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设计市集

2017-12-25靳雨澎

世界建筑 2017年11期
关键词:白塔寺作品名称胡同

2017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设计市集

BAITASI 2017 International Design Competition: Design Fair

1 方案征集

作为白塔寺再生计划的一部分,继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之后,2017年,白塔寺再生计划与新街口街道办事处联合,再次启动设计方案征集活动。

此次方案征集延续白塔寺国际方案征集系列活动“明确地点”+“具体问题”+“实地应用”的特点,设计任务集中在白塔寺片区与胡同的公共空间领域,目的是通过设计方案切实解决老城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具有创造性与可实施性的方案,帮助居民与社区改进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白塔寺片区胡同环境景观,优化老城居住和生活状态,令老城片区展现活力。

此次公开的国际方案要求选手在理解白塔寺社区背景、基础设施条件与设计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以白塔寺片区的8条胡同为设计出发点,就改善白塔寺片区的市容环境、点对点提升胡同居民生活品质及区域改造过程中的就地改善难题做出尝试性探讨。

2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办事处,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世界建筑杂志

3 方案征集题目

设计市集

妙应寺白塔不仅是元大都的城市标志,如今也是二环内的标志性建筑,围绕白塔形成的白塔寺片区是北京中心城区的重要历史街区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至今已接近800年,较好地保留了胡同当年的肌理和风貌格局。这一地区已成为北京最具特色的风貌街区,被列为北京老城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与此同时,白塔寺片区内存在大量危旧平房,人口密度高、缺乏市政设施、区域风貌不断恶化、胡同市容环境亟需整治,白塔寺再生计划于2015年正式提出,旨在通过老城更新的实施,建立长期的以设计改善区域生活质量、复兴地区文化的模式。

1 4009-H 嵌入生活

2017年《西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提出,要求对西城区域内的街巷胡同实施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环境。同时,制定了关于环境整治提升内容的“十有十无”标准。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改善白塔寺地区胡同市容环境景观、改善民生、提升城市整体建管品质,结合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工作内容,拓展就地改善的工作路径,通过“设计市集”项目,尝试解决在区域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就地改善难题,形成实践试点效应,用创造性思维和设计面对挑战,推动本地居民参与地区共建。

设计市集以解决胡同居民实际生活、自然与文化环境塑造等实际需求,改善公共空间品质为目标,针对街道公共区域的装置与构筑物、公共设施与城市家具、环境节点与景观小品等,依据街道管理方、居民提出的具体需求,搭建设计为民生的平台,通过方案征集、设计改造等一系列方法解决胡同景观、居民居住环境的实际问题,改善胡同环境风貌,营造宜居社区,同时探索老城区胡同街巷的更新保护提升路径。

此次活动为位于白塔寺片区的胡同公共空间征集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具有实施可能的入围作品将另行委托,实地实施,为白塔寺区域、北京更广泛的老城区域甚至中国众多城市中老城区域的更新发展提供参考。

2 1069-D 告白气球

设计要求在理解白塔寺社区背景、基础设施条件与实际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于8条胡同中任选1条,根据其具体需求与现状问题进行设计。8条胡同为:A-阜成门内北街、B-宫门口头条、C-宫门口二条、D-青塔胡同、E-庆丰胡同、F-安平巷、G-宫门口东岔和宫门口西岔、H-苏萝卜胡同,经过调研及走访社区居民,胡同普遍存在以下需求:机动车与自行车停放,晾晒衣物,墙面、墙面附属物、箱体及外露管线美化设计,窗外护栏设计,垃圾分类处理站设计, 绿植种植设计,雨水口篦子设计,VI系统设计(导视系统、门牌、公厕标志等)等,每条胡同根据自身情况还有其他特殊需求。方案征集在向参赛者提出具体需求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设计的目标、原则与详细通则,提醒参赛者在设计时注意老城的实际情况与风貌协调要求。

4 评审过程

活动自2017年6月30日报名开始,截止8月1日,共有350人报名参与,截至8月18日,200余名参赛者共提交有效作品53份。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景观设计系主任、教授丁圆,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马赛,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施卫良, 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熙,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世界建筑》主编张利,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副系主任、教授朱育帆,担任中期评审评委,评选出24份入围作品。

