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探索
——大党建统领大扶贫

2017-12-24陆恩永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6期
关键词:毕节市毕节攻坚

陆恩永

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探索
——大党建统领大扶贫

陆恩永

贫困是最大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必然要优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是毕节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赢“113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毕节试验区深化“三大主题”实践,进行区域贫困治理的战略部署;更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毕节篇章的路径新探索;还是毕节试验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富美毕节,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中国梦的战略步骤。抓党建促发展,大党建统领大扶贫顺应时代要求,内涵丰富,是辩证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具有重要意义,其目标都是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迈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大党建总览全局,具有统领作用,大扶贫是具体措施,彰显党的理想和宗旨。

毕节试验区(以下简称毕节市)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经国家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的探索内陆喀斯特地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索的国家级试验区。作为我国西南贫困程度最深的斯特地貌地区,毕节市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创新,在贫困治理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战略大背景下,毕节市委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践行“三大主题”,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战略定位,提出围绕“创新发展、同步小康”目标,以大党建为统领推动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三大重点的“113”脱贫攻坚行动。贫困是最大的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就是要优先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就毕节市区域实践而言就是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富美毕节新篇章。百姓富不仅是物质富,还有精神富,以及满意的幸福感、获得感;生态美要体现自然之美、环境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我国贫困治理已由温饱型转向质量型,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获得感、幸福感,更加注重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对发展成果的共享。毕节市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彰显生态文明理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践的有益的新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与大党建统领大扶贫的辩证统一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生态文明理念不仅仅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涵盖了人与人的平等公正、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和持续繁荣。即人们生活的无限美好,物质更加充裕,生活更加富足,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人类活动更加遵循自然规律。质言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是要达到马克思主义所指认的: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解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即“两个和解”。我们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属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新高度,并贯穿于全过程和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仍然要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使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富美毕节实践中,大党建统领大扶贫首先要求坚持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全党务必牢记党的宗旨的总基调。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领人民群众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信念,天下为公,把生态文明理念自觉内化到自己的工作践行中,决胜脱贫攻坚战。特别是在具体的日常工作中,抓大党建旨在强化党的建设,提升理论素养,“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方向,而且可以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经济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

严格意义上的党建可以分为大党建和小党建。小党建即具体的党务工作,其关涉对象主要针对党员以及党组织建设。大党建还应当涵盖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涵盖党的行动纲领、路线方针、党的宗旨、理论建设等,其关涉的对象涵盖了广大党员干部,也包括了广大人民群众。《贵州省大扶贫条例》界定的大扶贫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争取国家和其他省(区、市)支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通过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全力、全面帮助本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增强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的活动”。大扶贫属于治理型扶贫,不仅要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还要实现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特别是注重提高贫困主体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质量和激发其内生动力。大扶贫理念缘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多元发展、领域的扩大,扶贫标准的提高和扶贫参与主体的立体化,注重满足贫困主体需求的多元化和层次的差异性。大扶贫理念凸显我们党员干部的践行共产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忘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信念。也是毕节市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建设富美毕节的地方实践。简言之,大扶贫是毕节市在国家扶贫政策内,为促进毕节市社会经济的跨越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确保顺利完成区域性有效整体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具体举措。

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大党建是大扶贫的灵魂、精气神,大扶贫是大党建的具体抓手和大党建理论的具象化。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本质上是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小康的方式彰显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党的理想,践行党的行动纲领,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要求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我们党始终把生态文明放在经济建设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大党建工作,大扶贫才能不偏离方向,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百姓富生态美才有坚实根基和动力源。民生就是责任,抓党建就是抓民生,抓扶贫也是抓民生。建成全面小康、跃向百姓富生态美战略目标就是毕节市当前最大的民生,大扶贫工作涉及到具体的人和事这个民生问题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毕节市“百姓不富、生态不美”的现实问题。在具象化实践中“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强基固本为保证”。

生态文明理念下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建设成效与经验

毕节市始终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实践全过程和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在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推进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目标中蹄疾步稳,成效显著,并成功探索出有益经验。以抓大党建为载体深入解决人的生态问题,即解决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宗旨意识等问题,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激情。譬如举办评选“最美毕节人”“最美纪检监察人”和宣传进社区、进单位、进农户等活动,实行干部“实绩考核、负面清单、社区服务、谈心谈话、群众满意度”动态跟踪管理,大扶贫“1+7”改革措施,全面治理软弱涣散组织等,净化政治生态,掀起全市干部群众戮力攻坚的大扶贫行动新高潮,提振了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毕节篇章的精气神。至2017年上半年,毕节市“实现产业覆盖1089个贫困村、65.7万贫困人口”。全市“共选派了1381名村第一书记和10225名驻村干部,组建了2045个驻村工作组,驻点帮扶2045个行政村,实现了全市1981个贫困村和190个后进村全覆盖。”仅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帮助就解决群众的“困难问题1.4万余个,办实事好事3600件(次)……协调资金4360余万元”。在大党建统领下,经济再上新台阶。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849.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涉农经济方面“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7%……夏粮产量72.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6.2%;蔬菜产量109.3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6%。实现种植业增加值9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畜牧业增加值5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7%。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达31.3%。林业、渔业增长较快,林业增加值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渔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1%。”环境治理成效显著,道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不仅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还完成了村村通公路,并制定了2017-2019组组通硬化公路的三年大会战目标。全市有12个旅游景区纳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28%,2016年“完成营造林668.7万亩,治理石漠化673.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471平方公里,退耕还林还草63.48万亩。”建成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大党建统领大扶贫中,不仅注重自然生态建设,也注重人的生态建设,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的建设。在取得毕节市社会经济建设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有益经验。

