造民间艺术等特点,可知其起到了动员群众、振奋军民士气、配合统战工作、丰富根据地军民的文艺娱乐生活等作用。

[关键词]新四军 战地服务团 戏剧活动

1938年1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成立,4月随军部移驻皖南岩寺整编,8月团部抵泾县云岭新村。战地服务团在皖南、苏南、皖北、苏北等地,以戏剧、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文艺形式,宣传发动群众,鼓舞军民士气。新四军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戏剧是政治动员的一种直接有效方式,因而战地服务团较早成立了戏剧小组。战地服务团的戏剧活动经验对当今中国的文艺宣传创作工作有一定的启示。

一、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活动的基本概况

1.组建戏剧队伍。为了发展抗战文艺事业,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文艺活动的开展,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招揽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使新四军的戏剧人才队伍不断扩大。新四军军部在武汉建立时,就开始吸收戏剧方面的人才。战地服务团成立初,多数团员是从事戏剧工作的。在军部战地服务团从事戏剧工作的同志有:杜宣、韦布、李增援、黄岩海等。1938年1月,军部迁到南昌后,戏剧组吸收了杨瑞年、吴海福、肖家亚、周纫蕙、林琳、张茜、夏时、王于耕等一批戏剧工作者。1939年3月,第二批上海民众慰劳团到新四军军部慰问,20人左右的演剧队集体加入了战地服务团戏剧组。“这支生力军里的编剧、导演、演员有贝乐南、司徒扬、康宁、梁世平、蒋若虹、王婴、高敏等同志,他们都是30岁里外的青年戏剧工作者,给新四军的戏剧艺术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1]p211939年7月,战地服务团成立学习队,培养了来自国统区、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的100多名爱国青年。结业后根据每个青年的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将他们分配到戏剧、美术、歌咏、民运等组,其中一批文艺青年加入到戏剧组。1939年11月,戏剧组人数达到六七十人,扩编为戏剧队。

2.创作大量的优秀戏剧作品。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戏剧工作者不仅进行了广泛的戏剧表演,同时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剧作品。部队和根据地群众的生活是革命文艺创作的源泉,皖南前线和敌后军民的英勇奋战以及根据地民众的生产生活,为戏剧工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剧本创作采用的是集体讨论创作、个人执笔的方式。剧本初稿完成后,一边排演一边修改;戏剧演出后,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服务团创作了叙述进步女青年事迹的戏剧,反映在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妇女运动的多幕话剧《大时代的女性》;吴强、王于耕、李增援根据谭震林率领的第三支队在繁昌保卫战中英勇抗战的辉煌事迹,创作了三幕剧《繁昌之战》。此外,还有《送郎上前线》《红鼻子参军》《丁赞亭》《一家人》《一条扁担》《人财两空》《兄妹》《夜袭奔牛车站》《迷途的羔羊》《放下你的鞭子》《张德宝归队》《一条战线》《军民合作》《汉奸的下场》《百团大战》等众多优秀戏剧作品。

3.开展广泛的戏剧演出。戏剧演出是戏剧组宣传抗日政策、动员群众的重要方式。戏剧演出的形式多样灵活。第一,在重要纪念活动和晚会上进行演出。战地服务团演出的大型剧目主要有:1938年春节,在南昌市警察局大礼堂首次公演了丁玲编剧的《重逢》和李增援创作的独幕剧《一家人》;1938年10月,在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大会上,戏剧组演出了根据鲁迅名著改编的《阿Q正传》;1939年2月,为欢迎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在文娱晚会上戏剧组表演了《人财两空》《母亲》《春耕曲》;1939年7月,在纪念抗日战争两周年大会上,戏剧组表演了夏衍创作的四幕话剧《一年间》;1940年,在三八纪念大会上公演了王于耕、林琳编写的三幕话剧《大时代的女性》;此外,还演出了陈白创作的《魔窟》、曹禺创作的《雷雨》《日出》等。第二,敌后演出。新四军战斗频繁且转战多个地方,战地服务团常派出小分队随军行动,行军间隙在敌后进行演出。敌后演出条件十分艰苦,要随军队行军,在部队休整时,服务团就在敌后举办联欢会。1938年6月,随第一支队的服务团小分队在江南敌后第一次举办军民联欢会。“团员们接到通知,立即从稻草铺上做起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振作起精神,分头去借汽灯、借门板。晚会上,当活报剧演到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击毙日军、胜利地挥舞军旗时,台下军民兴奋地鼓掌。”[2]p240此外,戏剧组经常协助民运组开展民运工作,到街头、田间流动演出一些小型活报剧。

