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心理干预个案研究
2017-12-25叶景明岳青松
叶景明+ 岳青松
摘 要 新生入学适应不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干预技术引起广泛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文章采用心理學当中认知学习观对依赖行为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依赖行为就是一系列程序性知识在大脑中的自动化运行的结果,采用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技术,对一名由对父母依赖过度而导致入学适应不良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心理技术干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新生适应 心理干预 思想政治教育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8.076
A Cas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Freshmen's Maladjustment
YE Jingming, YUE Qingsong
( Dalian Neusoft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Dalian, Liaoning 116023)
Abstract Maladjustment in Freshmen's enrollment is a common proble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of educators. The psychology theory of cognitive learning depends on the behavior of a new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dependence is a series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the brain in the automation of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relax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echnology, from a dependent on their parents caused freshman admission to the bad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at made a multiplier effect.
Keywords freshmen adapt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study
1 问题的得出
依赖这种亲子关系的早期经验会成为我们日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每当新生入学时,总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对父母的依赖产生一些不适应反应,比如:不能离开父母,不能正常地交往和学习,产生抑郁情绪,甚至不能上学进而放弃读大学的机会。这些不适应通常被视为是“新生适应综合症”的一种,出现问题的学生则被认为是独立性、适应性差,情感脆弱。单纯以“说教”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快速提高适应能力,摆脱情感依赖收效其微。有没有一种高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把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同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结合起来进行新的尝试,提出新一种新的结构,对父母家庭依赖现象形成进行了新的解释。并辅助放松训练等咨询干预技术让学生进行高效的暗示性学习,消除消极的依赖行为反应,使其很快适应大学生活。
2 学生基本情况
李媛(化名)女大连某高校大一新生,甘肃人,2016年9月3日开始进行军训。当训练开始还没开始时就出现一系列不适应反应:不知原因的哭泣,心疼、无力、两天没有进食,并且出现发烧现象。9月7日,由于总是哭泣,父母都来到学校进行陪读,9月8日,找到辅导员老师寻求帮助。
李媛从小跟父母生活在在一起,没有住校经历。寝室的四个人过得还算好,其中两个女孩都住过集体宿舍交流甚多关系要好,另外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由于李媛比较内向又总是悲苦的面容,导致最后总是一个人单独出行。再加上陌生的环境,让她格外想家,总是想退学。
2016年10月正式进入大学生活一段时间后,面对大学自主学习自己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时,李媛再一次感到迷茫无助。在老师的沟通下与室友的关系渐渐好转许多,李媛开始继续大学学习。
由于所学专业以前没有接触过而且主要靠自主学习,李媛渐渐开始表现出自己的不适应,总是莫名的失落,脾气烦躁。父亲发现她的很多症状越来越像抑郁症,害怕自己的女儿出现什么问题,决定让她回家进行复读。这样,李媛回到甘肃一切都又恢复正常。
3 症状表现及其心理机制分析
3.1 症状表现
(1)情绪消沉,经常不知原因地哭泣,整日闷闷不乐,感觉上大学没有什么意义,甚至生活都没有什么意义。每天早晨这种感觉最为严重,心里觉得憋屈,出现严重抑郁的倾向。(2)两天没有进食,也不经常喝水,身体显得十分虚弱。并且在刚到大学的第二天现出发烧,去医院处理后好转。(3)无法进行正常的大学生活,离不开家人的陪护,对父母产生很强的依赖行为。(4)对自己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心情十分低落。自己介绍情况时经常哭泣,情绪一度比较激动。
3.2 问题形成机制分析
3.2.1 长期经历的影响
李媛从小跟父母生活在在一起,从来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自幼的安逸成长环境使她失去了适应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一旦遇到问题不是逃避就是向父母哭诉。这种依赖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而超出一定的范围内这种依赖就会影响到其社会功能的发展,形为错误依赖。
3.2.2 潜意识自动化运行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与两个程序性知识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将知识分为:陳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通常程序性知识的运行用C-A来表示,其中C相当于行为主义的刺激情境S,在认知心理学中也具有问题情境的含义,“Condition”,即它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条件;A的意义与行为主义中R很类似,也是对当前问题情境做出的反应,“Action”,即在认知心理学中更强调人的认知反应,是进行思维的高级反应更复杂的运行知识。这种程序性知识的运行也是一种自动化的运行,说是自动化是因为如果条件A出现,那么C自动化的执行,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这样的整个过程就表现为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