9月22日-10月7日,23份入围作品(1组设计团队因故退赛)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进行了模拟搭建。

9月28日,由北京勘察设计协会会长、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嘉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教授范寅良与丁圆、刘倩、王玉熙、张利、朱育帆组成的7位专业评审进行了现场终评,同时统计已收到的1200余张来自白塔寺地区居民选票,最终产生出3组优胜作品,分别是1085-H共享客厅、4007-D青塔合作再生行动、2045-D那条胡同,以及网络票选产生的最受欢迎奖作品2034-F串门——社区低技共建。

此次方案征集的成果,将根据其造价、施工难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将在白塔寺片区相关胡同公共空间更新中得以应用。□

3 获奖选手与现场终评评委合影

作品编码:1085-H

作品名称:共享客厅

设计团队:曹凯中、张一梦、李宁/演进 STUDIO、北京正和恒基滨水生态环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

1 设计策略:功能置换+移动计划

2 场地密码+规划调整

评委评语:方案采用最小应对的方式,成功应对了苏萝卜胡同特有的空间特质,塑造具有弹性的空间,相当具有可实施性。

共享客厅:苏萝卜胡同改造设计

苏萝卜胡同长度约130m,在此次设计改造的胡同当中该胡同尽管长度最短,但是胡同中保留的现状树条件较好。其中毛白杨4 棵, 油松4 棵, 国槐3 棵。于此同时,在胡同的东西入口处,有两处放大的空间,多样的居民活动(如踢毽子、下象棋、晒太阳)让苏萝卜胡同具有活力的同时也形成胡同特有的场所特征(identity)。

那么这些多样的活动是否具有一些共性?通过更为深入的观察,我们发现在这些多样的活动背后,具有两个有趣的共同特征:就是大部分的活动多发生于胡同中的墙边和树下(图1)。这样的发现也逐渐形成了我们的设计目标:即通过一种轻介入的方式将自发多样的活动与生活的习惯进行动态衔接(图 2)。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设计策略:

首先,对整个胡同进行空间的调配,将苏萝卜胡同的南侧阴影区作为私家车和共享单车的存放地,这样一来,北侧存在现状树的区域会趋向于我们所设定的活动空间而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可移动设施。可移动的设施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种:(1)向心性移动设施,在胡同东入口和西入口的现状树周围,设置向心的地面轨道,使得移动设施围绕现状树而活动,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但满足了功能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加强了现状树的这一场地特质;(2)线性移动设施,在线性空间内的移动设施侧面与墙面之间有轨道连接,从而在满足多种可能的情况下不会出现丢失、乱放等现象发生(图3-6)。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设计了:300mm、600mm、900mm 3种不同尺寸的线性可移动的设施,多种尺寸的设施经过不同的组合后可以满足集会、纳凉等多种活动的可能。根据地段的不同载入不同的功能,也使可移动组合的景观设施充分被生活所“浸染”,赋予意想不到的功能,更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通过“移动”“组合”两种手段达到服务胡同生活的作用,成为“共享客厅”(图7、8)。□

3-6 使用场景

7 实施路径

8 设计周期间模拟搭建应用

作品编码:2045-D

作品名称:那条胡同

设计团队:靳雨澎、于志鑫、闫伟、蔡佳振、孙艳正、董楠楠/北京建筑大学

指导教师:汤羽扬

1 总图

2 “百草园”分析图

评委评语:设计对胡同的具体空间提升优化,改善了胡同公共空间,强化了对白塔的体验,尺度宜人,创造了有趣合理的共享场所。

介入与融合

如果把北京的城市蔓延看做水中泛起的涟漪,那这些如白塔寺胡同的区域便似在涟漪的中心,渐渐地失去波纹,最后恢复平静,好像站在了这种蔓延的对立面,眼中满是羡慕、无奈与回忆。胡同区域像是一个独立于外部城市空间的世界,它有独特的空间尺度关系,以及在这种特定空间尺度中叠加的繁多事件,设计师对于胡同空间改造提升的介入主要通过两个方式,一种是以设计师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输出,另一种是以居民生活方式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去设计师化的氛围营造,考虑到青塔胡同的空间现状和具体的设计限制条件,我们采用了以后者为主的介入方式。青塔胡同为南北向延伸,这决定了胡同空间边界多为山墙与院门的短距交替组合,导致胡同空间和事件的片段性,如何在这种片段性下为平凡琐碎的生活营造一种在单一空间下的丰富体验,促发经典生活场景的再现,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为此我们总结了以下设计策略:(1)放慢交通速度;(2)顺应生活习惯;(3)功能复合;(4)消极空间转化;(5)诗意场所营造。

