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有战略合作思维
——以湖南沅陵县为例

2017-12-26李生江李元丹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7年11期
关键词:沅水武陵山文化

□李生江 李元丹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有战略合作思维
——以湖南沅陵县为例

□李生江 李元丹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随着这一战略的稳步推进和粤、桂、滇、黔、川、渝等省市区相继列入“一带一路”规划范围,一条横穿湖南西部连接粤、桂、滇、黔、川、渝的重要河流——沅水及其支流,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武陵山片区诸省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又一值得关注的焦点。因此,湖南省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着力打造张吉怀精品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然而,作为连接这些地区的古代“南方(水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具有大湘西地区历史文化代表意义的沅陵县却在这一战略格局中被人们有意无意地遗忘和忽略了。因此,强化“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不仅可以深度挖掘沅陵县乃至五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底蕴,而且对强化大湘西地区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该地区整体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沅陵自古就是京都、中原通往西南地区的重要纽带。

沅陵处于湖南省西北部、怀化市北部,除了南部紧邻本市(怀化市)的辰溪、溆浦两县外,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湖南常德、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市(州)相邻,历史上曾为郡、州、道、府、县的治所,辖今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大部分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湘西区委、湘西行署和湘西军区的所在地。更为重要的是,因为3000多年前形成的“水上丝绸之路”经过这里,把长江和珠江的多条河流与周边的粤、桂、川、渝、云、贵等省份连接起来,直达缅甸和泰国、印度。因此,沅陵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楚蜀通津”之称,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现辖23个乡镇25个民族67万多人,特殊的水陆交通条件和战略地理位置吸引了历代中央政府关注的目光,这里因此成为统御大西南的军事重镇和大湘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几条连通周边数省的水陆交通线在这里交会、转向,使得这座千年古镇成为享誉大西南的交通要道。

1.京畿西南大通道

在中原经湖南、贵州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路线中,早在楚国时期就有文字资料明确地记载了一条繁忙的水陆大通道。综合文献资料,早在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63年,顷襄王就曾派遣将军庄峤溯沅水而上,向黔中以西地区扩展地盘,先后征服了且兰(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一带,辖现今黄平全境)、夜郎后进入今贵州、云南地区,最后在云南建立了楚人的统治。这说明,沿长江过洞庭溯沅水而上,进入中国西南的交通线,最迟在楚国时代就已正式开通和形成,沅水及其支流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直是中原地区进入祖国大西南的主要通道和门户。

此后,楚国的庄峤、屈原,汉代的刘尚、马援,三国的潘太常,及后来众多的征讨南蛮或征藩的军队,向湘西乃至黔、滇行军的路线都是沅江水道,湘黔大水驿的基本线路为:从湖南岳阳到贵州的镇远,途经常德、桃源、沅陵、泸溪、辰溪、溆浦、洪江,仅沅陵境内就有长达300里的沅江中游主干道。

到了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沅陵设县,开辟了郡县之间的陆上驿道,沅陵又成为中原地区通往大西南的必经之地,因而流传有“楚蜀通津”的称谓。而此时的水上运输因为其量大、便捷而异常繁华,到文帝刘恒后元年(公元前163年),西南各地经过沅陵运往中原(都城)的粮食、土特产等年运量已多达400万担 (相当于现今20万吨左右),小小的县城便有了“漕运千里不绝”之说。

到了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沅陵县境内的清浪、北溶、沅陵等渡口因为非常繁华,来往船只和商旅甚多,为便于管理,朝廷在这三个地方分别设置了水驿,每个驿站配备了4只官船和18名船夫,供地方官员往来或官府传递公文军情使用。唐朝以后,沅陵的水陆交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自然形成了水陆驿道兼有、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网络。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于天宝七年(748年)从南京沿长江上溯,经岳阳穿洞庭湖到达常德,然后再经沅陵、泸溪、辰溪、溆浦至黔阳(时称龙标),沿途写了大量的诗歌,其中就有《送吴十九往沅陵》:“沅江流水到辰阳,溪口逢君驿路长。远谪谁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还乡。”明时著名理学家王阳明进出贵州,也是经此水路而栖身沅陵虎溪书院(今龙兴讲寺),从而得享山川之娱、铸心学之魂。

