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商业银行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思考

2017-12-25洪楚沈昊陈发雨徽商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

新商务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资产

文/洪楚 沈昊 陈发雨,徽商银行总行风险管理部

1 中小商业银行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业务、同业业务、资管业务等非信贷业务领域表现十分激进,不仅在负债管理方面对银行间市场资金和线下同业负债有着极高的依存度,在资产管理方面,包括债券投资、同业投资、与投行业务相结合的各类新型公司条线业务等在内的表内经营性非信贷业务和以理财产品发行运作为代表的表外业务,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都大有赶超传统信贷业务的趋势。但相较于早已形成完整风控规范的传统信贷业务,经营性非信贷业务、尤其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同业投资业务,其产品结构和运作流程都较为复杂,虽然已根据监管要求实现了同业业务专营化管理,但在多数中小商业银行,这类业务往往仍然由多个部门负责开展和管理,部门之间权责交叉,且业务先行、管理相对滞后,传统的业务风险管理框架已难以对非信贷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统辖管理。

一是底层资产类型多样,难以真正落实穿透管理。在各类经营性非信贷资产中,除了债券投资有明确的信用主体之外,其他各类投资通常既有通过结构化设计等交易结构设计技术进行内部增信从而实现风险的分散和转移的金融产品,也有由资产管理人进行运作和管理的资产池类产品,信用主体多且分散,可能存在具体内容不清晰、杠杆结构不清晰、运作方式不清晰等风险点,难以真实掌握跟踪资金真实投向、底层资产风险状况及变动等情况,事实上很难做到监管机构所要求的一一穿透识别。

二是异地资产占比较高,难以有效实施管理。中小商业银行多由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而来,经营范围通常限于某一地区,但其所投资的各类非信贷资产则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更有大量投资资产广泛分布于边疆和偏远地区,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能依赖管理人对项目进行管控,难以及时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

三是交易结构日趋复杂,法律及操作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监管套利的驱动使得金融产品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在债权债务关系多层嵌套的组合设计下,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交易对手越多、业务链条越长,各节点之间的法律关系就越复杂,其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也越大。此外,由于业务流程中涉及的交易对手众多、法律关系复杂,且大量资产分布在经营区域以外,一旦形成问题资产,很可能存在诉讼难、保全难、执行难等诸多问题。

2 中小商业银行非信贷业务风险的主要风险特征

2.1 高速扩张与管理滞后并存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非信贷业务业务相关资产呈爆发式增长,虽然该项资产总体规模难以统计,但从中债公司发布的报告来看,截至2015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达23.50万亿元,同比增幅56.46%,可以从侧面反映银行非信贷业务的发展情况。但相对于严密的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大量投入的人力物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非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力普遍较弱,相当依赖前端风险控制和业务部门的自查自纠,未能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2.2 业务创新日新月异,交易结构日趋复杂

在金融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监管套利的驱动使得金融产品中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而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设计也被大量引入。在多层债权债务关系的组合设计下,非信贷业务的运作流程、法律关系都更为复杂,银行虽然承担业务的最终风险,但却并不直接与融资人发生借贷关系,银行传统的风险管控手段这时就往往力有不逮,难以统筹兼顾。

2.3 与传统信贷风险高度交叉,风险主体多元化

在融资方式创新、资产形式转换带来的资产驱动性非信贷业务增长中,各类非信贷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出现大量交叉。这类业务通常结构设计复杂、穿透难度大,但其风险实质仍然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和融资项目的还款风险。而复杂的交易结构导致业务链条拉长、参与方增加,又使得交易对手风险涉及其中,整个业务的风险主体多元化。

2.4 混业经营发展,风险传染加剧

在当前金融业混业监管尚未完善的体制下,面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的转型,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来源,纷纷转向集团化运营,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加,更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种种复杂的持股控股关系,形成了隐性的金融帝国。由于金融市场业务本身的虚拟性和派生性,使得这些金融集团可以相对容易地运用各种金融杠杆,快速做大金融资产。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使得这些机构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在利率市场化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和传染性都将大大增加。

3 中小商业银行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式思考

3.1 健全三道防线,提高风险管控系统性

应进一步建设前、中、后台协同的非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框架,系统性地完善各类非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涵盖底层资产、交易对手等多重维度的整体限额框架和集中度控制体系,在业务流程中实现风险管理前置,加强业务实践中的风险偏好传导机制,同时充实力量、提升风控专业性水平,筑牢非信贷业务风险管控的三道防线。

3.2 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审查审批专业性

应对现行非信贷业务审批架构进行系统性的改进,以审批集中化、效率化、专业化为基本原则,统一风险偏好,厘清职责边界,明确审批人员权责,提高审批质量,以充分发挥专业、高效的审批流程对业务发展的促进作用。

3.3 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业务管理规范性

应对各类非信贷业务的投前调查要求制定统一标准,以制度化的形式加以落实,并应明确调查人员对调查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所负有的责任,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应对各类投资资产逐笔定期开展投后管理,加强对监管政策和宏观环境的研判及舆情跟踪、加强对底层资产的动态监控、加强对交易对手和管理人尽责情况的监督等;并应进一步提高对各类非信贷业务进行风险检查和排查的频次,全面强化业务管理的规范性。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资产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研究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