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理到丽江 在古乐中穿行

2017-12-25战榕

中国西部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古乐乐师纳西

文·图 战榕

大理到丽江 在古乐中穿行

文·图 战榕

爱在丽江

提到大理和丽江,人们总会想起苍山洱海、玉龙雪山以及水丰草美的湿地,那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湖畔迷人的渔家情调……但是如果你现在问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两座古城?是因为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古城厚重的历史、风格别致的建筑、美丽怡人的风景、独特民族风情?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个追求怀旧仪式感的人。

大理古城 蒋公祠

始于唐初的南诏洞经音乐

因为提早预订的青年旅社,所以得以在大理古镇里入住。入住当天在古镇闲逛的时候发现了“蒋公祠”,又名“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这座博物馆完全敞开,呈露天式,古朴的建筑为古镇平添几分稳重。穿过一道道厅堂,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搭建好的舞台。由于到的比较晚,古乐演出已经开始了,在后来的采访交谈中我得知,那天共演奏了《南扬州》《孔子歌》《原始腔》《天女散花》《贵妃醉酒》《吉祥音》《元皇赞》等十个曲目。

南诏洞经音乐在大理的演奏历史据说已有1200多年了,始于唐初,兴于明清,是从唐宋宫廷乐演变而成的白族民间音乐,曲牌众多,结构严谨,气势恢宏。相传在唐朝时候大理南诏国派出过200多名乐师到长安演奏,因其内涵丰富,既有宫廷音乐的庄严,又有民间音乐的飘逸活泼,当时轰动长安。如今传下来的曲牌还有近百首,其中《元皇赞》《奉圣乐》《原始腔》比较典型。

难能可贵的是,洞经乐在大理就像白族大本曲一样深爱白族人民的喜爱,大理的每个社区,几乎都组织有洞经会,很多社区的洞经会已成为生活在大理的老人们安享晚年的主要娱乐活动。

在“蒋公祠”里演出的这支乐队名叫“大理市南诏古乐学会”,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广受好评。通过采访老会长王老师我得知,这个古乐学会是在1997年成立,现在乐队成员最大的80岁最小的60多岁了,乐队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都非常喜欢音乐且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过去还没有到这里演出的时候,乐队是在苍山城的一家咖啡馆排练,后来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扶持,所以每天下1:30-4:30 大家都会到“蒋公祠”演出并能领到30元的补助金。对于仅仅30元的补助金我表示十分惊讶。乐队拉二胡的史老师却说大家凑在一起并不是为了钱。“洞经古乐属于道教音乐,起源于宫廷后流传于民间,在滇西与中原文化的相互碰撞下形成,大约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融合性高所以深受广大群众的热爱,今天洞经古乐能在我们手里继续传播这就是个很开心的事情。”史老师说。据他介绍,大理市南诏古乐学会成立二十年来,通过不断的寻访、发掘,整理出近百首,分四个部分,朝天乐、奉圣乐、破阵乐、觐茨献唐王,现在一般演奏就是奉圣乐部分,十首曲牌左右。

在乐队里我还看见几件奇特的乐器,京胡赵老师介绍,一种是三弦大胡,当初设计改良成三根弦,弓在二三弦之间,低音线可以借弓拉,也可以拨奏;一种姑且叫改良中国大提琴吧,四根弦,定音与大提琴相仿;一种叫卧箜篌,可以理解为把箜篌卧下来演奏,弹奏方式与古筝相仿,这些都是学会会长王老师改良的乐器,他是根据史料,再结合现在演奏乐手的技巧和水平来定的弦和演奏方式。

在大理的三天时光我基本是与大理市南诏古乐学会的老师们一起度过的,临行之际乐队老师们听说我下一站将要去丽江,嘱咐我一定要去听丽江古镇里的纳西古乐……

作者和艺人

洞经古乐书

纳西古乐宫

纳西古乐享誉世界

丽江的古城和大理很像,街上最多的要数工艺品店,然后是餐厅和酒吧,但音像店和书店也是不少的,甚至比我去过的大多数城市都要多。在丽江的这几天,我不止一次在街头看到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姑娘和着充满律动感的音乐打着手鼓,路过的游人无不驻足欣赏。另外,整个古巷都在回荡着以歌手侃侃演唱的《滴答》为代表的民谣歌曲,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丽江人对音乐的热爱,可是丽江的音乐只有这些吗?

