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究

2017-12-25戴继明高松花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众创育人空间

戴继明,高松花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探究

戴继明1,高松花2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迅速发展壮大,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建立符合地方性高校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众创空间乃是当务之急,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应回归到以育人为根本上来,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好众创空间,体现高校众创空间的特点,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全过程、一体化培养的育人模式。

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育人模式

作为新型业态的孵化器“众创空间”,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以下简称《意见》) 的出台[1],众创空间得到很多的政策鼓励和各种资金扶持,各地的众创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样,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也是如此,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众创空间存在[2]。截至2016年9月,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中心公示的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共计1337家,其中以众创空间运营主体参与的高校达到78所,从第一批仅有的9所高校到第二批的26所高校再到第三批的43所高校,同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相应地启动了为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平台支撑的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指导意见,在此形势下,高等学校众创空间建设蔚然成风。

一、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有利条件

根据《意见》的要求,2015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5]297号),明确了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发展原则、服务内容、基本条件等,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众创空间,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有利条件较多,一是高校具备相对独立的空间较多,便利化的工作环境和各种社会难以寻找的资源,比如科技前沿讲座、各种创新创业信息发布等活动频繁。面对创新创业者的需求还能够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同时在校的博士、硕士、本科生又都是创新创业者中的生力军;二是对创新创业者技术支持的需求,高校聚集了大批技术研发团队和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仪器设备先进,地方性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加强,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是能够满足创新创业者经验不足的需求,组建专家团队,强化实践训练,提供创业教育培训、导师创业辅导、创新创业路演活动等方面的服务;四是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各个高校针对创新创业开设了相应的课程[3],面向创新创业者的政策和管理需求,通过搭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司登记、注册、税收、财务代账以及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五是面向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各种基金、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企业相继进入高校,比如中科创业、用友新道等;六是政策利好,各个省市地区都出台高校建设众创空间的相关鼓励政策,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层出不穷,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通过各个层面进行展示,便于风投的选择。这些方面的便利条件使得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呈现出空前景象。

二、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建设众创空间除了有利因素而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定位不准确,高校的任何组织机构都是建立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框架之下,要为教学服务,众创空间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不能是简单的创业指导和简单的孵化器[3],更不能只是提供一个场地,以数量代替质量,使在校少数学生占用学校资源,高校的众创空间应从创新创业教育入手,最终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结合优秀的校园文化和高校学科优势为全体学生的人才培养服务;二是资源不足,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专业实验室和技术服务平台缺乏,师资储备不足,技术指导不到位,很多地方性院校所谓的众创空间,并没有真正为创客搭建交流学习、共同开发、资源分享和技术分享的平台[2],甚至有些高校不能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硬件设备,如3D打印机、机械加工设备、各种精密仪器设备等;三是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受政策性利导严重,各地相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导致高校众创空间建设呈现出政绩效果,数量化、指标化严重,有些地区把建设众创空间数量当作硬指标,或者通过政策优惠强行推出一些质量较差、功能较低的众创空间[3],只在形式和表面做文章,造成良莠不齐,徒有虚名现象,难以从实质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四是众创空间建设偏离高校优势,缺少专业人员经营,有些高校众创空间多以电商、网店的形式经营,缺乏创新点,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更谈不上,只是简单地复制,服务同质化,盈利不足,运作不规范,学校倒贴、赔钱经营;五是运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能面向市场开发,与市场对接脱节,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还是按照科研的老套路指导学生,有些项目根本不能适应市场,并不能真正指导创客将创意转化为项目或者服务地方经济,没有金融运作和商业模式的专业辅导服务[2]。

三、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一体化建设模式探究

严格意义上讲,地方性高校的众创空间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不完全相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里的创新创业者大多是在校学生,社会人员很难进入,他们除了兴趣爱好以外,以创业为目标的项目需要孵化,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强调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既重视创新也重视创业,更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这些大学生的需求基本是一致的。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众创空间参与人员可以是创业者、创业团队,也可以是普通百姓,人员组成相对复杂,需求也是五花八门,比较零散,不过主要还是以创业者居多。

在高校众创空间迅速发展壮大的大环境下,建立符合高校特点和实际需求的众创空间乃是当务之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来讲,高校是以育人为根本,虽然高校发展众创空间有政策的扶持和自身的需求,也反映出我国现代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下不断涌现的新局面,为创新创业也提供了平台[1],但是高校过分追求众创空间的社会功能而忽略其教育功能反而是对《意见》的误解,《意见》指出众创空间要“培育创新文化”,“强化创业辅导,培育企业家精神”。科技部也发文强调“构建众创空间,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对众创空间的教育功能提出的具体要求。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全过程培养的体现,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各个阶段都在开展,目前在高校形成共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模块:即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知识积累课程、创新创业实践锻炼课程、创新创业方法指导课程[4]、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创新创业品质熏陶课程这6大模块。(见图1)

图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图

在该课程体系当中,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也大多以模拟为主[1]。创新创业教育比其他教育更需要实践,有了众创空间,从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立项申报、项目研发、融资、孵化、产品、利润等一条龙的实战就可以完成,同时在众创空间里面,创新创业者可以尝试各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例如针对性的讲座、专题项目辅导、成果展示和路演、讨论、竞赛等多元化的受教育方式。众创空间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践平台[1],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众创空间对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补充,充分体现了高校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

其次,地方性高校资源相对紧张,硬件设施相对薄弱,在众创空间建设上应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一体化建设,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整体性教育,众创空间的建设要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样才能突出地方性高校的办学特色,充分利用好众创空间这个平台,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全过程、一体化培养的育人模式构架探索见图2。

图2 地方性高校全过程、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示意图

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6大模块当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新创业知识积累课程[5]、创新创业实践锻炼课程这3个模块课程可以分解成知识技能课程(专业技术知识、相关行业知识企业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融资运作知识、公共礼仪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课程),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范围内完成。

创新创业方法指导课程、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创新创业品质熏陶课程这3个模块可以分解成能力训练实践实战课程(领导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业务拓展能力、语音表达能力、良好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感召能力、品质人人格塑造、高度的责任心、坚强的意志力、充分的自信心、勇于承受挫折、办事坚决果断、性格坚韧不拔、情绪稳定乐观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吃苦耐劳豁达等能力),在众创空间完成。这样就形成了地方性高校众创空间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总之,地方性本科高校的众创空间建设不应该狭隘地理解和建设,要摒弃那种高大上的单项建设和追求,应当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出发,既聚焦到育人的根本与高校的定位相符,体现高校众创空间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又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全过程、一体化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模式。

[1] 王占仁,刘海滨,李中原.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众创空间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国6个城市25个众创空间的实地走访调查 [J]. 思想理论教育, 2016(2):85-91.

[2] 地方频道.众创空间不能仅是咖啡屋[EB/OL].http://difang.gmw.cn.

[3] 薛婷.高校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研究 [J]. 经济管理,2016(5):175.

[4] 王杏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6).

[5] 刘雪丽,程艳彬,李汝璇,等.网络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 [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4).

2017-07-30

2016年广西自治区教改重点项目(2016JGZ163)

G640

A

1673-8535(2017)05-0102-04

戴继明(1965-),男,山东济宁人,梧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梧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景观设计。

高松花(1964-),女,辽宁营口人,梧州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生物学。

覃华巧)

猜你喜欢

众创育人空间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重庆科技学院“众创之家”简介
联合办公:众创时代的共享与协同
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升级
成都值得推荐的20家大型孵化器与众创空间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