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
2017-12-25董鹏
董鹏
(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江苏 南京210023)
基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
董鹏
(南京邮电大学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江苏 南京210023)
实践教学是现代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信息类专业学生培养为例,探索基于校内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种能将产、学、研、训结合起来的校内实训基地。其特色在于兼顾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为主要形式,具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条件的开放协同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高校信息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
目前,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连接学校教育和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桥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工科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期望差距始终存在,有的还不小[1]。
空间角度上,国内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工科专业校外实践教学集中在企业实训,校内实践教学主要以实验室教学为主。校外实训的开展源于校内资源的匮乏和校内学生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脱节,是作为校内教育的必要补充而存在。而企业与高校的责任重心差异必然导致校外实践教育极易流于表面[1]。即便是校内教育,因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校内实践教育往往注重单一技能的简单培训和认知,与社会实际应用差距较大,而且忽略了系统工程中各类环节和部分的衔接。如此多方面合力的作用下,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教育质量难以有效提高。如此便出现了人才培养校内资源匮乏,校外培养效果不佳的两难境地。
随着社会发展,国内高校建设的不断投入和完善,如果校内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加之校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和管理的高效性,此类情况势必会有较好的改善。信息时代催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便为信息类人才实践教学的有效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重在探索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新的突破方向。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直接参与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1.实践教学统筹规划可行性高
随着《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颁布[2,3],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期间多数高校已经相继成立了独立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或网络信息中心等),高校为了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成本,信息化部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校内绝大多数的基础设施和各类系统平台,改变了原来资源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5%的高校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其中超过80% 的高校都指派了一名副校长来具体负责[4],信息化管理办公室统筹规划、建设、管理校内信息化,将高校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学校战略发展的高度。也就意味着一旦高校信息化建设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成为可能,信息化部门主导的校内实践教学在资源调动、执行力、目标一致性和教学评价实施方面,相比校外教学活动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2.实践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匹配度高
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基础、能力、创新等都被绝大多数的高校在培养目标中提及并进行描述,且“素质养成”、“综合素质”等人才特质最多被提及[5]。如北京邮电大学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南京邮电大学则以“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完善、软硬件资源丰富、系统平台多样的格局。其各类隐形教学资源与信息类人才培养目标有着极为广泛和具有深度的契合性。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其信息化管理部门(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简称“南邮信息办”)已建成数据中心机房690平米,不间断电源205KVA,各类服务器90台,存储总量达500T。自行铺设144芯主干光纤,实现校区互联,完成全校区无线网络布设。在应用系统上,完成了智慧校园、校园一卡通、邮件、各类门禁、新生报到、电子注册等20余个系统的部署建设,并实现了多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正在进行多媒体自动录播、资源管理平台、私有云等一系列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些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工程囊括了计算机、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等几乎所有信息类专业的绝大部分实践知识,无论是基础设施日常管理还是系统平台建设,都紧靠应用前沿,都是信息类专业极佳的实践教学案例。
3.实践教学实战化可行性高
当前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足在于实践知识内容零散化严重,难成体系。以行为导向的项目式实践被认为是培育工程师后备人才的有效方式[6],项目教学法具有产品和行动导向、跨学科性、学习者和需求指向、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社会关联性、理论实践与研究交融等基本特征[7]。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具备的潜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工程跟进、日常管维等方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实践知识学习掌握,甚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微型系统的自主研发和现有系统的二次开发,具有很强的实战效果,在形式上可以通过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进行。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直接从事系统(平台)管理、项目需求分析、项目建设和研发等工作,类似于一项职业,将实训当成实习,不仅能达到技能锻炼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缩短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角色转变期。
4.实践教学职业化可行性高
在南邮信息办管理队伍上,具备高级职称占比10%;具备副高职称占比25%;具备中级职称占比50%。在专业配比上涉及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电子、网络工程、物理等多类专业。在学历上具备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比达到70%。此类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南邮信息化规划、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部分管理人员同时从事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双肩挑的角色。这些都为信息化管理人员承接实践教学任务提供了可行性条件。另外,依托校内师资力量的统筹管理,兼顾自愿性原则,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吸收理论课程教师和相关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总体思路
当前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滞后性、简单性和表层性的弊端[1],如何选择和建设本科生实践基地,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弊端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设想,构建教学内容紧跟应用前沿、知识体系更加齐全、培养目标更加清晰的校内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图1 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
1.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目标,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分为“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两类,其中“专门人才”是指经过专业培养,具有某种专门知识、专门才能,又能从事管理的应用型人才[8];“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9]。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过程一般要经历必备能力获取和拓展能力获取两个阶段[10],实践教学也要相应分为必备能力培养和拓展能力培养两个阶段。
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首先通过工程建设、网络和各类应用管理等内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伴随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学生在知识能力诉求上会有更高层次要求,可以结合校内信息化需求和各类创新立项强化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创新目标是构建 “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需求导向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才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保障。
2.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为形式,构建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
