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互动视角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的现状研究

2017-12-24关宇霞梁静敖敦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蒙语蒙汉双语

关宇霞 梁静 敖敦



文化互动视角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的现状研究

关宇霞 梁静 敖敦

(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学前阶段是蒙汉双语学习的关键期,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在培养蒙汉双语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内蒙古自治区5所民族幼儿园的104名蒙汉双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队伍结构上,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全部由少数民族构成,男教师过少,年龄结构较合理,教龄偏低,学历合格;在蒙汉双语水平上,只有近1/2教师的蒙汉双语水平都较好,其他教师只有一种语言水平较好,而另一种语言水平一般或较差;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生存状态较好,工作压力较合理,教师对收入、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地位等较为满意。

文化互动视角;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本地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如达斡尔、鄂温克等使用蒙文或汉文来标记,使用双语或三语交流是本地区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因此,内蒙古地区一直以来就有着双语教育的传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49年就在学校教育中开始实施蒙汉双语教育。民族学校培养的蒙汉双语人才在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发挥着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不仅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弱化和缺失,①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明显下滑。②众所周知,学前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前阶段的蒙汉双语教育是基础阶段,对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提高蒙汉双语人才的培养质量,就需要重视学前阶段蒙汉双语教育,而学前蒙汉双语教育的质量高低在于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素质。目前我国学者缺少对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关注。从文献资料来看,仅有一篇硕士论文对某一民族幼儿园蒙汉双语师资的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因此,本课题抽取了内蒙古自治区5所民族幼儿园的蒙汉双语教师,从文化互动的视角下对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对培养促进蒙汉文化互动的学前双语教师队伍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结构的现状

(一)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民族构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提出的文化互动教育观是指通过教育使一个社会内不同族群间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实现文化间对话和互动,建构新的共同文化认同,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③文化互动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事情,作为主流的汉族群体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因此,作为肩负文化互动使命的教育者,应由少数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共同构成。本研究调查的104名学前蒙汉双语教师中(见图1),少数民族比例高,其中蒙古族为85人,占81.7%;鄂温克、达斡尔等其他民族为13人,占12.5%;汉族老师很少,只有6人,占到5.8%,而这些汉族教师蒙语水平很差,仅能听懂几句最常用的蒙语日常用语,多数在蒙语授课班级做保育员工作。因此,在严格意义上,本次抽样的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民族都是少数民族,还没有汉族教师从事蒙汉双语教育。究其原因,与蒙汉双语教育仅在民族学校开设有关,目前还没有汉族学校开设蒙语课程,因此懂得蒙语的汉族教师寥寥无几。

(二)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性别结构

同目前其他幼儿园面临的现状一样,蒙汉双语教师中女教师占绝大多数,男教师只占到6.25%(见图2)。而且男老师从事管理和后勤工作的较多,真正从事一线教育工作是的男教师平均每所民族幼儿园不到1个。

(三)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年龄和教龄结构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略偏低(见图3),25-35岁教师为45.8%,25岁以下教师为16.7%,46岁以上教师有12.5%。虽然蒙汉双语教师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教龄偏低(见图4),教龄不到5年的占到大多数,为56.2%,其中教龄在2年以下的占35.4%,超过1/3。

(四)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学历结构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学历结构较好(见图5),合格率达到97.9%,本科以上学历达到60.5%,其中具备硕士学历的达到6.3%。

(五)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专业结构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在专业结构较为合理(见图6),57.4%为学前专业毕业,14.9%为艺术类毕业生,还有27.7%的教师属于其他专业毕业,这部分教师多为2001年左右在乡村小学撤并改革中从小学转岗来的教师,但多数经过岗后培训和实践已经较好地适应了岗位要求。

(六)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职称结构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见图7),有职称的教师为56.7%,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30%,这部分教师多为转岗教师,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过少,仅为1.7%;还有43.3%的教师没有职称,这些老师的教龄短,多数为5年以下。

(七)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编制情况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编制情况较好,绝大多数的双语教师都有编制,仅有18.8%的教师没有编制。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落编比例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源于民族优惠政策,对民族幼儿园的编制优先落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办的蒙语授课幼儿园数量少。

二、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双语水平的现状

(一)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蒙语水平

根据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民委、广电局、教育厅、文化厅关于开展蒙古语标准音水平测试工作的通知》中的规定,中小学、师范院校蒙语授课教师应取得蒙古语标准音水平等级证书。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双语教师具备“蒙古语标准音水平等级证书”的占52.2%,还有47.8%的教师没有证书。在教师的自我评价中(见图9),89.6%的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较好,这部分教师都是蒙语授课毕业;10.4%的教师蒙语水平较差,这部分教师都是汉语授课毕业生。

