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2017-12-25白英
文·图/白英
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小十三陵”
文·图/白英
说到西安历史,人们常提及的不是秦砖汉瓦、兵马俑,就是十三朝古都、盛唐文明。细细梳理古城的历史脉络,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唐之后西安随着皇权的东移而光芒渐微,但古城文明的历史年轮依然光彩照人,钟楼、鼓楼、西安城墙、西安都城隍庙……许多出自明朝的遗迹仍为世人所仰慕,这一切便源自明朝240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相对北京的明代帝王“十三陵”,西安明朝十三位秦王的陵墓被称为“小十三陵”。
石像生:石羊、石虎、石马、石狮、石象、石骆驼·····统称石兽;石人被称作石翁仲。石兽、石翁仲又被统称为石像生。石像生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陵墓前主要供祭仪物之一。这些石雕人物、石雕动物成对立于神道两侧,并按照一定次序在特定的方向排列。它们如同“卫士”护卫着陵墓,既是陵寝的装饰和点缀,又是仪仗銮驾的象征。
西安原野上 探秘明王陵
在这次短暂的西安行程中,笔者特意抽出时间,带着浓厚的兴趣踏上了寻找西安明十三陵之路。
车子从西安城出发,行驶十来公里就到了长安区的少陵原一带。萧瑟的寒风吹过西安南郊的原野,成行的杨树迎风矗立,公路上不时有各种车辆驶过。刚巧路边地里有一干活的中年男子,笔者下车与他聊了起来。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笑着说:“这原上到处有墓堆堆,埋的都是大人物。要找帝王陵墓就先找带‘井’字的村子,像‘大府井’‘二府井’‘简王井’,这样的村子旁肯定有明朝的大陵,村民也基本都是过去守陵人的后代。”
西安“明十三陵”愍王陵墓保护区
按照老乡的指点,我们来到了大府井村附近,抬头便看见远处空旷的麦田里散落着一些土坟冢,中间有一处大冢,像用黄土夯筑成的圆土堆,上面长满了荆棘和野草。墓冢坐北朝南,封土高约20米,周长足有近200米,整个陵区布局紧凑,保存还算完整,墓前神道两旁是威武的石像生,石像生显得很高大,造型刻工极精美,足以折射出陵园昔日的风采。行走其间,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石像由南向北依次为:八梭形华表、石蹲虎、石羊、石麒麟、石马、双手持笏的文官和双手持剑的武官。华表上的蹲兽已不知去向,一侧的石羊和武官也没了踪影,墓碑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驼碑的大龟,且已残缺。这支使我们充满神秘感,自身又散发出艺术魅力的队伍,从历史时空浮出,仿佛一支向着天堂进发的队伍,被什么吸引了,或是听到了一声号令,突然停下了脚步。一座座石像,几百年来伫立在这里守护着他们的主人,也记录着往昔的历史,看尽风霜雪雨,读尽岁月沧桑。
就在坟莹间的麦田里,我们遇上了一个叫张俊州的村民,他今年已65岁,打小就生活在这片原上,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很熟悉。张老伯很热情,用地道的长安话跟我聊天:“最大的那个土疙瘩就是朱元璋他二娃的冢!小时候我记得这儿的冢多得很,有十几二十个哩,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年冬季生产队为保护冬小麦越冬,将一些墓冢铲下来上了麦田,现在就剩下这些啦。别看这些石像不会说话,比人还精贵,隔几天就有人来看,前一阵还挖出了过去因为造地被埋在土里的一只石羊,重新放到了原来的位置上。”顺着老伯手指方向看去,主陵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六个墓冢,已不成形,这些经历了风吹雨蚀、人为削坟为田的王陵,显得孤瘦单薄,失去了皇家曾有的气势,我不禁为之叹息。
大府井村民 张俊州
旷野守候
石像沐日
愍王朱樉墓碑
悠悠岁月
老伯对附近的陵墓历史也了解不少,在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大府井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明朝西安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的陵墓,这一带以朱樉墓为中心,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秦王及30多位郡王,墓群环形排列,东西约5公里,南北约3公里,像这样集中的王陵群在全国也是少有的。2006年5月,包括朱樉墓在内的六处秦藩王墓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冥思(据当地人说,围墙后面就是简王墓)
九井十八寨 个个有由来
