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部分农业土壤无机磷形态及转化
2017-12-25李京津蒙志科徐鑫
李京津+蒙志科+徐鑫
摘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测定方法对固原市部分地区农业土壤进行了无机磷形态及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无机磷中以Ca-P 为主要形态,其中Ca10-P 含量最高;磷肥施入供试土壤后很快转化为土壤Ca2-P、Ca8-P、AL-P、Fe-P形态的无机磷;随着施肥时间的延长,土壤中Ca2-P含量开始下降,而Ca10-P、Ca8-P、Al-P、Fe-P形态的无机磷含量都有所增加。
关键词:农业土壤;无机磷形态;转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2003202
1 引言
磷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磷是植物所需磷的主要来源,土壤磷以有机磷态和无机磷态共同存在,而无机磷则占土壤总磷量的60%~80%。随着化肥投入不断增加,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施入土壤中的磷不能完全被吸收和利用,一部分可通过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等方式向水体迁移,从而极易造成附近水体的污染[1]。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控制土壤磷对水体中的输入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2]。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六盘山地区,笔者依据蒋柏藩、顾益初的分级体系,对固原市部分农业土壤无机磷形态及转化进行了研究,以此来了解本地区土壤无机磷形态的组成和施肥后各形态无机磷的转化,为旱地农田合理施用磷肥与提高磷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试土壤
供试土样分别采自固原市彭阳县小岔沟村耕作土(1号),彭阳县小岔沟村侵蚀耕作土(2号),固原市原州区耕作土(3号),固原市西吉县夏寨乡耕作土(4号)。土壤采集采用多点混合土样法,每个混合土样由4个土样点组成,取样深度20 cm。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
2.2 试剂与仪器
本研究所需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所用主要实验仪器如表2所示。
2.3 试验方法
本试验主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1989)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11],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常规方法测定。
2.4 施肥处理
称取供试土样20 g,加入含P2O531.25 mg/g的KH2PO4标准溶液,分别于1 d、20 d后采用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测定各级无机磷形态的转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固原市部分农业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析
由测定结果可以看出(表3),在供试土壤中无机磷主要是Ca-P存在,占无机磷总量的75.67%,其中Ca10-P占无机磷磷总量的68.26 %,Ca2-P占磷总量的1.7 %。供试土壤中闭蓄态磷(O-P)占磷总量的16.18%, Al-P、Fe-P的含量与Ca2-P的含量相当。石灰性土壤各级Ca-P 的有效性前人曾做过研究,均证明Ca2-P 是第一有效磷源,Ca8-P 可作为缓效磷源,而Ca10-P 只能是一种潜在磷源[3,4]。这说明对于供试土壤来说,其土壤中存在的主要是潜在磷源Ca10-P 和O-P,而对作物磷素营养最有效的Ca2-P含量最低。
3.2 固原市部分农业土壤施磷后磷形态转化的分析
从表4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在给供试土壤施肥后,各形态无机磷的含量都有所增加,说明施人土壤的磷肥很快转化为Ca2-P、Ca8-P、Al-P、Fe-P等形态的无机磷。这与赵建强、白大鹏、刘富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12]。在施肥前期,Ca2-P的含量增加了15.35 mg/kg,Ca8-P的含量增加了8.85 mg/kg,而其他形态的磷含量增加不明显。到了施肥后第20 d,Ca2-P降低了6.1 mg/kg,而Ca8-P和Ca10-P含量仍在增加,而Al-P、Fe-P 略有增加,O-P 基本无变化。这是由于水溶性磷肥施入土壤后,随时间的延长,较多地转化为对植物有效性较差的Ca10-P 形态。
4 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1989)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的测定方法,对固原周边部分农业土壤无机磷形态及转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中无机磷主要是Ca-P存在,占无机磷总量的75.67%,其中Ca10-P占无机磷磷总量的68.26 %,Ca2-P占磷总量的1.7 %。供试土壤加入磷肥20 d后,Ca2-P降低最多,而Ca8-P和Ca10-P含量仍在增加, Al-P和Fe-P 略有增加,O-P 基本無变化。因此,如果能控制施肥初期土壤中磷肥动态转化即减缓Ca2-P 向其他形态磷的转化,那么磷肥的有效性可大大提高。关于控制磷肥转化的有效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 权,王明忠,姚学军,李志仪.宁南旱地土壤无机磷形态、有效性及转化[J]. 陕西农业科学,1996(5):27~28.
[2]蒋柏藩,顾益初.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58~66.
[3]蒋柏藩.磷肥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J],土壤学进展,1981,9(2).
[4]于淑芳,张漱茗.山东主要土壤无机磷的转化和有效性[J],山东农业科学,1994(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