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古人在竹简上刻字
2017-11-13史杰鹏
史杰鹏
一些人说在先秦秦汉时代,中国人写字不是用毛笔,而是用刀在竹简上刻。这明显是误解。
不过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这种误会,古人也犯过。唐代的孔颖达说:“古者未有纸笔,则以削刻字,至汉虽有纸笔,仍有书刃,是古之遗法也。”可见,他已经完全不知道所谓“书刃”,不是刻字的,而是挖改错字用的。
孔颖达这么一说,流毒就深广了,后世很多学者都这么认为。宋代的林希逸写过一本《考工记解》,说得更是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古人用竹简,先以火灼后,以削刀刻而为书,汉人犹曰刀笔吏,孔安国所写尚书,犹用竹简,是古制犹在也。”
用刀在竹简上刻字,也不符合逻辑。竹简使用之前,都经过削治,去除了水分,除掉了篾青,刀刻上去,字迹哪里看得清?就算刻在石头上,也需要拓印出来,才显眼啊。日常公文要这么干,还有什么效率?古代书生闭门造车,胡思乱想,可见一斑。
不单竹简,就算是甲骨文,也有先用笔写好字再刻的情况。可见,上溯至商代,已经有毛笔,而且日常写在竹简上的书,肯定都是毛笔写的。现在出土的战国竹简很多,没有一例是刻的字。况且那时经常用帛书,总不可能用刀在布帛上刻字吧?
之所以误以为早期用刀刻字,估计还是受了一则传闻的毒。《古今注》里说:“秦蒙恬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于是很多人以为,毛笔是秦代的蒙恬发明的。还说,后世改进了毛笔,用兔毛,精益求精。其实战国早中期的信阳楚墓已经出土兔毫笔,比蒙恬要早两百年呢。商代肯定有毛笔,只是时代过于久远,腐朽不存罢了。
在竹简时代,有笔必有刀,就像现在,有铅笔必有橡皮擦。所以在秦汉时代的书中,“刀笔”一词常见。《汉书·朱博传》里说,朱博任左冯翊(长安附近行政长官),听说府中的功曹(省组织部长)為人不地道,收受贿赂。于是召见,丢给功曹竹简和笔,说:仔细想想,你自己一生中犯过什么错,全部写下来,敢隐瞒半个字,我要你的命。功曹吓得要命,把竹简写得满满的,朱博讯问了一番,知道对方没敢隐瞒,于是让其坐下,扔给他一把书刀:这回就算了,以后可不许再犯,把刚才写的,都削掉吧。功曹还以为自己死定了,一听,感动得屁滚尿流,从此勤勉做事,再也不敢马虎。
到了晋代,纸张开始普及,越发便宜,从此小吏屁股上那把书刀就逐渐消失了。
(摘自《深圳商报》 图/黄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