离开大府井,我们又到临近的几个村子探访,简王井村距大府井村不到3公里,墓冢在村子的西北方,紧挨着村子。我们直接走到了村子的西面,翻过堆积如山的建筑渣土,越过村旁的壕沟,在一片小树林里看到了精美的石雕群。这是简王墓神道两旁的石雕,有麒麟、石马,以及文武官员雕像,只可惜18尊石雕现仅剩7尊。再观其所处环境,西侧南面的石马旁生活污水横流,东侧麒麟跟前搭建着闲置的猪圈,东侧南面的石马上搭着破旧的地毯和拖把,东侧北边的石马石人旁堆放着红砖。石雕群的正北面,不知何时建起来的围墙将墓冢与石雕群分割开来。这些珍贵的明朝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开发不够,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在村里走访陵户的后代,不少人只知道陵的名号,至于墓主是谁,是哪个朝代的,其生平事迹却都说不上多少。一位姓吕的村民正在石像旁边打理自己的菜地,对于自己的祖上,他言语间充满自豪之情:“祖辈都是守墓人,这周围200亩地都是皇封,明朝时,是吃皇粮的,只种地不纳粮。”
吕姓村民告诉我们,简王井村当年就是简王墓,少陵原上很多村落的名称,都与秦藩王墓有关,还有康王井村、大府井村、二府井村等等。为何这些村落都要以“井”命名?原来,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诸王两岁时,开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因为避讳“墓”,所以称为“井”。少陵原上以大府井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子井,共九井,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墓。明代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来,九井共十八寨逐渐成村,现在已经发展为46个村落。如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都是由以前护陵的军营逐渐演变而成。此外,还有不少守陵人的后代一直从事与守陵和祭祀相关的纸扎、棺木、制香、制蜡、制作花馍等古老行业,并逐渐形成集群产业,演变成特色村寨,如以制作花灯闻名的三兆村,以制香闻名的天王村,以制蜡闻名的引镇等等。这些古老的地名与行业,与明秦王十三陵有极深的渊源,每一个都凝结着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人文。
树林中的石马
相对无言
西安明十三王陵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浓缩的明十三代秦王的历史博物馆。那些珍贵的碑刻、墓志铭,以及精美的石雕,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特别是神秘的明秦王十三陵地宫,不知还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人们去保护性开发。值得庆幸的是,长安区人民政府已经把明秦王十三陵列入旅游开发规划,并着手考古勘探、招商引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少陵原上明十三陵将聚焦世人的目光,那些被尘封的历史文化瑰宝将重放异彩!
西安明秦王十三陵微档案
◆ 一代秦王愍王朱樉是朱元璋次子,葬于今长安区少陵原,墓冢在杜陵乡大府井村东北,坐北向南,有华表、石虎、石羊、石麒麟、石马、石人,为现在恢复最好的区域。
◆ 二代秦王隐王朱尚炳是朱樉之子,墓冢在愍王墓东北约0.5公里处,石刻有石麒麟、石马、石人。
◆ 三代秦王僖王朱志堩是隐王的儿子,墓冢在愍王墓东南4座墓冢之中,现无法确认。
◆ 四代秦王怀王朱志均是僖王的庶兄,墓在愍王东南4冢之中陪葬。
◆ 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锲是怀王之弟,墓冢在大兆乡西康王井村东北约50米处。
◆ 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锡是康王嫡子,墓冢在庞留井村东北,墓前有石碑一座,石刻有华表、石羊、石人等。
◆ 七代秦王简王朱诚泳是惠王之子,墓冢在韦曲镇简王井村西北,墓高15米,周长100米,神道两旁有形象逼真的石雕。
◆ 八代秦王昭王朱秉欋是简王侄,墓冢在大府井村东朱樉墓旁。
◆ 九代秦王定王朱惟焯是昭王庶子,墓冢在简王井村北。
◆ 十代秦王宣王朱怀埢是定王的再从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北,石刻有华表、石虎、盘角石羊、牵马石人、文官石像等。
◆ 十一代秦王靖王朱敬镕是宣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北。
◆ 十二代秦王敬王朱谊是靖王之子,墓冢在三府井村东。
◆ 十三代秦王肃王朱谊漶是敬王之弟,墓冢在三府井村村东。
(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