李媛小的时候当遇到一个应激的事件(C)时会产生一个焦虑的情绪,由于本能的反应,她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就是去寻找父母(A),由父母出面来化解每个应激事件。当事件解决时焦虑情绪随之消失,而李媛的父母所采用的教养方式就是那种过度保护的方式。这样在李媛的生活中没有学习过其它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这种寻找父母去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每次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对这种良好效果的体验也帮助她形成了这样一套行为方式。
当某一次没有条件做出依赖父母的行为反应的时候,李媛没有学习过其它行为方式,于是焦虑情绪没有降低反而增加,产生一系列反应,并且焦虑情绪的循环增强,产生对父母分别时的恐惧和担忧。形成条件性情绪反应,并在大脑自动进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媛从小学习的当遇到困难寻求父母帮助的这种程序性知识在其大脑中是十分优势兴奋的。每当遇到一些应激的事件C就会自动化的产生依赖行为A,这种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的运行是不经过大脑,执行程序1。当遇到外界的原因不能使其进行依赖行为时,李媛没有学过如何进行其它反应,于是产生焦虑行为,表现为带有抑郁倾向的焦虑,执行程序2。
3.2.3 特定的气质类型影响其处理问题的指向性
李媛是一种带有明显抑郁质倾向的女孩,具备很多抑郁质人的特征,比如感受性高、耐受性低,明显地遇到问题喜欢向内部指向,很少寻求外界帮助。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类型,而气质与大脑皮质的活动、皮质下活动和内分泌腺有关。因此我们施加一些影响因子,让她的气质的抑郁倾向有所改变。
4 临床干预的方法及过程
4.1 认知调整
2016年9月7日进行第一次咨询,首先进行的是认知调整。让其对她所出现的这种入学适应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以前建立过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反射。这种在大脑中自动化的运行的情绪反射是以程序性知识形式在的。李媛没有学习过除了遇到困难去找父母的其它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的缺少,通常被认为是适应能力差,其实只要建立、学习一种新的程序性知识去替代原来的旧的、不合理的程序性知识就可以了。而这种程序性知识可通过技术手段获得。
4.2 心理暗示技术的设计及其实施
9月7日第一次咨询主要做认知调整并且给其留作业,内容是让其写出自己喜欢的场景以及未来的理想目标。9月8日,9日,10日做了三次临床放松训练,每次训练的时间为40分钟。根据暗示性学习原理,当训练使其进入一种高效的学习状态时,向其头脑中输入新的程序性知识。
当父母离开我时(S)我的情绪是轻松的(E),于是我做出的是轻松的反应(R),不在乎父母的离开,我可以放得下。当我放下时,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我便对自己进行鼓励,于是我的情绪好。当我的情绪好时我的一系列消极的生理反应就没有了,抑郁情绪得到缓解,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期待。于是我情绪更好,做得更出色,形成良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通过她的理想进行调动情感,让其想象自己成功后的情景,使其情绪更加轻松愉快。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的使用加快李媛对新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建议她自己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进行自我训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3 其它辅助技术的设计及其实施
(1)教给她一些小程序放松技术和深呼吸的方法,让其在紧急情况下遇到问题时运用,来缓解其焦虑情绪。比如每天清晨以及父母离开自己时的时刻。(2)李媛气质类型是属于抑郁质。由于气质与大脑皮质的活动、皮质下活动和内分泌腺有关。因此建议她每天跑步,使身体微微出汗,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来抑郁情绪有所减小。(3)让她用心记录自己心情的变化,学会用程序性知识来解释自己的情绪变化,一旦有一点点改变就积极地肯定自己。
5 取得的效果及反思
5.1 效果
第一次认知调整后,李媛的情绪反应就不那么强烈了。以后的三次训练前的谈话,没有出现哭泣现象,9月10日第三次训练时,一进门就带着从未露出的微笑,并且主动与我打呼,然后伸伸地鞠了一躬,说了句:“老师,节日快乐!”李媛说:“爸爸妈妈明天可以放心回家了,很高兴自己有所成长,自己也可以和其他学生一样加入军训的队伍了。”
5.2 反思
以往这种入学适应困难,不能脱离父母依赖大多被视为情感脆弱、独立性不强。解决方式通常是说服劝导,而在短期内效果往往不佳。我们从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以及程序性知识的角度重新分析过度依赖行为。这个案例中把依赖形成看成是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的自动化运行的结果。通过放松等技术手段向其头脑中输入新的程序性知识来替代原来的旧的程序性知识。这样当再一次遇到困难时(S),或再一次与父母分别时(S),她的情绪是轻松的(E)因此就会产生正常的反应。不会像以住那样出现过敏性反应,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情感先行组织者技术的运用加快了对新的条件反射的学习进程,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当然影响本案例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学生以及父母的积极配合,学生本身的素质较高,能够较快理解老师所提供的建议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一案例的干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干预技术的结合在高校中已经引起教导老师的广泛重视。其不但有利于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优化,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