承蒙大理洞经古乐老师的指引,我找到了坐落在古镇里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演出厅。由于来得较早,演出大厅内多数乐师们还没有来,只有一个弹三弦的老乐师在调音。在与这位老艺人的交谈中,我得知这个学会是由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宣科老师组织成立的。被誉为“音乐鬼才”的宣科老师,1930年出生于丽江的一个基督初见宣科老师十分激动。老师穿着一条旧的牛仔裤,教牧师家庭,从小同时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专门学习过音乐。20世纪80年代起,他主持丽江大研西古乐会,以他杰出的音乐才能和社交能力,将纳西古乐传播得广为人所知。他亲率着这支乐队——其中有十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乐师,到过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奏,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许是我对纳西古乐的浓厚兴趣打动了老乐师,他招招手,说:“走吧,我带你见见宣科老师。”蓝色,一件半旧的羽绒服,也是蓝色。一切都很普通。在得知我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学生后便让我坐下,他说,“我和你们院长吕骥是朋友,纳西古乐的发展还多亏了他。”采访的重点围绕着纳西古乐的身份建构与周边地区的古乐发展比较,对此宣科老师认为,纳西古乐目前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丽江地区的洞经古乐,其二是丽江地区的白沙细乐,至于将二者统称为“纳西古乐”,则是强调音乐中的纳西民族性这一特质。对于周边地区洞经古乐的发展比较,宣科老师指出:“语言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洞经古乐在丽江流行、传承,它势必要与当地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传统进行有机结合,长时期的融合音乐中也会带有浓郁的本土化特色,故而肯定会与大理的洞经古乐、昆明的洞经古乐不同,这也是我叫它‘纳西古乐’的原因之一。”谈到纳西文化的传承,宣老师说:“纳西古乐同样在经过不断地合理化改造、转型,我们这个乐队去过很多国家演出,甚至欧洲都有我们的足迹。我也尝试过将纳西古乐和交响乐队配合,效果还是不错的。现在我们学会也在组织授课,全免费,目的就是希望乐队里能有年轻人将纳西古乐继承发扬下去。”

大研纳西古乐会

白沙细乐会

古乐演奏会场

和宣科的交谈持续了40分钟,虽然老师谈性很高,但是因为老先生年事已高且刚做完手术,所以我不便过多叨扰再三感谢祝福,道别后走出后台。

晚上6:30,学会的大厅亮起了灯,89岁的宣科老师亲自登台用中英双语向台下的听众讲解纳西古乐还有整个学会的发展历程。老乐师们全部正规地穿着长衫和马褂,不慌不忙地入座,抚着长长的花白胡须,然后把手指放在琴弦上待命。古老的乐音从老乐师们的指尖流淌出来,他们手持古乐器,正襟危坐,双目微垂,心静如水。典雅与庄重,清丽与秀美在苍老的手指间流动,我在心中止不住的感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白沙细乐前景堪忧

在大研纳西古乐会的这场演出中有一首曲名叫《笃》,属于白沙细乐中“开丧曲”的笛子独奏曲引起了我的兴趣,几番打听我了解到在白沙镇玉龙县有专门演出白沙细乐的民间表演团体。可是当我亲眼所见之后,我才知道所谓的“民间表演团体”,只是无处可去的在屋檐表演的“乞讨者们”。

听这些老艺人们讲,过去他们是在白沙壁画博物馆里演出,可是一家企业接管白沙壁画后,就被“赶”了出来,只能在这个用木板撑起的约6平方米的棚子里演出赚点外快。后来白沙乡文化站的支持下,成立了“白沙乡白沙细乐研究会”。会所门前有一长方形台架,台架正中放一个铜碗,供游客捐钱,台架上亦摆放待售的VCD,刻录的是几年前部分成员参与演奏的大型音乐会实况,乐架下面放着一块大大的宣传板。乐队演奏的曲子多是洞经音乐,间或夹杂几首白沙细乐曲目,只要游客一靠近就奏响乐曲。

可能是我来时已是旅游的淡季,古镇街巷上行人寥寥,再加之我买了几张乐队的CD,随即被视为“座上客”,面对我想和二胡乐师学习《八卦》的请求,乐师们十分乐意。一上午的时间我跟着二胡王乐师学会了白沙细乐《八卦》,并能勉强跟着乐队合奏,期间一些过路游客见此景十分新奇,也会驻足慷慨解囊,这时队员就会邀请游客居中就座,抱着小锣作弹奏状以拍照留念。看到乐师如此清贫,对音乐却是如此虔诚,真是令我心酸、心痛,也不禁为白沙细乐这门古乐的前景担忧。

(责任编辑/吕文锦 设计/毛豆)

猜你喜欢

古乐乐师纳西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安纳西
安纳西
龟兹古乐
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七: 觉囊梵音古乐
明代戏曲乐师顿仁考略
踏浪
泉州北管:地域文化交融出的古乐
乐师
纳西鲁丁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