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活动的特点

1.体现抗日战争的时代特征。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抗战的时代脉搏,戏剧工作配合抗日斗争。抗战期间,戏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政治动员,通过戏剧表演来动员群众、鼓舞民众士气。因此,戏剧创作题材和戏剧演出大多表现为抗日救亡、对敌斗争。戏剧工作者为了收集创作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经常深入部队体验战斗生活。比如,戏剧作品《一条战线》就是取材于活捉日军香河正男的真实故事,以此达到戏剧表演振奋民心、宣传抗日、提高军队士气的效果。刘保罗编剧的《半塔守备战》也是反映抗日斗争的多幕话剧。剧本创作、戏剧表演的内容都紧扣抗战时代主题,宣传全国抗战形势,团结和启发民众,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抗战热情。

2.坚持人民大众的文艺方向。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文艺的大众化,明确文艺活动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发展方向。战地服务团的戏剧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贴近群众生活,创作符合群众欣赏水平的戏剧作品,以便群众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理解。创作的素材,多取自军民生活,根据地人民生活、军民关系以及群众支援敌后抗日斗争都是戏剧创作的题材。比如,歌颂新四军和根据地人民鱼水情的《红福临门》《云二姐》《军民一家》,以及反映根据地群众支持家人参军抗战的《过关》等戏剧都贴近群众生活[3]。在创作形式上,尽量吸收民歌民谣和民间戏曲,运用当地群众所熟悉的方言。开展群众性戏剧创作活动,发挥士兵和敌后根据地民众的创作才能,广泛动员群众参加戏剧创作。一方面,许多士兵根据亲身的战斗经历直接参与编写剧本;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戏剧工作者的剧本和表演提出文艺评论意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一切革命的文学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战地服务团通过这样的戏剧方式,把群众融入进来,既提高了编剧和表演的思想性和真实性,同时有利于同群众打成一片,密切与群众的联系。endprint

戲剧组开展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包括话剧、歌剧、舞蹈剧、活报剧、街头剧、快板剧以及各种地方剧。服务团戏剧组成员根据敌后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军民的喜好、文化水平、地方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戏剧演出,探索适合群众习惯的戏剧形式。部队士兵战斗任务紧张且文化水平有限,这样的生活氛围使他们无法欣赏阳春白雪的话剧表演,他们更易接受短小通俗的活报剧。在地方用民众听得懂的语言表演地方剧,这样戏剧演出才能满足不同民众的需要。比如,群众大多喜欢看与抗战相关的戏剧,戏剧队演出一个关于民众与日本兵斗争的小型活报剧,在群众中反响很好,激起广大军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慨,起到了教育群众、宣传动员的作用。

3.传承和改造民间艺术。为了适应戏剧表演的需要,戏剧组在继承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造,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通过“旧瓶装新酒”的方式,改编地方戏曲使其更符合民众的需求。比如,在皖南他们对洪山戏、淮戏以及徽戏等一些地方戏剧进行改造和利用。挖掘和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再赋予抗战背景下新的时代内容,把抗日救国的主张以群众熟悉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民的内心。这种戏剧方式可以达到宣传抗日、动员群众,激发群众参与抗日的热情,还可以更好地保存、利用和创新地方民间艺术。