对狭长的胡同空间进行合理的分类,是具体方案设计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既要符合空间的愿景,又要避免分类破坏胡同中事件的多样性。我们根据胡同的空间边界形态,将胡同分成3个部分: (1)居住单元与墙体的组合;(2)居住单元与居住单元的组合;(3)居住单元与公共空间的组合,并由南至北分别赋予空间主题,即百草园→五味栖居→勿忘白塔。

百草园:

长墙是一个现状问题,它分隔了鲁迅博物馆与胡同的生活,与居民长期处在一个对立的关系上,呈现出一种消极的空间体验。“自然”的引入能够很好地化解这种矛盾,模糊边界。另外居住单元内消失殆尽的内院空间,也为“自然”与生活的融合以及向胡同空间转换提供了机会。

五味栖居:

这部分位于胡同深处,空间有限,但生活氛围相对浓一些。生活的习惯和行为是这个空间的主导,居民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家门前的区域可归自己所有,所以会在这些区域进行晾衣服、休息、种植等等活动,这就为我们设置化零为整的复合家具提供了功能依据,另外这种低成本的化解消极空间的方式,也为未来复合功能的进化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勿忘白塔:

如果说五味栖居部分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那勿忘白塔部分就是为了满足精神与诗意。我们希望在此回应与白塔寺区域的关系,强调这个场所的方向与位置,通过倾斜在空中的盒子与白塔形成一厢情愿的对景,希望此处能像白塔一样聚集多种功能和事件,如游憩小径、单车停放、健身休闲、文化拓展等功能。倾斜的盒子是这个空间的起点,过去在这个位置是可以看到白塔的,但如今视线被一座名为“社会主义大楼”的建筑阻挡,就看不到了,变成了记忆,但这段记忆仍值得被纪念,意图重拾家般的归属感,所以我们设置了一个秘密路径经过两次转折通往记忆。怀念的同时,也是新故事的开始。

胡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而是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全景展开,对于一条宽3.14~8.6m长近270m的胡同来说,以门为原点的心理私有区域,无疑成为生活场景发生的空间动力,并向胡同深处交替延伸,狭长的交通串起这些心理区域,从而生成了随机事件,胡同的活力也隐含其中,言尽三言两语,话道苦辣酸甜,这是设计的大事,却是生活的小事,我们尝试让这种介入保持一种融合的姿态,这种空间或者氛围可以像一个老物件一样出现,同时消隐在心里,不需要任何说明,一旦接触,身体就能了解一切。□(靳雨澎 文)

3 “勿忘白塔”平面

7 “勿忘白塔”立面

4 “勿忘白塔”效果图

5 “五味栖居”效果图

6 “百草园”效果图

8 “五味栖居”分析图

作品编码:4007-D

作品名称:青塔合作再生行动

设计团队:陈冰清、刘雅、高舒元

1 青塔胡同合作再生行动步骤示意

2 主透视

3 装置原型设想

评委评语:这个项目设计、策划并创建了一种社区共建活动的组织模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营建具有积极推动的作用,该方案在基础实施上有更多设计的空间。

青塔胡同合作再生行动

项目灵感源于胡同的“日常”。日常生活与所有活动都有深刻的关系——它是它们相交汇的地方,是它们的纽带,它们的共同基础。各色的交往空间由此诞生:摆在路边的各种座椅、桥角放满植物的柜子、被布置成象棋战场的桌子等等。各种家具随着往来的居民与城市的剧变被大量地遗落在胡同里,街坊邻居发挥创造力把它们按需求摆放,构成了独特的胡同风景。

这样的来自社区的“创造力”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如果粗暴地对其进行清理,居民则不仅仅失去了胡同生活的诸多乐趣,更丢失了寄托在物件上的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