信息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其人才培养是面向行业企业,围绕实际工程问题构建工程知识、培育工程素养、培养工程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从事工程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素质,它强调要按照后备工程师的成长规律,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信息化建设拥有社会化的校园网规模、多样的系统平台、海量的数据资源,不管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都可以提供充足的岗位,可以让学生以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的形式,以“职员”的角色真实的参与进来。例如某一项目的建设一般要经过提项目需求、撰写招标文件、招标、拟定合同、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不仅其理论知识得以落地实践,而且还能使其深入了解到理论课堂之外的工程知识,而这些往往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综合能力的需求。而对于已建的在行系统平台,学生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对其分析,讨论不足和改进之处,并且参与到日常管理维护和升级中,必要时还可以对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应用拓延),可以更好地深入锻炼工程技能。通过系统性的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方位促进学生实践知识体系的构建,保证人才培养更富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探索构建面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
图2 信息化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内涵建设细化
3.内容开放与管理开放原则,促进资源利用和实践效果最优化
在内容上改变传统“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除基础知识讲解外,不设固定教学内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途径,充分调用信息化建设具备的软硬件资源,培养社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在管理上,一是实践基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鼓励跨专业教学与研究;二是教学资源、岗位、项目、团队等让学生自主选择,突出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管理和主动创新能力;三是实践基地提供必要的场地,并全天候开放,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项目实训和课题研究。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为保障,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的培养形式,为科学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顶岗实训和非研发竞赛类项目实训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量”和成效进行定性评价,对于研发和竞赛类项目实训,可以参考教师科研成果考核办法制定分级标准,根据项目和成果级别量化考核,采用“过程评定+结果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考核。
5.内涵与外延相互促进,实现实践教学立体化培养
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基地关注内涵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外延发展,包含信息类专业各类考级考证培训、第二课堂和基地与企业合作教育等。信息类专业国内外证书名目繁多,如思科CCIE、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具备某类证书通常被企业作为用人招聘的前提条件,是企业评价毕业生是否具备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一种证明。信息化建设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具备相关教学能力的人员,提供操练环境,建立培训基地,进行相关考级考证培训,甚至可以引进校外资质高、信誉好的培训公司入驻基地参与培训。第二课堂方面可以筹建技术协会和兴趣小组,将具有信息类专长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相关课外活动。例如成立网络安全兴趣小组,在不影响校内网络和系统平台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模拟攻击,发现漏洞,一方面学生技能得到有效锻炼提升,一方面为校内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支持。另外,由于信息类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高校信息化为保证其各类应用和管理跟上时代的步伐,各高校信息化部门间和信息化部门与企业间一般都存在非常频繁的交流机会,甚至是常态化交流学习。新设备、新技术、新系统(平台)等信息的获取异常迅速,学生参与到这类交流学习中,无疑会对其知识体系紧跟社会前沿提供极佳的途径。通过考级考证培训、第二课堂和基地与企业合作,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基地实现对学生的立体化培养。
6.教学与建设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高校信息化协同发展
企业以生产为重心,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二者的目标在根源上难以调和。高校信息化部门成立之初便以服务高校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高校信息化建设直接参与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有天然的契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教学的同时,势必会受益于学生在实践中提供的稀缺人力资源和智慧支持。例如学生网络管理员和系统(平台)管理员在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一方面很好地锻炼了网络、系统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了解行业内较前沿的设备和管理技术,实践能力得到系统锻炼,为日后就业储备了更加实用和接地气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学生顶岗实训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信息化部门网络和系统(平台)维护中人手不足的压力,而且学生在主动创新管理方法和自主研发上取得的成果,会进一步丰富信息化部门的管理手段和应用拓延。从而形成“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良性互动,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具备很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但是距离落地实施还有较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信息化建设隐形教学资源尚未受到关注。原因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伴随信息化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兴领域,各大高校信息化建设部门也是在2012年《十年规划》出台之后才陆续成立,且成立之初高校信息化建设各类资源分布零散,不成体系。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校信息化部门对校内信息化建设和资源统筹管理,直到近几年才陆续形成基础设施完善、软硬件资源丰富、系统平台多样的格局。其快速形成的隐形教学资源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认识仍需一个过程。二是需要政策层面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及相互作用机理复杂,充满着校内外核心利益者的利益纷争[11]。缺乏学校政策的支持,信息化建设实践基地便是无根之木,即便推进,也会出现指导教师工作量得不到认可,学生实践成果难以考核和认定,实训束手束脚,规模难以扩大的情况。三是需要建设资金投入。实践教学基地的资金投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教师和学生研发立项投入,属支持性投入和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成果的奖励性投入,属激励性投入。无论是支持性投入还是激励性投入,都是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向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四是成立信息化实践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中心由专人负责,负责统筹信息化部门各类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规章制度、考核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具备极其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在此基础上建设校内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具有很好的可行性,而且顶岗实训和项目实训成为可能,又能兼顾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需求,因而基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教学基地与传统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相较,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是建设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并非意味着可以取消或者弱化传统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恰恰相反,该类实践基地是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有益探索补充,是校内实践教学的有益探索。因高校信息化建设所具备的教学资源尚未得到有效认识等原因,高校信息化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仍有很长的路程要走,仍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1]顾菊平.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的价值与机理[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87-90.
[2]中办发〔2006〕11号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Z].
[3]教技[2012]5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4]中国电子政务网.243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DB/CD].http://www.e-gov.org.cn/article-159506.html.
[5]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高教研究,2016(8):13-19.
[6]陆勇,倪自银.“卓越计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驱动理论教学创新探索[J].江苏高教,2016,187(3):90-92.
[7]向梅梅,刘明贵.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48-149.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48/201407/xxgk_171904.html.
[9]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9-15
[10]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3.
[11]王海岳,顾志祥.系统论原则下的高职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6):65-67.
G434
A
1673-8454(2017)23-0033-04
*项目课题: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建设新江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15SJB024)。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