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报道
2017-12-26孙丽伟杨芳周卫东刘承浩
孙丽伟 杨芳 周卫东 刘承浩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一家系报道
孙丽伟 杨芳 周卫东 刘承浩
关键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遗传
1 病例报告
患者(先证者,Ⅳ4)男,58岁,因“渐进性步态不稳、言语含糊6年,卧床3年,抽搐2 h”于2015-03-16入作者医院。患者2009年开始无明显原因出现步态不稳,言语含糊,取物不准,病程呈进行性加重。2012年开始患者行走不能,言语不清症状加重。患者自2012年开始卧床。本次入院前2 h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肢体抽搐伴短暂意识障碍,持续约15 min后抽搐症状消失,患者呈嗜睡状态,发作约2 h后意识恢复。病程中患者半流食,饮水偶呛咳。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160/100 mmHg;吸烟10余年,5支/d,35岁戒烟。先证者、先证者弟弟(Ⅳ5)及先证者女儿(V1)均曾行基因检测,确诊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3型。先证者家系5代共47人,第一代患病情况不详,其余四代共9例疑似、3例确诊SCA3患者(家系图谱见图1)。入院查体:体温36.4℃,血压160/80 mmHg。消瘦,嗜睡,构音障碍,有水平眼震,舌体瘦小。四肢肌力3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相关检查不能配合,双侧Babinski征阳性。头MRI(2015-03-16)矢状位、T1加权像、T2加权像显示小脑、脑干萎缩明显(图2)。脑电图(2015-03-18)可见双侧大脑弥漫性的棘波活动。先证者(Ⅳ4)基因检测(2015-04-30)结果(图3)显示ATXN3基因编码区(CAG)n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异常,为24/71次,该突变为杂合突变。诊断:(1)SCA3;(2)高血压病2级;(3)继发性癫痫。治疗给予丙戊酸钠500 mg 2次/d口服,患者至今未再有癫痫发作。
:正常男性家族成员 :正常女性家族成员 :疑似患病男性家族成员 :疑似患病女性家族成员 :正常男性家族成员(已死亡 ) :正常女性家族成员(已死亡) :确诊患病男性家族成员 :疑似患病女性家族成员(已死亡) :疑似患病男性家族成员(已死亡) :确诊患病女性家族成员 :确诊患病男性家族成员(已死亡) :先证者 图 1 SCA3患者5代家系图
图 2 患者头MRI表现:矢状位(A)、T1加权像(B)、T2加权像(C)显示小脑、脑干萎缩明显
图 3 先证者(Ⅳ4)基因检测结果(毛细管电泳方法):ATXN3基因编码区(CAG)n三核苷酸重复数目异常,为24/71次,该突变为杂合突变。(SCA3诊断参考值:正常重复次数12~40异常重复次数51~86)。根据检测结果,确认该家族基因型为SCA3
患者家系调查:患者家系5代共47人,第一代患病情况不详,其余四代共19例疑似、3例确诊SCA3患者,家系图谱见图1。第2代2例、3代6例疑似患者,均30岁左右发病,55岁左右死亡,Ⅳ10 45岁发病,52岁死亡,临床表现与先证者相似;先证者弟弟(Ⅳ5;已故)51岁发病,55岁死亡;先证者妹妹(Ⅳ6;50岁)及先证者侄子(Ⅴ2;18岁)目前未发病,此二人未进行基因检测。先证者弟弟(Ⅳ5)及先证者女儿(Ⅴ1)经基因检测结果诊断为SCA3型,先证者女儿(Ⅴ1;32岁)目前尚未出现临床表现;Ⅱ、Ⅲ代及Ⅳ10均根据病史诊断。
2 讨论
SCA是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遗传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累及小脑、脑干、脊髓及大脑皮质等多部位的神经细胞脱失,轴索变性,从而引起的神经组织萎缩。临床表现除小脑性共济失调外,可伴有眼球运动障碍、视神经萎缩、锥体束征、锥体外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癫痫和痴呆等。SCA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1]并结合MRI检查发现脑干、小脑萎缩并排除其他累及脑干、小脑的变性病即可确诊。虽然各亚型均具有特征性症状,但临床上仅根据症状体征确诊亚型分型仍不准确,均需进行基因诊断。
不同地区、种族SCA的不同亚型所占比例不同,SCA3所占比例最高,我国的报道中其比例超过50%。SCA3的致病基因位于14q24.3~32,由于不稳定CAG三核苷酸序列的异常扩增而致病。CAG重复数目在一定程度上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2]。SCA3临床表现主要为构音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锥体系症状肌痉挛强直,锥体外系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本家系中其他患者临床表现同先证者相似,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言语含糊,取物不准,饮水呛咳,先证者晚期还出现了癫痫发作。该家系临床特点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男女均有发病,以步态不稳及构音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基因诊断符合SCA3型。分析该家系发病年龄没有明确遗传早见的特点,考虑可能与家族提供起病时间不准确有关。既往文献报道提示共济失调伴癫痫发作多见于SCA8、SCA9、SCA10类型,目前也有文献报道癫痫可为SCA3的首发症状[3]。癫痫作为SCA3非典型临床表现,仅根据临床特点分型容易误诊。
至今对SCA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
[1]陈余雪,李岚,赵莉,等.体重指数与IIS系统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 型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4,21(6):397-399.
[2]Ashizawa T, Figueroa KP, Perlman SL,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spinocerebellar ataxias 1, 2, 3 and 6 in the U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Orphanet J Rare Dis,2013,8(1):177.
[3]李洁亮,孙筱放,周伯荣,等.一个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3 型家系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 40(4):202-208.
R742.8+2
D
1006-2963(2017)06-0443-03
10.3969/j.issn.1006-2963.2017.06.015
100028煤炭总医院神经内科(孙丽伟现工作于房山区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杨芳,Email:yhh828@163.com
2015-06-30)
邹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