“青塔胡同合作再生行动”通过引导居民将胡同中、院落里的旧家具改造成为新的公共设施,放置在几个现状不佳的公共空间里,形成自发管理、容纳共生的新公共空间。居民们将全面地参与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与使用中,从而改变和重塑城市生活,构成紧密融洽的社区邻里关系。3块待设计的场地将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依次承担社区家具作坊、展览空间以及胡同回收客厅的功能。色彩明亮的标识系统将它们串联起来的同时也为胡同提供了秩序的参考,解决了共享单车的有序停放、公共花圃的摆放等问题。

城市与记忆、社会关系等一同不断流动,我们期望提供的是一种模式,一个系统,一套方法:让胡同里的人们和其他群体首先建立联系,沟通与交流,然后再一点点地改变胡同。□

4 场地总平面与图解

5-8 模拟搭建现场

9.10 随意闲置摆放在胡同街道的废弃座椅将被拆解,改造为椅背,座椅彼此分开,并且可以随装置架旋转的利用方式更灵活并且有秩序的座椅装置。

11.12 组合各部分家具。

13 废弃的鱼缸,闲置的桌子将被改造成可供参观者休憩的观赏亭。改造给予废弃物新的活力与生命。

作品编码:2025-A

作品名称:曲脉

设计团队:刘子业、梁心悦

作品编码:4008-A

作品名称:檐·语

设计团队:康颖、丁建、徐海平、李福帅,杨忠军、吕瑞宗(制作)/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易景道景观工程公司

指导教师:谢明洋

作品编码:1064-B

作品名称:超级家具

设计团队:张弘、张诚、张宗岳/研造社

作品编码:1061-C

作品名称:层叠

设计团队:刘昆朋

作品编码:1053-D

作品名称:乐山乐水

设计团队:邹声闻、赵易乔、陶艺方

作品编码:1067-D

作品名称:拆墙 营院 青塔现

设计团队:李雯、满媛、魏庭芳

作品编码:1069-D

作品名称:告白气球

设计团队:冯博、靳悠、董利葳/全新优筑

作品编码:2036-D

作品名称:胡同框造

设计团队:杨牧晓、廉景森

作品编码:2034-F

作品名称:串门——社区低技共建

设计团队:欧阳愚、张羽、孙小暖、郑娜、Matthew Bunza、黎家雄、吕兆洋、沈金辉、付聪、程一/Metaamo Studio,建微知筑

作品编码:440012-F

作品名称:游巷·垂院

设计团队:胡文洋、翁杨杨、平涛/中国美术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系

指导教师:李辉

作品编码:1071-G

作品名称:下个路口

设计团队:肖玉婷

作品编码:2024-G

作品名称:内市外集

设计团队:矫磊、柏震

指导教师:易大中、李漪溟

作品编码:2040-G

作品名称:文明染色体

设计团队:于跃、张晋、许晓明、赵海月、周煜

作品编码:2041-G

作品名称:胡同里的折子戏

设计团队:赵婵、杨罗岚、许家铖、高鹏程、翟涛、桑逢强、Slinko Romans、陈晗/FBLD

作品编码:2035-H

作品名称:折叠胡同

设计团队:于世、孙琳、张文超、于进杰

作品编码:2042-H

作品名称:苏萝卜胡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设计团队:Elisabetta Terragni/CCNY、何怡炜、王涵、苑丹青、孙佳祺/海绵城市技术支持:北京东方园林德聪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学术支持: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

作品编码:2044-H

作品名称:胡同好时节

设计团队:张江波/LongRay设计事务所、张一铭(11岁)

作品编码:2050-H

作品名称:红线

设计团队:刘昌励、张怡、李海龙/三川建筑事务所

作品编码:2052-H

作品名称:慢生活

设计团队:韩银行、石江南、陈伟

作品编码:4009-H

作品名称:嵌入生活

设计团队:王思宁、孙宇璇、杨哲晗、慕晓东、鲁可欣/M.O.D.E.S摹道建筑

猜你喜欢

白塔寺作品名称胡同
素描画展示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双鱼幼儿园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白塔寺片区地图
白塔寺街区更新: 二十年的美好“纠结”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白塔寺胡同大杂院改造
创新·未来2018 届纺织品设计本科生毕业展
Preserving and Honoring Beijing’s Hutongs
胡同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