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广大学跨文化通识教育的可实施性研究

2017-12-25徐若梦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0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跨文化多元化

徐若梦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一位有着文化自觉的中国公民都能够充当文化大使。当代的大学生是网络一代人,作为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未来主力军,他们的文化自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国的文化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华学院推出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多元化;跨文化;通识教育;文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071-03

一、研究背景

1.社会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于如何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本土和外来进行对接展开了持久而热烈的讨论。改革开放之初,国内兴起一股“西学热”的风潮。“西学热”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寻找传统文化根源的“寻根文学”,但和如火如荼的“西学热”相比,文化寻根相对较为边缘。世纪之交之时,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已经逐渐深化,国民文化意识逐渐觉醒,也开始反思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批判性地吸收成为主要主张。怎样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乃至全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其中有部分学者主张用西方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如果不反思,停留在中国传统上,就没有办法进步,普世价值的确是近代西方人找到的……现在西方文化提出来了,就不能认为那只适合于西方”(邓晓芒,2008)。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未来出路,代表性的观点有“今天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离不开调动传统资源,特别是儒学传统。”(郭齐勇,2009)。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人出国的数量呈井喷式增加,西方社会的神秘面纱被揭开,西方社会和文化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在中国人面前。在目睹了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端以及近年来全世界的一系列动荡之后,中国人对西方社会文化不再盲目追捧。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开始普及。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使得每一个有着文化自信的公民都能够成为自觉的民间文化大使。

2.学界背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6年便颁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已经将跨文化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在中国学术界,上世纪80年代便有学者开始进行相关研究,在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跨文化素养相关的课程。但直到目前,跨文化教育课程主要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展。并且相关课程往往并不具备独立性,而是依附于其他专业科目而开设,如跨文化管理、跨文化交际等。总体看来,在我国,跨文化素养在现阶段依然被视为一种高级专业素养,相关的教育起步晚,覆盖面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而现阶段跨文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程度似乎并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社会对于公民跨文化素养的实际要求。

二、本校策略

作为一所民营高校,文华学院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跨文化素养的培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学校采取了种种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其中主要的两个策略是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相关课程。

1.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一所大学的文化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大学生的文化气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华学院一向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等提法的产生,文化学院也推出了一系列校园活动,旨在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综合跨文化素养。目前主要有如下校园活动:校园TED演讲、校园文化讲座、各种类型的赛事等。第一类型:校园TED演讲。校园TED演讲的主人公为学生。邀请学生走上讲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各种学习经验。2017年校园TED演讲第二期和第五期的主题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anfu)”、“中西文化融合(The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学生们走上讲台,用英文介绍中国的汉服文化以及中西文化融合。在这些活动中,演讲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对中国文化进行诠释,并用英语向广大同学们进行介绍推广。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深化参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他们的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对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们来说,倾听身边的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与理解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文化交流体验,在倾听他人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自身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输出的思考。第二类型:校园文化讲座。校园文化讲座的主人公则以教师为主。2017年4月,外语学部推出了以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主题的英文讲座。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以仙侠、玄幻为主的中国网络小说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网络文化的影响力也迅速凸现出来。国内根据网络流行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花千骨》、《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不仅播放频次过亿,且几乎占领了东南亚的电视市场。文华学院的校园讲座很好地利用了当下流行的热点,用专业、严谨、学术的态度对当红网络剧进行解读,并尝试用英文重现东方文字里的回环旖旎,感受文言文与英文碰撞的花火,未尝不是对跨文化理解能力进行推广的一次尝试。第三类型:各类文化节与竞赛。文华学院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和校园竞赛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一年一度的“紅枫节”各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纷纷上演,还吸引了来自越南的博士阮严俊前来表演古琴。人文学部主办的“古琴文化节”旨在推广普及传统古琴文化。外语学部也承办了“‘外教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邀请赛”,演讲以“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为主题,参赛学生们用英语流畅地表述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在提问环节,外籍教师评委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各种思潮、这些文化思潮在当代的传承和对外输出。选手们的回答让外教们感叹选手们给自己上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一课。

2.在通识课中融入跨文化教育。除了学校的诸多努力外,笔者自身也做出了一些有限的尝试。《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试行版》中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学习和使用“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同时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因此,作为一名通用英语教师,笔者也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跨文化教育。在保障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适度融入跨文化教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试验以在教学实践中持续实施。

