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文创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思考
2017-12-23
(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结合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文创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思考
张玲玲
(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英国是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其文化创意产业在政府有效的政策和可持续的市场下逐步发展成熟。本文通过对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浅析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相关思考。
英国;创意产业;中国;文创产品;设计
受澳大利亚所提出的“创意国家(Creative Nation)”目标的启发,英国文化媒体体育部于1998年在其所发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CIMD)中正式提出并界定了“创意产业”的概念,强调了文化创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1]。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于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的定义为:结合创作、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者服务[2]。
综上所述,本文尝试理解文化创意产品(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的本质是强调了文化中具代表性的某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及创意设计为生活所提升的品位。这样的产品集实用与文化一体,消费者购买时,将一个有形的文化创意商品带回家,同时也将一种无形的文化带回家。
一、英国创意产业的基本概况
英国于1998年发表《创意产业蓝图报告》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明确提出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英国并没有使用国际上其他国家使用的“文化产业”来定义,而是强调了创意;根据“创意产业”的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13个行业划为创意产业[3]。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有关方面逐步加强机制建设;对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经销、出口等实施系统性扶持;初步建立完整的创意产业财务支持系统,包括以奖励投资、成立风险基金、提供贷款及区域财务论坛等作为对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4]。
英国创意产业管理体制为中央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同时管理。在创意产业政策上,英国根据区域划分,根据地区特色建立创意聚落,如东北地区为科技游戏创意设计产业;西南地区为数字媒体、电影等媒体创意产业;而在东南则是以多元化创意为主。同时,英国文化创意产品在发展中,也推进经济与文化融合形成新型产业链。整个英国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1)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商品附加值,提高超越创意产业的创意经济。
(2)重视数字化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综合性开发,在知识产权下扩大数字化创意产品。
(3)创意产业对消费市场的合理利用。结合旅游业的发展、节日庆典,推广英国文化创意产业。
(4)集中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着重创意产业的持续动力的发展。在更为广泛的创意产业上推动经济发展。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到2015年,根据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提供的数据,英国创意经济GVA(增加值总额)占总GVA的比重为2.89%,达到363亿英镑,创意产业成为了英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二、中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现状分析
现在的中国由之前的制造大国转型为智造大国。在工业的大势发展、劳工成本的提高下,中国大量可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冲击并替代了传统手工艺产业,传统工艺品逐渐成为美学旨趣优先的收藏品,与大众的实际生活渐行渐远。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2008年创意经济报告书》指出:1996年统计,全球创意创业商品国际出口贸易的总金额是2,274亿美元,2005年其总金额则达到4,244亿美元,十年之间平均每年的成长率是6.4%。2000年-2005年平均每年的成长率更是高达8.7%,创意经济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力道[5]。现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慢慢渗入中国生活中。
目前,中国的文创产业已由最初的“文化产业”过渡到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向着文创学科化、专业化的道路发展。且作为文化推广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文化创意产品行业,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特别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地区,当地都会根据文化特点推出相应的文创旅游产品。
三、对中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的新思考
现如今,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大数据、网络化的媒体新浪潮已袭来,为我们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国人,海外旅游已是司空见惯;不出国门,世界流行大趋势和设计资讯也可了如指掌。我们也逐步发现国外的优质文创产品的吸引力。同时,也带来了对现状的思考。
