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2017-12-25冯颖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文/冯颖,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
文/冯颖,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的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它需要教育来点拨和引导,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感知、认可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并回馈以感激的眼光,进而内化为感恩的心态、品质与责任,外化为感恩的主观行动。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
1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分析
首先,缺乏对父母辛苦养育的感恩之心。具体表现在:对自身生命的漠视。珍贵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是那份浓浓的爱所诞生的奇迹。近些年高校学生自杀显现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生命,留给他人无尽的伤害与悲痛。挥霍无度、消费过高。[1]多数学生是依靠父母所提供的生活费、学费来完成大学课业的。但部分学生吃穿消费过高、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迷恋赌博机等行为让师长痛心。学习不努力、荒度大学生活。上课迟到、旷课,期末作弊,多门考试不及格等情况是很多高校学生中都有的现象,这也是学生缺乏责任感、感恩之心的表现。
其次,缺乏对社会、国家救助的感恩之心。我校一贯坚持不让一名同学因贫困而失学、退学,积极响应和配合国家政府出台的辅助政策,为我校贫困生提供了多项资助政策。如:减免学费、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金、贫困生补助等。然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学校、老师的关怀表现得比较冷漠,他们把国家社会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情。[1]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当获得资助时毫不感激,还会因受助名额的有限而“争当”贫困生,也有的嫌所获资助金额少而抱怨。院里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工作做得一塌糊涂,责任意识淡漠。
2 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2.1 家庭教育乏力
青春期是全世界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和正常表现,大学生正好经历这个时期,容易叛逆,与父母容易产生距离。国外孩子真正的叛逆期一般在14岁左右,但无论贫富贵贱,都以向父母伸手为耻。在中国,这种叛逆期被推迟到了18岁以后。我国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非常溺爱。一跨进大学的门槛,很多家长认为他们上大学后就是一个成人了,应该懂得关心和理解父母。然而,多年父母生活上的大包大揽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情商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和阻碍,认为无论父母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责任意识[2]。
2.2 是教育取向偏差
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孩子及家长成为惟分数论者。应试教育体制更让许多高校仍以学业成绩、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衡量尺度,受到这一教育取向的影响,让学生为了评奖评优和获得资助而专攻学习。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成绩,而淡化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对人和事的情感越来越淡漠,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3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加强感恩示范教育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美国一位民族英雄内森.黑尔德说:“我唯一的憾事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祖国。”感恩应该成为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多大学校友和企业人士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常怀感恩之心,捐资助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感恩教育的示范和榜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自强自立,过早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而且心怀感恩,将社会给予他的爱心资助设立爱心基金,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先进事迹是感恩道德教育的典型,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加大力度进行典型的正面引导和教育,让大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意识到感恩绝不是简单的索取,或者单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大到对国家、对社会,小到对家庭、对自己的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是一种道德追求。
3.2 加强感恩综合教育
父母、师长、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共同努力,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生养之恩,懂得珍视师长的启蒙教育之恩,懂得回馈社会和大自然的供养之恩,他们就不会轻易有极端行为,为此,学校要加强教育引导。厦门理工学院推出的亲情教育,开展“感恩周”活动,布置寒暑假亲情作业,得到家长的拥戴和学生的响应。[3]家长也应配合学校给孩子上好“感恩”这一课,通过让他们干点家务活,参加义工、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培养感恩意识,让他们多做为父母尽孝心、为社会献爱心的事,把感恩教育落实在行动中,扎根在心灵里。
3.3 培育校园感恩文化
大学时代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现在很多高校开展“感恩节”活动,围绕节日主题活动使学生反思自己、加强自律、欣赏他人、心存感激,通过开展感恩系列活动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除了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社会和国家[3]。在5.12汶川大地震时,大学生中自发开展募捐、献血等活动支援灾区,学生党员带头缴纳特殊党费,同时还针对灾后重建及管理进行了社会实践调研。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日常教育,潜移默化、健康生动的主题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和责任意识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继续传承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创新我们德育工作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感恩观念,并付之于有效行动。同时,我们知道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集结家庭、学校、社会之合力的系统工程,这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长期高度的关注和思考。
[1]赫崇飞,王继辉,彭勃.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之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J].福建论坛,2016(6):121-122.
[2]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94-96.
[3]张晓芳.以育人为导向完善资助机制全面提升资助效益[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6(8):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