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初探
2017-12-25王冠娟
◎王冠娟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初探
◎王冠娟
在和谐社会与发展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理念已经充分融合到我国教育领域之中。本文针对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政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环境,为大学生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校园无小事,事事为教育;老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是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遵从的教学原则,也直接表明了校园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只有整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对高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改善和变革,发展和谐的思政教育环境,才会充分发挥思政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渗透、濡染、熏陶作用,为大学生的多元化、全面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理念的本质
大学校园的实质目的是培育社会需要的优秀大学生,而学生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所以,“以人为本”是我国高校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实行,是对马克思同志有关“全面发展”思想的发扬,是和谐社会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表现,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变革的呼唤。
“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理念的原则
方向性的原则。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必须要由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与时俱进地建设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必须依据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进行,依照思政教育的原则开展。坚定方向性原则,保障党的主导地位,调动全校师生的热情和动力,在思想上和党的方针、脚步保持同步,让学生成为校园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工作的主要力量。
实践性的原则。高校学院思政环境的建设工作本来就是一项实践性比较浓的活动,高校思政环境的建设要最大程度调用全校师生的力量。某些高校文化活动,特别是课外或社团项目,要让项目的主体——大学生自行发动、安排,以此来磨练他们组织、实践的才能。
整体性的原则。关于大学生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开拓渠道,最大程度的搜寻思想信息,包含口头信息、直接信息、书面信息等等;要在整体上掌握所有因素的内在特性,把校园内部环境当成一个系统进行思考和构建。大学生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是思政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模块,它和高校思政教育事业的其他要素相互关联,是不能被分割的整体。
创新性的原则。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构建与创新性原则机密相关,离开了创新性,大学思政教育的环境建设工作必然出现停滞或倒退的现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开拓、不停创新,健全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构建的理论系统,以此来提升大学校园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
“以人为本”思政教育理念的建设措施
确立环境育人的理论。进行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构建,首先就是要树立环境育人的思想认知。只有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环境特别是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对于高校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才能够针对性的建设思政教育环境。环境意识是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实质的展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表现。
环境育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进行大学校园思政教育需要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工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因素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必须构建起多层融合的环境机制,形成整体性环境力量,加强环境“润物于无形”的影响。在建设大学校园物质环境是需要注重全面的规划,寓理论和教育与环境构建之中,把艺术性和年代性紧密地融合,利用学校物质环境建设工作,特别是宿舍楼、图书室、体育馆等学习或娱乐性建筑的建设,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与生活并存的优美环境。
强化思政教育团队的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必须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的构建放在首位,以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为基础,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团队的职业素养。大学校园思政教育团队包含专职的思政教育教师,也包含兼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专职的思政教育教师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中心,包含党的各层组织和团的各层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执行机构比如辅导员、两课教员等,他们拥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准,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行和改善,在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方面有着主导性的功用。
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部分高校对于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措施,也相应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方面仍然存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我们更应该依据“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大学校园思政教育环境的建设工作。本文针对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政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旨在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环境的同时,可以为大学生多元化、全面化的发展献出微薄之力。
大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