三、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活动的作用

1.鼓舞军民士气。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活动的开展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抗战热情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根据西北民歌创作的《送郎上前线》是戏剧组创作的第一个小歌剧,从皖南演到皖北,从苏南演到苏北,产生了出乎意料的社会效果,成为戏剧演出的保留节目。《送郎上前线》在前方战地演出后,立即有两个青年农民来到部队要求参军[2]p238。短小的歌剧通俗易懂,十分符合群众的口味,歌剧内容真正反映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激发了民众抗战的情绪。又如,李增援创作的《红鼻子参军》以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主角“红鼻子”和“张大嘴”都想参加新四军,“红嫂子”积极支持丈夫参军与“张嫂子”处处阻挠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观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服务团通过戏剧艺术方式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群众积极支持抗日、主动参军、为扩大新四军队伍、壮大抗日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2.配合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戏剧在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和争取爱国进步人士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掀起反共高潮。新四军肩负着揭露国民党制造摩擦、分裂统一战线的阴谋和争取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双重任务。在这种形势下,服务团通过戏剧活动,以联欢联谊的方式与国民党的军队官兵建立友好关系。1939年,叶挺到江北巡视,朱克靖率21名服务团团员随行,协助开展统战工作。“战地服务团三队和国民党战区的第六演剧队相遇。这个演剧队的演员和导演的水平都较高,有的是专业的戏剧演员,其中大多是追求进步的抗日青年。相遇后,彼此都十分热情,并召开了联欢会,同台演出自己的节目,还召开座谈会,交流各自的剧目和排练的经验,互相学习提高演技水平。”[4]p1531940年,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应国民党第三战区江南第二游击总指挥冷欣的邀请,到其指挥部进行慰问演出,戏剧队演出了大型三幕话剧《魔窟》和几个独幕剧。《魔窟》是一部揭露汪伪维持会的汉奸们卖国求荣、认贼作父的讽刺剧。“演员们高超的演技,把汉奸们的无耻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演出非常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国民党军官们大开眼界,议论到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演出。”[5]p172采用戏剧艺术的方式开展统战工作可以让广大友军士兵受到感染,有利于最大范围争取下层友军的支持。戏剧队借助为国民党官兵演出关于反共摩擦的戏剧,最大限度地争取了爱国抗日力量,同时扩大了新四军在全国的影响。

3.丰富根据地军民文艺生活。战地服务团戏剧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丰富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士兵和群众的娱乐生活。服务团戏剧组经常下乡演出。“杜宣编写了不少独幕话剧和活报剧,形式短小精悍,在下乡演出中,没有剧场,就以庙台作舞台,没有电灯,就用油菜灯、汽灯,布景也只是几幅布条子,每次演出,附近十几里的群众都赶来观看,热闹非凡。”[5]p68-69下乡演出以通俗易懂、简单活泼的形式,向根据地群众宣传了我们党抗日救国政策和全国抗战形势,同时娱乐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邓子恢在《新四军怎样做政治工作》中指出:“救亡室每个礼拜六都举行晚会,进行政治问答,演讲比赛或演剧。”[6]p328戏剧活动丰富了军队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个新四军内部的文艺活动氛围浓厚,从领导到士兵都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宣传演出活动多为官兵同台、军民同乐。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工作的开展,既拉近了官兵、军民之间的距离,也使敌后军队官兵以及华中根据地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以戏剧为文艺武器开展大量的戏剧活动,有效宣传了抗战思想,提高了根据地民众的抗战意识,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战争环境复杂多变和敌后条件艰苦,戏剧表演却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同时,服务团戏剧工作者随军深入前线和敌后亲身体验战斗生活,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主题的戏剧作品。戏剧创作和表演都紧扣抗日形势,贴近人民群众、贴近实际。这些经验对当今中国文艺创作和宣传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4册)[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2]徐则浩,宋霖主编.新四军军部在皖南[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3]王欣媛.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的戏剧宣传与动员[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赵勤轩,康青星.朱克靖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江西文史资料(第30辑)[Z].南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9.

[6]马洪武.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史料选(第2辑)[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彭月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四军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