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金融逻辑
2017-12-24张国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文/张国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金融逻辑
文/张国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实验室建设是增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以企业为主导的大型实验室演进和趋势基础上,对国家实验室的必要性和劣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通过协调科学与技术关系,营造宽松社会环境强化国家实验室的创新功能。
国家;实验室;建设;金融;逻辑;
2016年7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在其总体部署中,提出为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要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大型实验室建设对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大型实验室需要在不确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配置,以期在未知领域获得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这正是金融演进的逻辑,研究大型实验室的演进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国家实验室提升创新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1 大型实验室的演进及趋势分析
企业主导的大型实验室是国家实验室的前身,理解企业主导的大型实验室的演进和趋势对我们理解国家实验室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大型实验室的演进分析
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大型实验室主要有施乐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施乐实验室是众多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诞生地,比如个人电脑、激光打印机和图形用户界面,由于世界顶级计算机人才有一半都在那里工作,后来计算机革命所需要的重要技术都诞生在这个实验室,但由于施乐公司错过了信息革命时代,由行业领导者变成了普通的公司,2002年施乐的中央实验室成立为独立的公司后很久没有传出消息了。
贝尔实验室成立以来,曾经获得27000多项发明专利,平均每个节假日有4项专利发明,还获得了8个诺贝尔奖,比大多数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的次数都多,1996年,贝尔实验室被划归朗讯科技公司,2008年,朗讯科技公司由于多年亏损,决定出售贝尔实验室,开发商计划将其改建为商场和住宅楼。
1.2 大型实验室的趋势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信息技术迭代速度加快,企业主导的大型中央实验室这种模式正在走向衰落,行业领导者,比如英特尔公司,更倾向于将研发放在生产线上,他们称之为最小信息原则,针对某个生产或市场问题,根据已有信息,大致推测其可能的答案,然后到生产和经营实践中去尝试,通过试错找到现有条件下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企业试错的重点在于突出实用性,避免大量基础性研究。
2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利弊分析
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创新是驱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创新驱动成为我国未来重要国家战略,在国家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扬长避短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1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国家实验室建设主要解决基础科学研究问题,需要大手笔的投资,不计回报,相当于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设施,这在技术演变速度大大加快,各个行业的领导企业地位日益不稳定的背景下,以解决基础性研究的大型实验室更多的需要由国家来推动。基础性研究相当于科研领域的公益事业,很难预期成果的出现,同时也很难制订出将这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路线图,企业没有动力去完成这项任务,但这对整个国家的创新水平又很重要,所以只能由国家来推动。
2.2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劣势分析
国家实验室由于主要解决基础性研究,如果不能做好市场和社会经济的信息对接,会造成资金和知识的双重浪费,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乔布斯当年参观施乐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将当时的图形界面技术和鼠标这样在天才发明应用到苹果电脑上,通过技术普及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如果不能及时实现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会极大延迟技术进步和普及速度。为了提高国家实验室的效率,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同时通过加强与市场的联系,让更多真实的问题进入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领域。
3 强化国家实验室功能的建议
国家实验室是强化一个国家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载体,强化国家实验室功能,需要相关领域密切配合,实现科研资源的充分共享。
3.1 协调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企业服务市场需要的一般是成熟的技术,就是“知其然”,知道遇到特定的问题怎么办,找到解决方案,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基础是科学,就是“知其所以然”,比如用木棍撬石头是技术,相对应的科学是杠杆原理,蒸汽机改良是技术,相对应的科学是水蒸气做功,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主要是发现问题,应用、改良和普及技术背后的科学需要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来推进。
3.2 营造宽松的社会创新环境
个人和企业对技术的广泛应用并善于发现问题,国家实验室对有价值的技术和问题进行跟进研究,这样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是建立在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基础上的,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为社会大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国家实验室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国家的基础科研的步进是可以充分期待的。
[1]钟少颖,梁尚鹏,聂晓伟. 美国国防部资助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11):1261-1270.[2017-08-14].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6.11.010
[2]聂继凯,危怀安.国家实验室建设过程及关键因子作用机理研究——以美国能源部17所国家实验室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50-58. [2017-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