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养成教育
2017-12-25张建伟
张建伟
【摘 要】小学一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和训练的最佳时期,这时学生的可塑性强。只有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才可能收获成功的未来。养成教育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管理操作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教育。它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内容,其教育模式则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行为的规范、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养成教育;教育策略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踏进校门,犹如一张白纸,这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时的他们行为知识很淡薄,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无限宠爱,使得他们有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如自律性差、随意性强、无自立能力等。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那后果就不堪设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应从一年级入学时就加强养成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制定目标,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笔者在学期初就制定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的规划,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本学期初笔者就对学生说:“这个学期,我们每一位小朋友都要养成讲究卫生、爱劳动、专心听讲、爱读书、孝敬父母、热爱同学的好习惯。从第一周到第四周我们比赛谁最讲卫生。”进而对学生提出讲卫生的具体要求:
1. 个人卫生要干净(包括衣服、鞋、手、脸)。
2. 书桌上、书箱里的物品要摆放整齐。
3. 自己的座位周围不能有垃圾。
4. 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放在桌子底下,同座位同学桌子要对齐。
评比方法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组长负责督促、检查本组成员的行为。由班主任带领两位小助手(小助手由全班学生推选,每周轮换),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大课间进行检查。小组内有4人都做得好的,就可以得4颗星,3人做得好的得3颗星,2人做得好的得2颗星,1人做得好的得1颗星。每两周评比一次。
奖惩办法:本着“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评比时,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凡是在两周检查中,能有12次获得4颗星的小组,小组成员均可获得“卫生小標兵”的称号;能有16次以上获得4颗星的小组,小组成员可优先获得评“好习惯之星”的机会。反之,只有6次以下获得4颗星的小组,则要给老师和同学唱一首歌。通过“制定目标——提出要求——规范评比——形成习惯”培养习惯四部曲充分发挥了小组优势,使学生学有目标,在不知不觉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二、大力表扬,使学生乐于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被称赞、表扬,根据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在平时,笔者从不吝啬给予他们鼓励的语言,哪怕发现孩子有一丁点儿进步,都会大力表扬:“这个小组的同学真棒,桌子排得真整齐!”“这个小组的同学真团结,都学会互相帮助了!你们看,××同学在×××的帮助下,字写得多漂亮啊!就连座位周围也干净多了!”“这个小组的同学真能干,抽屉整理得真干净。”就这样,在鼓励声中,学生快乐地接受正面教育,不知不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注重身教,做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楷模
一年级的孩子善于模仿,并且喜欢模仿。可以说,老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笔者首先要做到,以自身示范促进学生的规范。
(一)举手之间,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学生的耳朵是录音机,你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学生都会知道,而学生的“向师性”极易使学生对老师的一举一动进行模仿。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教师的榜样示范可以起到激励作用,并且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维护校园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貌。笔者是这样做的:从自身做起,看到地板上有纸屑,就弯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连打个喷嚏,也用纸巾捂着;从不随地吐痰;在校园里,遇到客人或老师,就主动打招呼;当有学生问好时,笔者也是报以微笑或说“谢谢”。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什么是讲卫生、什么是有礼貌,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了。学生们纷纷效仿老师的做法:不随便扔纸屑,不随地吐痰,见到纸屑就捡,见到老师、客人能主动问好。
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笔者都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说谎,自己就要凡事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自己就得会倾听。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二)细微之处,引导学生互相关爱
一年级的孩子,一方面由于年龄小,另一方面由于在家里又都是“小太阳”,根本没有同学之间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意识。有一天中午,当笔者刚走进教学楼,就看见我班教室门口围了很多孩子,隐约还能听到一个女孩子的哭声。笔者赶紧走过去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小玉同学不小心摔倒了,一时爬不起来,再看看围观的小朋友只是漠然地看,没有一个主动去扶她、帮她。看着眼前的情景,笔者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笔者把小玉扶了起来,给她擦了眼泪,又带她去医务室上药,然后带着她去洗脸。回到教室,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笔者认真地问:“假如刚才是你跌倒了,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很多孩子连想都没有想,就说最希望身旁的小朋友能把自己扶起来。笔者趁机问道:“那你们刚才为什么没有伸手扶一下小玉呢?以后,要是再有小朋友跌倒了,或者是有什么困难了,你会像老师今天这样,主动帮助他吗?要知道,学会互相帮助才是好孩子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育,现在,不用说谁跌倒了有人扶,就是谁铅笔断了、书没带或身体不适,都会有人立刻给予帮助。
四、活动引领,强化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一年级孩子的养成教育更需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促使学生习惯成自然。因此,教师可以以班上和学校活动为引领,在活动中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加强对学生的影响、感召。
(一)挖掘典型,树立榜样
如我班的班长珊珊同学,她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劳动积极,班干部工作任劳任怨。笔者就利用班会时间开展了“我向珊珊学习”的主题班会,让孩子以身边的先进为榜样,找出自己与先进的差距,再对自己的行为加以修正。这样,在一个活生生的榜样的带动下,一大批学生都纷纷像刘珊珊一样,上课听讲认真了,发言大胆了,劳动积极了,班干部更负责任了。班主任也感到管理班级更轻松了。
(二)寓教于乐
“你拍一,我拍一,我们从小爱学习”“一二三,我做端,小铅笔,放一边,小眼睛,看黑板”,把各种行为规范以歌谣的形式让学生记牢,并教育学生付诸行动。笔者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养成教育成果展示会,学生们饱含激情地朗诵了《红领巾清洁队》,那激昂的朗诵声分明是在表达他们要以真、善、美的行为为红领巾增光添彩。
五、家校联系,巩固学生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老师。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家长责无旁贷。因此,笔者利用“每周家校一信”,将学生平时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及表现简要地写下来,如听课习惯、卫生习惯、书写习惯、课间游戏情况等,让孩子把信带给家长。同时也请家长在回信中写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遵守作息常规习惯,自己收拾书包、摆放书本、整理文具盒习惯,正确阅读与书写习惯等,并根据孩子在家的综合表现给孩子打分。这样,就积极发挥了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和配合,巩固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行为改变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的养成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它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需要家长密切的配合,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所以,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能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