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简帛知千秋事

2017-12-25王雪芃

走向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竹简

文/王雪芃

识简帛知千秋事

文/王雪芃

TO SEE HISTORY FROM“BAMBOO SLIPS AND SILK”

通常你会用什么方法快速计算“53×67”呢?大多数人在不愿费心计算时都会掏出手机或计算器,简单地输入几个数字便能得到答案。而在2300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手动计算器,和现代人一样,动一动手指就能计算出100内任意两整数的乘除法。

这听起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山东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套战国时期的《算表》清华简体验模型,出现在《书于竹帛——中国简帛文化》主题展览上。在这个横竖均有21行的“计算板”上,每一行都刻有数字,并绑着线,形成一个“棋盘”。将“53”拆成“50”和“3”,再在横排挑出对应数字的线,同样方法在竖排挑出“60”和“7”,4条线在板上交叉的数字相加,就是“53×67”的结果。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算表》展示了当时的人如何手算100以内乘除法。The Times Table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provides a method on the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two arbitrary integers within a 100.

本次中国简帛文化展,共展出了850余件简帛及相关文物,涵盖了“纸前时代”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简牍帛书,每一套简帛实物都有各自的故事,详尽记录着千年前祖先们生活中的智慧。

记在竹简上的“真经”

简帛,是简、牍和帛书的统称。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竹木制成的“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因此,我们将简帛出现之后至纸张广泛使用之前的时代,称为“简帛时代”。20世纪以来,全国接连有简帛的重大考古发现问世,从甘肃、内蒙古、新疆,到湖南、湖北、广东、山东,天南地北,东隅西陲,简牍帛书实物不断出土,成为古代中华文明的有力佐证。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上,掘土造楼的工人一镐头敲醒了一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墓中出土了大量埋在淤泥中的竹片,随着山东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的考古专家对墓葬的清理发掘,发现这些竹片竟是抄录了大批先秦典籍的竹简。

被释读出的典籍一部接着一部,记载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元光元年视日》的竹简相继出土……这些长短不一的竹简轰动了整个学术界,证明了西汉初年这些著作都已存在,终结了关于孙武与孙膑是否是一个人、《晏子》等著作是否是“伪书”的争议。

小小的竹简成为了研究历史的决定性依据。《孙膑兵法》对研究齐国军事历史,以及春秋到战国时代的战略、战术、武器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则记录了商鞅变法前的齐国法律,从守城、土地分配、赋税等方面,事无巨细地展现了齐国的法制与经济情况。竹片本身也许并不金贵,但真实记载着本已佚散的典籍的竹简,却是比金银器更为重要的文物,它们就像藏于墓中的“真经”,将经典流传于世。

○70岁以上有功德的老人都被授予“鸠杖”,以示优待。The elders over 70 years old and have merits and virtues are conferred “a staff with a pigeon-like handle” to show preferential treatment.

还原古人的日常

不论在哪个年代,尊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甘肃武威地区出土的汉代《王杖诏书令》与《王杖十简》竹简中,记载了汉代有关尊敬长老、抚恤鳏寡、孤独、残疾者以及高年赐杖、处决殴辱受杖者等诏书。

西汉宣帝、成帝时期,更是明确“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即给70岁以上的有功德老人颁发“鸠杖”以示奖慰。鸠鸟在古代是吉祥、长寿的化身。“鸠杖”就是带有青铜鸠鸟杖头的木杖。获得木杖的老人可以获得一系列的优待。

如果有人敢侮辱“受杖”老人,最严重会被处以死刑。皇帝以诏书的形式将这种尊老措施上升为法律制度,成为中国最早的养老制度。这两份出土文献对今天研究汉代尊老、养老的制度及其具体措施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除了尊老养老,湖北荆州松柏西汉墓出土的简牍还向今人展示了当时优待老人与残疾人减免徭役的文书。正反两面书写的木牍上清楚记录了西汉时期南郡及南郡所属各县、道、侯国的征役情况,几户申报服役,几户因老病可以减免,残疾人应如何服役,都在一张张木牍上一目了然。

从秦汉时期各类明细的法律条文,到各类不同案件的判案实例;从各郡县的设置,到基层乡里普通民众的户口簿;从边塞戍卒的日常文书,到中央帝国下达的诏书、律令;从丝绸之路上来往使者的接待,到大漠边关上一场场战役;从秦代士兵的家书,到汉代的民间遗嘱;从教育学童的《仓颉篇》、九九表,到震惊世界数学界的《算表》……透过一片片竹简,千年之后的人仍能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在只言片语里窥见古人们的衣食起居。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帛书,堪称中国最早的广场舞图谱。图/视觉中国The silk manuscript Dao Yin Tu unearthed from Mawangdui is the earliest square dance atlas of China.

延续至今的民族智慧

简帛记录着从战国到两晋社会的诸多方面,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习惯、做事方法与现在的生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代生活里,我们把商业上的契约称为“合同”,人们对“合同”的存在司空见惯,可能从未思考过“合同”为什么这么叫。实际上,“合同”这个叫法已经延续了2000多年。根据在额济纳河流域出土的居延汉简的资料显示,早在西汉时就已经有了合同文书的实例。

合同在那时也叫合同券书,汉代人已经懂得将这种契约性质的文书一式两份,称为一札。就如同现在的合同要盖章一样,那时的人将一札契约的中间写上一个“同”字,然后主管官吏在左右两半分别书写好条款后,剖分为两半,双方各持一份,中间的“同”字亦被剖开。如果今后双方发生矛盾争执,就把被分开的竹简合起来证实双方共同签订的条款。这就是“合同”的由来。

这样的制式到了三国时期仍在沿用,长沙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吴简中的《嘉禾吏民田家莂》也是这种形式的契约文书。合同文书分栏书写后,一剖为二或三,作为合符凭证的合同符号位于“田家莂”的顶端,分为“同”字及其演化符号,但使用的方法始终没变。

简帛是纸张普及之前中国最主要的书写载体,是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记录方式。几乎每一支简都藏着当时社会的一角,许多简帛更使得各类传世经典中失传的部分得以重现。它们将文字与文化小心地保存,把这些精神财富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让现在的人仍能毫不费力地领略千年前的社会百态。

○简帛上记载的文字,真实还原了古人的社会活动。The characters on the bamboo and silk return to the social activities of the ancient people.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山东博物馆提供)

2,300 years ago,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invented hand calculators. Like modern people, they could calculate the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results of any two integers within 100 by moving fi ngers.

In the Exhibition Hall of the Shandong Museum, a set of Tsinghua Bamboo Slips–Times Table appeared at the Exhibition Themed on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China’s Bamboo Slips & Silk Culture. At the exhibition, more than 850 sets of bamboo slips & silk books and related cultural relics were exhibited, covering the representative bamboo slips and silk books of all periods “prior to the Era of Paper”. All such bamboo slips and silk books have their own stories, and record our ancestors’ life wisdom several millennia ago in detail. They carefully preserve the written texts and culture, liberate the spiritual wealth from a small circle of the highest rank of society, and allow the modern people to effortlessly get some idea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several millennia ago.

编辑/郭蓓蓓

猜你喜欢

竹简
影视剧拍完为什么叫“杀青”?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汗青”为何指代史册
韦编三绝
书中典故
银雀山汉墓竹简:破解千古谜团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谁说古人在竹简上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