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评价
2017-12-24赵力博
◎赵力博
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评价
◎赵力博
在我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人口是人口的主体,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而落实“三农”问题的最大阻碍则是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严重缺乏。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成为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急需解决的难题。
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
2006年12月,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政策的发布是为了弥补农村金融的空白,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截止2016年底,我国2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组建新型金融机构786家,其中组建的村镇银行总共有726家,其中已开业的有635家。
村镇银行的运行实践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国内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银行卡业务、同业拆借等多种业务。但由于村镇银行技术设备的落后,银行间资金的自由划转和结算业务无法正常进行,导致村镇银行现阶段的业务范围相对单一,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小额贷款,决策链短。村镇银行秉着服务“三农”的宗旨,服务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坚持“短、频、快”的经营理念。在实际的运营中,农村中小型企业是村镇银行的重要客户,农户是村镇银行的基本客户。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户所需资金较小,而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却较多,导致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金额较小,但比较分散。
无抵押贷款。近年来,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房屋作抵押获取信贷资金成为各地关注的焦点,但法律明文规定,农村宅基地、耕地不能抵押,农户的有效抵押品极其有限。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户融资难问题,很多村镇银行对农户实行了无抵押小额贷款。在我国,乡镇地区大部分的龙头企业都与农产品的收购或加工有关,一些村镇银行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为农户提供贷款。当地的龙头企业为无有效抵押品的农户做担保向村镇银行申请贷款,如果农户不能按期还款,龙头企业通过低价收购农户收获的农产品来弥补为其承担的还款损失。
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由于地缘关系,村镇银行贷款对象之间都比较熟悉,对相互之间的经济状况和道德品质比较了解。村镇银行通过在乡镇建立贷款服务中心,在村镇设立金融服务站,由农户自愿组队,形成贷款小组,实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农户联保贷款模式是传统抵押贷款模式的创新,为缺乏有效担保物的客户提供贷款,在解决贷款难的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由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导致的信用风险。
村镇银行面临的现实风险
村镇银行在农村地区迫切的金融需求下应运而生,它的设立既有商业银行的参与,政策的扶持,也有信用环境、地域文化的限制;此外,还有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对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产业风险较大,系统性风险不可避免。在我国,农村经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作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旦发生摧毁性的自然灾害,绝多数的农民会遭受损失,农户和企业的还款能力无法保证。村镇银行实行的是区域内经营,不接受区域外企业和农户的贷款,这样面对的贷款对象风险具有同质性,一损俱损,一旦遭受大型的自然灾害,村镇银行缺乏有效的对冲和规避风险的能力,会造成巨大的系统性风险。
服务对象特殊,信用风险较大。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客户到期无法偿还贷款的风险。农民是“靠天吃饭”,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而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甚至会导致颗粒无收,农户失去收入来源造成还款困难。
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经营风险较大。银行一般把收入费用率作为衡量运营成本的依据,即用经营费用与收入的比来衡量运营成本的高低,通常情况下,银行的规模越大,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规模越小,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村镇银行旨在支持“三农”的发展而诞生,服务对象受限于本土的企业和农户,规模远不如其他发展成熟的商业银行,其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缺乏竞争力,流动性风险较大。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不能随时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和获取正常贷款的需要,导致银行财务陷入困境的风险。村镇银行相较大型商业银行而言,知名度比较低,还没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网点覆盖面较少,结算体系尚未建立,农户存取不方便,导致吸储能力较差。
人员素质不高,操作风险突出。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工作人员操作失误或是系统故障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不仅包括发生频率较高,损失较小的日常工作中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较低,但造成的损失几乎可以使银行倒闭的风险。
村镇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覆盖不广泛,而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一旦遭受损失,没有农业保险的补偿,农户独自承担所有的风险,严重影响农户的收入,直接影响农户归还贷款的进度。中国人民银行建立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只覆盖了银行和大型企业的金融信息,农村征信体系尚未建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村镇很难获取农村中小型企业和农户的全部信息,增加了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
农村信用环境不尽人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三农”的惠农政策,农民对国家优惠政策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思想。很多农民会误认为村镇银行的贷款是国家对他们的一种补贴,无需归还,加上村镇银行大多发放的是无担保贷款,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在我国的一些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农村中小企业“敢借、敢用、敢不还”的思想大行其肆,逃、废、赖债现象一定程度的存在,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金无法收回的风险。
村镇银行自身经营缺乏竞争力。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发展缺乏可以模仿的先例,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和经营者大多来自传统的商业银行,对村镇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和条件缺乏充分的认识,依然照搬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无疑增加了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
政策建议
为了有效的降低风险,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拓宽资金来源,增加融资比例,提高盈利水平。村镇银行的设立资金主要来源于发起银行和当地的龙头企业,对村镇银行而言,吸收存款是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而由于村镇银行设立时间较短,知名度较低,网点稀少,支付手段缺乏,造成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较差。
优化贷款结构和加强贷款流程的管理。我国村镇银行主要面向农户和中小型企业,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但在实际的业务中,村镇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对农户的贷款占比很小,导致贷款集中度较高。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选择上,尽量投放给产业前景好,经营业绩佳的优质企业;在贷款期限结构的选择上,积极拓展中、短期的贷款业务,减少资金周转时间,保证流动性。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减少信用风险。现阶段,我国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包括小额农户、专业农户贷款、微小型企业贷款三类贷款方式。如果村镇银行给其贷款,无疑风险很大,这就需要创新贷款方式,在市场竞争中扩大发展空间,并且风险可控。
引贤纳士,提高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村镇银行由于所处的地区和所面对的风险比较特殊,对于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既要了解银行信贷的相关知识,又要对农业和当地的经济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