相较于英国的成熟文创产品状貌而言,中国的文创行业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这主要体现在,国内大多数文化创意产品基本属于复刻并将其缩小,或者直接将相应的图案纹样印制在相关的产品上,从而产生了文化创意产品雷同、文化特色不突显或是文创产品单一等问题。另外,国内的文化产品设计只是简单地依靠一些政策,并没有对产品设计方法和商业品牌模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所以整个市场品质不高,也无法突显其文化特有的特质。中国文创产品概念不清晰和文化创意产品如何加值设计的研究不足等问题成为今后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主攻方向,根据国内和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研和分析,本文大致归纳出三个思考关注点:
(1)充分发挥中国地域优势,结合文化性及其多元性,解决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问题。现在中国文创产品大多直接取之传统民族文化或地域文明特色,其中的文化内涵,很难被快速识别、认知、认同,从而导致市场接受度有局限。当前我们需要考虑不同的地区、民族都有其独有的文化,也因为这些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消费心理。所以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上要特别地注意文化识别性,同时,还需要思考传统或地区文化的守护、转型与创新等命题。另一方面,以文化为基础的设计产品,需要分析文化因素如何运用在设计中,考虑如何让人轻松地发现产品传达出的文化。
此外,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主要由产品本来的设计制作成本和文化创意中包含的精神与情感价值组成,所以文创产品需要设计师将文化要素用合理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可行的市场需求,同时希望消费者通过设计师的设计容易解读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故事。台湾艺术大学的林荣泰教授曾提出“4C”的文化创意设计观,分别为:其一文化的(Cultural),文化创意是以日常生活文化为出发点的创作;其二是精选的(Collective),文化创意从文物中精选足以代表文化特色的元素,加以转换日常生活用品,其三是愉悦的(Cheerful),文化创意作品是赏心悦目、令人愉悦的;其四是创意的(Creative),文化创意综合日常生活文化的创意商品[6]。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趋势将是“文化多元性”融入产品并进入全球设计市场销售,中国的文创设计产品需要向“跨界”市场推进,不能孤立地只做单一的小产品,而需要结合工艺设计的同时考虑品牌化,将每个文化点连成一个系列,变成一个整体,充分地发挥文创产品在生活中的功能性和参与性。
(2)清晰市场发展趋势,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多管齐下发展文创设计产业。 现在中国的文创产品的消费市场以游客为主,兼以收藏角度的购买,导致文创产品的行销方式十分单一。如果设计的存在是为生活服务,为生活解决问题。那么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对文化的一种延续的同时,产品应具有使用功能性,不能只是单一地做文化元素的视觉转换,而是更多在整个文创产业中产生的新制品和产品组合,借助新的现代材料和技术手段将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运用,从而产生新的高附加值产品。例如从传统的手绘或手工式到现代设计及材质与国际设计接轨。思考如何在传承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跟上国际设计潮流,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变革中,诠释新的传统文脉,显现中国时尚,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遵循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同时,新经济时代下的文化创意包含着原创性、设计产权性等复杂的内容,特别在新兴数字化市场下,创意产权保障问题,不只是中国存在的问题,也是全球各国都面对的问题。借鉴英国的经验,中国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和完善知识产权来调控整个文创设计产业;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还要通过优化和设置相关专业性机构以及发挥非政府部分的作用,对中国文化创意设计的未来发展营造有利且健康的发展环境。
(3)创意人才引领着创意,重视人才的培养也重视人才专门性。创意人才匮乏、设计人才培养于市场需求错位和市场管理技能的缺乏是中国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中一直面临的问题。在这个方面,以英国的经验看,中国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整体:各阶段学习所需要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小朋友提供创意启发教育的机会;相关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和设计结合的专业操作技能;不同领域的专门性人才教育培养以及传统技能的手艺人的技能保护等。
四、结语
由以上分析结论,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是通过“跨界”将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文化重组与融合,使大众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文化因为设计变成赏心悦目,生活也因为文化变得精致。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和个人在不同层面担当着不同的角色,也是缺一不可。此外,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今后主要发展方向需要摄取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转化及应用在产品设计上,构架形成人-产品-文化—生活的关联模式,产品的功能和延展性融入生活对象,将用户的生活体验与产品的文化情景有效地结合市场,去探寻联系生活核心的设计问题。
[1]朱发运、常慧娜: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路径探究[J].商.2015年24期
[2]2010中国文化产业年鉴[M].背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缪学为: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文化产业评论.
[4]张学勤:英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定位[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3(03).
[5]杨神珠、李瑞元:创意产业研究主题分析与趋势发展[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01).
[6]林荣泰:文化创意 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
(责任编辑:周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