宋朝在加强水路建设的同时开始设置陆驿。朝廷对辰州地区十分关注,有关辰州的政治军事行动常是朝廷命官执帅印,建立一条陆地驿道成为必然,规划的线路是从京城(河南开封)到云南昆明。为此,朝廷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在沅陵境内设置了蓬山驿、白雾驿、荔枝驿、杨溪驿等驿站。后来,元朝在宋朝陆驿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陆驿,沅陵地界内增设了界亭驿、马底驿,官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发往滇池的政令,就是取道四川改往汴里(今开封)经辰州境内的界亭驿、马底驿到达中庆(今云南昆明)的,至今,沅陵马底驿集镇上仍保留了一段长约200米、宽3米、路面用鹅卵石精心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特色驿道,当地人称之为“老街”。其实,马底驿老街仅仅是漫漫古驿道的一部分,街旁清一色的砖围墙外包两层木质建筑,当地居民在木屋中已连续居住了数代。明代大才子杨慎被发配至永昌(云南),途经马底驿时所作的《宿马底驿》这样写道:“戴月冲寒行路难,霜花凋尽绿云鬟。五更鼓角催行急,一枕乡思梦未残。”充分地体现了马底驿老街的特点。

从驿站开始设立到明清时期进一步精化,沅陵境内驿路的行进方向明确为:从洞庭湖平原的边缘雪峰山余脉开始,经常德、桃源一路进入沅陵,在沅陵的筲箕湾分成了两条岔路,一条经过泸溪、乾州(今吉首)去黔滇川,另一条则是经过辰溪、怀化、芷江、新晃去黔滇川。

沅陵驿道在古代不仅是中原地区通向西南的大通道,也是连接缅甸、老挝等东南亚邻邦的国际通道。清雍正六年(1728年),南掌(老挝)国王遣使送来两只象,时任云贵总督的鄂尔泰派员经沅陵的古驿道陪送入京,受到清朝中央政府的隆重接见和赏赐。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五十三年(1788年),缅甸两次遣使送来驯象、涂金塔、宝石等礼物,也都是经过这条驿道送入京城的。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8月 9日,缅甸庞大的送象队伍与前往云南主考的林则徐在沅陵县境内的马鞍塘相遇,林则徐8月10日抵沅陵县城时,驿馆为云南伴送人员占住,林则徐只好在县署内下榻。缅甸的送象使节与伴送者前后仅相距不到两天的行程,足见这条驿道上当时的繁忙景象。

2.“水上丝绸之路”过沅陵

在崎岖的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流域发达的水系给这一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生活在这一带的古代居民对外交通几乎全靠水路,境内与周边的物资运输经过发达的水运系统通江达海,同时将境外的物资贩入境内,形成了良好的贸易链条,位于云贵高原东端(武陵山区)的沅水因此成为这一地区经济与文化交融的主要通道。

早在新石器时代,沅水就是沟通长江、珠江的主要水上道路。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省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明确记载:“沅水和西江始终是泻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长久被研究者忽视了的通道。”中国民俗学家林河先生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后提出,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国从四川出口到西域的货物存在着一条陆上大通道,即史学界惯称的“南方丝绸之路”,而在武陵山地区(即古黔中地区),又断断续续地存在着一条便捷的 “水上大通道”,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中的“水上丝绸之路”,大致方向是:从四川经长江支流乌江转入酉阳和秀山后,经酉水到达沅水的沅陵(酉水注入沅水处),或从四川经长江进洞庭湖达沅水,后到达沅陵,继续溯流而上,在湘西洪江换乘苗船后经贵州镇远、黄平到达清水江的源头,再换擅长行走崎岖山路的黔滇小马队组成的“马帮”进云南、入缅甸,最后经由陆路或印度洋抵达西域。这条“水上丝绸之路”东连江浙、西通巴蜀,一直承担着湘黔之间水上交通大动脉的重任,是西南诸省通至西域各国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2200多年前,沅水江畔的武陵(常德)、窑头(沅陵)和酉水河畔的里耶(龙山)就是秦朝时期信件和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抗战时期,这条通道则是陪都重庆连接中华战区的一条重要 “生命线”,备受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青睐和重视。

贸易与交换的加剧,让沅水越来越繁华,两岸原来稀疏的码头也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宽阔,与码头相依而生的城市与城镇,渐渐成为辐射方圆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朝廷在大码头托口(今湖南省洪江市)设立朗溪县,到民国15年,托口已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九街十八巷,拥有18座商埠码头。随着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缓慢南移,沅水流域上的内河码头急骤增加,城镇也有雨后春笋的势头。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江南小作坊里萌芽,沅水流域成为开发滇黔经济的重要前沿阵地。

繁荣的水上交通也给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方式在此交流融合提供了便利,历朝历代沿着沅水而来的江、浙、闽、皖、川、沪和珠江流域的商人、艺人、兵士、工匠,都是文化的携带者与传播者,清雍正四年(1726年)的“改土归流”更是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沅水两岸的城镇至今保留了诸多相同而又面目各异的文化元素,建筑方面除了当地的民居外,还有江南的四合院、窨子屋、园林与假山、壮丽的徽派大院,以及天后宫、妈祖庙和万寿宫。今天的民歌中,也常有汉语的歌词出现。从其现存的古碑、庵庙、宗祠、桥亭、民房、街道以及民间歌谣、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中,都可以窥见民族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耕读文化相互渗透的痕迹。在沅水这条文化沉积带上,1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其文化内涵,门类涵盖了传统技艺、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多个方面。