(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协调推进区域发展。打破传统的官本位思维,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场自我革命,需要通过大党建行动来推动。在脱贫攻坚中如果机械咬文嚼字,思想较保守,不敢、不甘、不善创新,必然导致我们党和国家以及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措施不能发挥出最大政策红利和良好经济效应。国家政策是宏观的,是方向,管全局,基层复杂多变和非常具象化的实践必然要求在具体的执行中注重微观,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如毕节试验区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精准扶贫“四看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国家大政方针的成果。但倘若机械地对照“四看法”的文字表述,就容易造成因意外返贫、致富能力不强等类型的群体无法纳入到扶贫对象中去,不能共享国家扶贫政策红利。也容易“被脱贫”,造成“等扶贫”“靠扶贫”“要扶贫”“挣扶贫”等现象,影响了人民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也给我们的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加强党的建设,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奋斗,通过实践切实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二)制定科学稳定的长效机制,解决“政府热百姓冷”的问题。大扶贫涵盖了整个地区的社会状况、生活环境、文化发展、经济建设、人口素质等诸多方面,注重区域整体性、系统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稳定的长效机制能够解决当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政府热百姓冷”的问题。一是激发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战中不断创新,不断取得实效,二是可以推动政府、党员干部等执行主体的执行科学性,获得民众的认同,三是能够让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普通民众多方主动参与,形成全民齐心协力攻坚的局面。建立健全科学长效的制度机制,也有利于堵住制度漏洞,强化干群、政民之间的责任、权力和义务的履行。如公共服务领域的产品,没有科学稳定的长效机制很难做好,但它又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的民生大计,是最能体现全民共享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最能有效促进本地域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自身能力的提高。科学稳定的长效机制能形成政府引导、基层推动、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全社会共同奋斗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新未来的局面,有效破除“政府热百姓冷”魔咒。

(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发展产业时注重解决贫困群体的思想问题,积极培育和激发内生动力源。大党建统领大扶贫的脱贫攻坚部署更加强调对贫困主体的“造血”,形成“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以达到“外生性动力与内生性动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外生性动力最好向促进内生性动力增长方向发功,而内生性动力则应主动争取更多外源性支持和帮助。”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我们发现一些贫困群体的思想懒惰很严,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条件也不愿意努力,而是坐等物质的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的扶贫不是扶着老人走路,放手后他就不能独立行走。而是要解决人们的自我发展致富能力,像教孩子走路一样,帮扶的目的是为了让他更快的学会独立行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善民生要注重“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我们要认识到开创百姓富生态美新未来,就必须使每一个地域、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够致富,对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要通过多种形式充分培育和激发出他们的致富愿望和自我致富能力。“在贫困地区改变面貌,脱贫致富就有这么一条重要的经验,给钱,给物,更要建设一个好支部,没有一个好支部,你给他钱给他物他也不会花,也花不好,当然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提出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的措施,达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的要求,这就是要让贫困主体主动参与进来,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用自己的钱干自己的事,增加自己的收入,从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四)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云平台,消除数据壁垒。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要把大数据技术提升到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打通数据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才能阻断投机取巧和虚假报送,以及解决识别困难,做到有的放矢、箭无虚发。由于地域环境、经济环境、帮扶因素、工作思路、工作激情等问题的具体性和特殊性,会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党员干部的工作量。例如利用大数据消除数据壁垒后,大扶贫工作中的一些重复识别、重复填报、弄虚作假等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在大扶贫行动中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通过大数据云平台,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解决干部在大扶贫工作中不积极,懒作为、慢作为等问题,激发党的基层组织团队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力量和方向作用,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建设幸福家园,开启幸福生活的主心骨。

(五)抓“关键的少数”,落实大党建与大扶贫同步的主体责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关键因素。贫困是一座大山,没有愚公精神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关键的少数”对一个部门、一个区域的发展和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士气的提振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关键的少数”本身能不能坚定理想信念,有什么样工作思路,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什么样的作风和行事风格,以什么样的心态工作,有没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意志等都直接关系着本部门、本地域全局工作的成败。抓住“关键的少数”,真正做到“盯住不落实的事+处理不落实(落实不力)的人=落实(取得效果)”,实现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富美毕节中的意义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建工作也好,扶贫工作也好,社会工作也好,生态环境工作也好,其本质都是做好人的工作,落脚点都要放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彰显生态文明理念的具象化实践。抓大党建亦或抓大扶贫,都是要抓好“人”这一工作,才能最终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生态文明的社会目标也难以实现。面对全面小康、百姓富生态美战略的目标,毕节试验区须在实践中辩证地坚持大党建第一责任和大扶贫第一民生,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不够,对贫困户稳定脱贫、长远发展着力不够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紧紧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社会主扶、个人主动”这关键不懈推进。

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不创新,就干不出一番大业绩,不创新,就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大党建统领大扶贫战略部署既是措施又是方法,具有丰富的方法论意蕴,是对毕节市坚持“三大主题”,不断解决贫困问题,实现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反映了毕节市在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的富美毕节行动中的理念创新和实践路径新探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富美毕节目标与大党建统领大扶贫实践目标是一致的、辩证统一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在前,毕节市虽然是全国各地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必须大力创新思路,抓好大党建工作,促进大扶贫不断取得实效,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总结新经验,闯出新路子,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富足的生活、宜人的环境、健康的生态,清秀的自然,和谐的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作者单位:中共毕节市委党校)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课题“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课题编号:Bjdx201718。

猜你喜欢

毕节市毕节攻坚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广州通过电商带货毕节农产品 累计销售136万元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寻味贵州——毕节
游洞——毕节织金洞
My Best Friend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