(二)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规定:幼儿教师应拿到汉语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水平的证书。从图9中可以看出:取得1级、2级甲等和2级乙等证书的教师占61.7%;获得了三级甲等的教师占10.6%,没有达到标准;还有27.7%的教师没有普通话证书,这部分教师都是蒙语授课毕业教师。从教师自评结果来看(见图10),68.8%的教师汉语听说读写水平都好,20.8%的教师听说较好、读写水平差;10.4%的教师只能听懂汉语,但是读写说差。

(三)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双语水平

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蒙汉双语都达到标准才能够做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而且只有两种语言都达到较好的水平,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文化间的互动。但是从蒙汉水平证书的获得情况来看却并不理想(见图11)。仅有29.5%的教师具有合格的双证书,43.2%的教师仅具有一个语言的证书合格,还有27.3%的教师两种语言的证书都没有。从教师自评结果来看,49.2%的教师的蒙汉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都较好,50.8%的教师只有一种语言水平达到了听说读写都好的水平。

三、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生存的现状

(一)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工资收入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12),蒙汉双语教师的月工资收入在2000元到4000元的比例最大,占57.7%;工资超过4000元的为17.8%,多数为老教师;工资低于2000元的为24.5%,多为未落编的新教师,其中收入低于1000元的多为短期聘用的从事保育员岗位工作的老师。考虑到教师的年龄和工龄,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月收入不低于当地收入水平,因此教师对收入的满意程度较好(见图13)。对工资收入较满意的教师占44.1%,一般的为38.2%,无所谓的为2.9%;还有14.7%的教师对工资收入不满意。

(二)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

工作压力也是工作动力,适度的压力会提高工作质量,但是过度的压力会降低工作质量或影响心理健康。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14),蒙汉双语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合理,其中感觉压力很大的占6.1%,这部分教师多为老教师;感觉工作压力较大的占45.4%;感觉工作压力一般或较小的为45.5%,没有压力的为3%。

(三)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业余工作量

与其他职业相比较,幼儿教师的日工作时间较长,此外还要占用较多的业余时间,这就会降低幼儿教师的生活质量。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15),16.1%的蒙汉语教师业余工作时间为每天30分钟以下,51.6%的为30分钟到1个小时,22.6%的为1-2小时,还有9.7%的老师业余工作量每天超过2个小时。

(四)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对工作满意度的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较好(见图16),对工作很满意的教师比例为34%,较满意的为46.8%,一般的为19.2%,没有教师对工作不满。

(五)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对自身工作地位的评价

教师对自身工作地位的评价是对职业认可度的表现,会影响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的积极性。从调查结果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对幼儿教师的工作地位的评价较好(见图16),认为工作地位很高的为14.7%,较高的为17.6%,一般的为52.9%;认为工作地位较低或很低的占14.7%。

(六)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的身体状况

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尤其对于幼儿教师来讲,每天引导几十名幼儿从事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更是需要较好的身体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从调查结果看(见图16),学前蒙汉双语教师总是精力充沛或多数时间是精力充沛比例为63.8%,占到了大多数;精力一般的为27.7%,还有8.3%的教师经常感到疲惫,这部分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或体弱多病的教师。

结语

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蒙汉双语人才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但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对蒙汉双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利用民族优惠政策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学前蒙汉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教师的蒙汉双语水平,也应积极鼓励汉族教师加入到双语教育的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

注释:

① 曹能秀,王凌:《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1期,第5-12页。

② 照格申白乙,吉日木图:《内蒙古高校蒙汉双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第67-75页。

③ 常永才,韩雪军:《全球化、文化多样性与教育政策的国际新近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互动教育观评述》,《民族教育研究》,2013年第5期,第5-12页。

责任编辑:韩丽萍

2017-08-06

关宇霞(1971-),女,呼伦贝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

梁静(1982-),女,呼伦贝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民族心理研究;

敖敦(1976-),女, 呼伦贝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研究。

内蒙古哲学社会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互动视角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为:2015B106。

G658.3

A

1009-4601(2017)06-0014-05

猜你喜欢

蒙语蒙汉双语
《御制满株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与《蒙语老乞大》中的蒙古语第一音节母音比较研究
《内蒙古艺术》(蒙汉刊)首届作者培训班掠影
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蒙汉双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试析如何在小学蒙语课堂中锻炼学生口语交际
浅析介词“打”与蒙语“从格”对比分析
探析蒙语与汉语构词演变中反映的民族特色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草厂纠纷与蒙汉关系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