《管子·乘马篇》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沅陵因处于沅水中游和酉水的交汇口,背山面水,交通便利,成为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码头和交通咽喉。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成化六年(1470年),辰州(沅陵)卫指挥高翔增修新城,辰州城“高一丈九尺,周环绕九百六十丈,东西广三百四十七丈,统设门六,建谯楼串房于其上;又于西北隅设外城,为营业员宿舍,兵弁居之,规制视昔为大。弘治十一年(1498年),谯楼串房火毁。知府汪正更建大楼,并建四角楼,东北曰双莲,西北曰飞霞,西南曰靖远,东南曰观澜,极一时之壮观”。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大师薛瑄在其《登辰州城楼》中也写道:“万里按航通六诏,五溪烟小下三湘。”清时,曾对沅陵城进行过多次重建和大修,使其成为湘西北的大港和要塞,沅陵县城及官庄、五强溪、明溪口、溪洲(20世纪50年代全国区划调整时被划归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等乡镇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武汉、长沙沦陷后,湖南省政府大批机关西迁沅陵,沅陵成为湖南省政府临时驻地,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沅陵又是湘西地区党组织、湘西行署、湘西军区和湘西剿匪指挥部 (解放军第47军军部)的所在地,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

因此,把“丝绸之路”作为沅陵乃至怀化或大湘西地区最基本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符号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重塑湘西历史,对加强整个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交流也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细说起来,沅陵的文化资源属于“综合而不乏特色,多彩而富有个性”,因为这里既有延绵不绝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又有张家界的自然风光、洞庭湖的迷人景色,所以她具有生态文化 (如借母溪、齐眉界、五溪湖及五强溪湿地、千岛湖、酉水等)、历史文化(如盘古、传统龙舟、溪洲铜柱与红字碑、二酉山、龙兴讲寺、虎溪书院、黔中郡、凤凰山、湘西剿匪、抗战与长征)、民俗文化(如巫傩、斗鸟、狃花、辰河戏、跳香、茅古斯、咚咚喹、民间剪纸与刺绣、“辰州三怪”、传统民歌)等多种形态,资源丰富,特色浓郁,底蕴深厚。归纳起来,沅陵的县域文化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远古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沅陵设立了黔中郡(全国36郡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又在这里设置沅陵县,“沅陵”二字作为县名也快2000年了。沅陵是湖南省版图中政治中心最早形成的地域之一,传统文化出现的时间可追溯至很久远的时代,在湖南省其他地域罕见。具体表现为:一是沅陵地区的民间口头传说,涉及的内容大部分是楚秦以前的古老话题,如关于沅陵人的祖先是谁,有学者说是“五溪蛮”之后,有学者说是蚩尤“三苗”人之后,而沅陵人普遍认为盘瓠是古沅陵土著人的始祖,祖源地今湖南泸溪、古丈接壤一带。二是文化符号也极为久远,如在与沅陵相邻的常德市至今流传着一个传说,即尧帝时期,恩师善卷得道后多次拜辞帝位,先是隐居常德(今德山),最后终老于沅陵二酉山上。

2.品位高

在一般人眼里,沅陵地面上的古代文化景观的确貌不惊人, 但从区域文化的视角看,沅陵的传统文化却有着极高的品位,尤其是大秦时期的黔中郡遗址、凤凰山和二酉洞,十分神奇,其中的民俗文化如盘古文化、巫傩文化、龙舟文化、妞花文化、跳香文化乃至土匪文化等,都具有相当高的神秘性,无不诱人。

3.兼容性

沅陵的文化景点绝大部分分布在沅水、酉水两岸的沅陵至桃花源、沅陵至猛洞河水路和沅陵至张家界的公路两侧,独特的古代巨墓群、古建筑群和梯级电站大坝群自成系列和板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在沅陵,这些历史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生态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里既有工业化时代的城镇文明和现代文明,又保留着自然经济时代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既有汉文化,又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化,既有传统的中原儒家文化,又弥漫着湖湘和土著文化气息。例如,有以世界现存最早的佛学院——龙兴讲寺和宗教一条街为代表的西南佛教文化,以及代表西南地区苗汉800余年友好关系的溪州铜柱,等等。其具体文化表征有二:一是沅陵境内共有苗、土家、侗、回、布依等25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他们又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构成沅陵县域文化特色。二是外来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汇聚和兼容。世界各地的宗教本因信仰有别、教义不同,具有排他性而成为区域战争的重要根源,但在沅陵不足1000米的宗教一条街上,却建有佛教白圆寺、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天主堂、道教庙等,一百年来,不同的宗教同处一巷,和睦相处,包容并蓄,形成了中外罕见、耐人寻味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和平相处”的天下奇观。