三、教学实验

1.试验设计。第一,确定目标。在教学实验中,笔者将教学实验的目标定位为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并力争做到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由于笔者担任的班级所在专业不同,语言能力基础有着较大差异,因此笔者采用分级目标设置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基础、发展、提高三个层次。基础目标为:对于英语基础较差——即期末测试卷面分不合格的同学,要求其能够基本掌握课本知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初步满足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英语信息交流的需要。发展目标为: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即期末卷面分在60—79之间的同学,要求其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基本达到四级水平,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提高目标为: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即期末卷面分在80分以上的同学,要求其能够到达四级水平,其中部分水平优异的同学(卷面90分以上)达到六级水平,并具备参加各类英语竞赛的水平(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有效英语交流的基础上突出发展某项专项英语(如演讲、写作、翻译、辩论等)技能。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则是针对于英语水平在发展和提高两个层次的同学。第二,试验方法。由于在目标设置阶段采用了分层目标设置,因此在实验实施中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便是分级教学法。即使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水平也会参差不齐,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误解,笔者主要采用的是隐性分级教学法。根据学生水平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针对语言水平较高的同学布置一些延展阅读,激发他们的文化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试验采用的另一个方法是任务型教学法。笔者会在每个教学单元之前,提炼出该单元的文化主题,根据主题选取相应的影视、文字作品,推荐学生进行观赏和阅读,并在该单元学习结束后撰写学习报告,在班级进行交流总结。由于课时设置有限,这一过程是在第二课堂完成的,因此翻转课堂也是本教学实验中使用到的另一个重要的方法。第三,思路流程。在确定了目标和方法后,笔者按照“选择主题→推荐作品→课后学习→交流总结”的流程实施了教学实验。

2.案例介绍。教学实施的具体流程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第二版)》第一单元的学习为例。该教材第一单元的Text A 标题为Learning,Chinese Style。笔者根据课文标题提炼出了Contrast and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这一主题,并根据主题为学生们推荐了如下电影,喜剧类(正面):《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律政俏佳人I》(Legally Blonde);正剧类(中立):《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风雨哈佛路 》(Homeless to Harvard)、《成长教育》(An Education);悲剧类(反面):《女王的教室剧场版》(日本)、《裙角飞扬的日子》(法国)。要学生们课后选取其中的一部电影进行观看,并撰写心得。学生们课后完成影视赏析任务后,纷纷在课堂上陈述了自己的观点,笔者总结了学生们的观点后,将代表性观点总结如下:

人性化教育:主张这一类观点的学生占大多数,他们选取的电影大多为《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也有不少同学选择不在推荐名单中的《三傻大闹宝莱坞》。而持这一观点的同学占大多数。他们普遍认为现行教育太过侧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性格的关注,且书本上的知识很多都与时代脱节。学生们希望对现行的教育进行适当调整,倡导人性化关怀,并能够传授社会需要的知识。自我启发式教育:主张这一观点的同学选择的是《律政俏佳人》、《风雨哈佛路》。持这一观点的同学认为教育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時也伴随着人格的成长和对生活认识的深化。斯巴达式教育:也有少部分同学持严格教育观点,部分同学赞同《女王的教室》中魔鬼女教师的做法,认为应该严加管教学生。他们认为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很多学生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因此教师不妨矫枉过正,甚至在有些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激进手段。笔者在总结了学生的观点后,也一一做出了点评。笔者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必须放在它所诞生或描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解读。以《死亡诗社》为例,该作品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讲述的则是上世纪50年代的故事。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环境和当代美国社会环境有着天壤之别。当时的美国社会思想极其保守,社会极其沉闷,包括女性穿着裤装这样的行为都被视为“有伤风化”,因此影片中主张的尊重人性、解放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而《女王的教室》诞生的时代背景则是新世纪人口老化、阶层固化的日本,当下众多青年失去奋发上进的动力,沦为“平成废柴”。针对这种社会弊病,《女王的教室》中才提出斯巴达式的残酷教育,希望唤起曾经的民族精神。通过这些案例分析,笔者希望让同学们明白,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文化现象“是什么”,而是要弄清楚“为什么是”。这样才能激发同学们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使其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文化背景下加以分析判断。

四、结论

总体看来,文华学院在推广作为通识教育的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学校的重视、教师的努力、学生的配合是推广跨文化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往后还有许多路要走。笔者认为,后续的工作可以从前阶段中取得的成绩中总结经验,用以指导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则应该更加具体,设置的目标应该更加人性化、细化,操作的手段则应该更加具有普遍可推广性,将提高学生跨文化素养,增进学生文化自信的这一任务持续地贯彻下去,让学生的跨文化素养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邓晓芒,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再造[J].同舟共进,2016,(4).

[2]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体系的理论框架构建[J].外语界,2014,(4).

[3]郭齐勇,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J].人民论坛,2016,(24).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定位[J].外语界,2013,(6).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every Chinese citizen with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an act as a cultural ambassad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network generation. As the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of national cultural renaissance,their cultural identity,largely determines the future of China's cultural trends. In this background,Wenhua College has launched a series of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aiming at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literacy and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diversity;intercultural;general education;Wenhua College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跨文化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