4.区域性

沅陵处在我国东部汉文化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的位置 (或叫过渡地带),沅水干流承载的是汉文化,酉水流域则主要是湘西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两个文化板块的经常性碰撞必然上升到军事冲突、政治冲突,并产生文化融合。

5.民众参与度极高,代表性人物影响大

沅陵的民间文化活动,如龙舟竞渡、斗鸟、斗鸡、斗牛、对山歌、民族歌舞及巫傩表演(去除其中的迷信成分)等,趣味性、观赏性强,群众参与度高,多时达到十数万人,少时也有上千人参与,为沅陵文化的繁荣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厚重的文化历史,为我们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便利。

今天,我们处在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大背景下,深入开展“西南丝绸之路”和“丝路文化”研究将对沅陵经济社会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科学认识并重新确立沅陵乃至怀化和大湘西地区的历史地位

这些年,我们给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取过很多响亮的名字,希望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汇来概括、归纳沅陵地面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巫傩文化”“黔中文化”“二酉文化”“辰河文化”“五溪文化”“盘古文化”等,甚至一度连“谜都”“王国”等字眼都搬了出来,最终却没有一个让人感觉满意,原因是这些词汇均有天然的文化局限,体现不出沅水的雄浑与博爱、二酉山的善、宗教一条街的包容和龙兴讲寺的高深等,这个问题虽与沅陵这个传统文化大县的地位极不相称却也无可奈何。但是,只要我们细心研究一下沅陵的历史便会发现,要科学地定位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除了沅水外,没有其他。因此,“沅水”是沅陵人定位本土文化万万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元素。因为一条“丫”字形的沅江及其主要支流酉水,不仅在经济上把整个中原与大西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奠定了它自身(及沅陵)在大湘西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位,而且因为它连接了洞庭湖水系、珠江水系和乌江流域,整个西南地区也因此连成了一个整体,沅陵也因此在历史上成为大西南地区的军事重镇、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中心,沅陵的神圣地位随之浮现在世人的眼前。

2.有利于加速武陵山地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扶贫开发及其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处在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处的武陵山区,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自古以来较为贫困和封闭,到处是高山大川,交通阻隔,信息不畅,古时被称为“蛮荒之地”。至今,虽然土家族被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武陵山区与祖国东、中部地区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们进行“黔中文化”“武陵片区文化”“水上丝路文化”等研究后,可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更深入地融入武陵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扶贫开发等事业中,尽可能地缩小与武陵山片区其他县市之间在政策环境上的差距,进而从根本上巩固和促进武陵山区的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大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在实现武陵山片区崛起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几分获得感。

3.有利于加强武陵山地区各民族的大团结,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整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今天的武陵山区,不管是古代巴国,还是后来的“黔中道”,事实上都是以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苗族等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我们加强对土家族等单一民族的研究,从而研究中华民族内部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深入研究古代“水上丝绸之路”和武陵山区的各少数民族,目的就是进一步弄清土家族、苗族等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关系,了解土家族、苗族等的繁衍过程及其与中华民族的融合过程,以使土家族、苗族等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振兴和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沅陵融入武陵山区提供历史依据。

4.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古代“水上丝绸之路”,以及武陵山区的民族、生态、旅游等文化,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价值支撑

今天的武陵山地区,具有三大优质的民族生态旅游资源:一是具有以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地貌、水上画廊和漂流,以及各种名山等为标志的大批生态自然景观;二是具有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武陵山地区保存着大量的土家族、苗族的传统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充分体现了土家族、苗族的传统建筑风格;三是具有丰富多彩的土家族、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2006年、2008年、2010年三次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沅陵辰州傩戏和传统龙舟、石柱的土家啰儿调、吊脚楼营造工艺、黔江南溪号子、彭水苗族娇阿依、彭水高台狮舞、酉阳土家摆手舞、酉阳民歌、酉阳古歌、秀山花灯、薅草锣鼓等,均榜上有名。只要我们提高认识,加强本土历史文化教育和宣传,搞好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整体规划,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将创新引领科学地融入构建武陵山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带”的伟大实践中,就完全可以使沅陵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登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为沅陵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扶贫开发奠定坚实的特色旅游产业基础。

(作者单位 中共湖南沅陵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 孟昭勇]

猜你喜欢

沅水武陵山文化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诗二首
沅水的个性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谁远谁近?
邅吾道兮
夜晚,在诗墙边读友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