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对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影响研究
2017-12-23李美羲
李美羲
大数据环境对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影响研究
李美羲
在数据信息爆炸的今天,大数据的浪潮促使着审计思维模式和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必须顺应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加强审计数据综合利用,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升审计的监督履职能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运行模式,其可以推动审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缩短审计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从而确保审计组织相关信息实时而准确地采集、加工和传递,降低审计组织的运行成本。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量、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式的转变,要求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也应增强柔性、敏捷性和自适应性,进而保障审计项目高质、高效地实现审计目标。
大数据;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扁平化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运行模式,其可以推动审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缩短审计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从而确保审计组织相关信息实时而准确地传递,降低审计组织的运行成本。
一、引言
维基百科中对于大数据的定义是:由巨型数据集组成,这些数据集大小常超出人类在可接受时间下的收集、使用、管理和处理能力。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其不仅仅是“海量数据”,还在于其数据类型的复杂性,其具有数据规模大,数据种类多,数据要求处理速度快,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性。
面对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和由此带来的数据量、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式的转变,其必定促使着审计思维模式、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模式的改变。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审计方式、审计证据采集、审计数据分析、审计结果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大数据可以促进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审计成果的综合应用、相关关系证据的应用、高效数据审计的发展和大数据审计的发展。
二、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分析
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是审计活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设定审计项目组织的业务结构、层次结构、职权结构、职能结构,组织成员共同接受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目标价值等要素,能够有效合理地把审计项目组成员组织起来,实现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协作。
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科学性依赖于审计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组织结构体系是审计机关内部治理的重要体现,通过设定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明确规定每一管理层次的职责范围,赋予完成其职责所必需的管理权限,坚持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为审计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框架与合理保证,防范审计中的各类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审计事业的发展取决于项目组织结构的优化或提升。
管理学中将项目组织结构分为三种类型,即职能型、项目型和矩阵型。近年来,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审计项目呈现大型化的趋势,统一组织的大型项目逐渐增多,项目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点和线,而是呈现“板块化”,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采用项目型审计组织方式。
三、大数据环境对于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影响分析
大数据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基本背景,其对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撑作用:
1.大数据拓展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可利用的资源。
从数据来源和规模角度,大数据具多源性,多源性体现在审计项目组织管理中涉及的数据不仅来自于项目本身,还可能来自于政府相关部门、其他组织和网络媒体;审计项目型组织管理中所能利用的数据规模之大超出了传统认知的范畴,使得项目型组织能够在一个更广泛的组织生态中开展审计工作。自项目组织成立开始,就不断地积累着与项目相关的各种信息和数据。从数据结构的角度看,大数据具异构特征,异构性一方面体现在数据的表现形式,数据不仅以电子形式存在,还可能以纸质或音像制品等其他形式存在;另一方面,从使用的角度看,数据不仅包括可以直接使用的结构化数据,还包括海量的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2.大数据提高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科学性。
一方面,大数据能够对审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供有效支撑。我国国家审计项目组织结构是业务型结构,按照业务部门职能和审计范围设定审计分工。但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现行审计项目组织结构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现行审计项目组织通常是以审计业务部门、地域为中心开展业务。随着审计项目的大型化和复杂化,需要进行大量的跨地域、跨部门合作,但这种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将完整的业务流程人为地分割开来,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地域、部门壁垒。
大数据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组织的运行方式,审计组织内部工作的完成情况也能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系统快速、及时、准确地交流和反馈,拓宽了管理幅度,削减了中间层次,缩短了组织的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使原来需要多个层级才能完成的管理任务只需较少的层级就可以完成,从而确保组织信息实时而准确地采集、加工和传递,降低了组织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推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环境下可以使得审计组织结构的更具有弹性化。弹性化的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为了有效地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应对策略,组织机构设置从固化转向动态,人员打破部门禁锢,向以任务为纽带、跨部门和组织的临时团队转变。如矩阵型组织在垂直层次结构上叠加了水平结构,具有随特定的需要而建立,随特定任务的完成而撤销的特点,并产生了横向的交流层,信息能在组织内部广泛传达,改善决策,缩短反应时间,使组织更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3.大数据环境优化了审计工作组织流程。
随着审计机关实施审计监督,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突显,审计工作全覆盖的客观要求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突显。对于审计机关而言,应通过审计组织的网络化管理,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审计监督。随着国家审计机关组织的大型审计项目的增多,各级审计机关内外部之间的合作不再是一项解决资源不足的临时性行为,而应当是出于长期通盘考虑,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战略性合作。更多的审计项目需要由单一审计组织独立完成变为多个审计组织之间的协作实施,在内部组织上打破部门管理界限,优化组合,集中优势力量,统一组织实施,整合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力量。
大数据及相关技术能够支持审计机关在信息资源上的整合,构建多部门数据比对分析中心,并通过“上下联动”和“横向联动”等方式,将资源、知识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等进行有效组合,搭建信息化平台,把各种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杠杆效应,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提高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效率与效果。
4.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支持审计项目组织结构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组织发展的一种战略,它强调跨越组织边界,利资源的不足,使组织获得自己所不具备的更高的能力,从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实体组织。在审计项目中,随着与审计对象和监管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的不断增强,审计组织也由单一的实体审计组,转变为现场实施实体审计组与非现场审计的虚拟审计组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组织形式,从而有助于提高审计组织的审计监督能力,提示审计监督效果和效率,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国家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税收审计和社会保障审计等相关行业审计项目中,利用远程联网审计技术,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实时审计,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总体分析、预警分析、查询分析、线索追踪,分散核实,缩短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延伸审计的精准度。
四、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项目组织有效管理的制度保障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项目相关的数据量、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式的发生变化,要求审计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也应作出相应改变,增强组织管理的柔性、敏捷性和自适应性,并应要有相关配套制度措施作为保障,确保切实能够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实现审计目标。
1.采用项目型审计组织方式,有效发挥协同效应。
随着审计项目的大型化和复杂化,其增加了审计项目组织管理的难度和项目参审组织之间信息资源沟通、共享的压力,需要打破部门界限和原有专业分工,灵活机动地整合审计资源,并有效地减少管理环节,加快决策过程,快速响应战略需求。此外,审计对象也呈现出组织结构复杂,业务量、资金量庞大,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等特点。审计机关目前的组织结构大多数采用职能型,这种结构过度强化了地区、部门利益,导致跨部门、跨地域的协作较为困难。参与审计的各个业务部门注重的往往是所分工的审计领域,忽略其他小组的要求和整个项目的目标;临时抽调的其他部门人员通常认为这一项目不是本部门自身的任务,有的甚至将该项目当成额外的负担,不免存在敷衍的心态。而且,由于各业务管理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审计项目计划大多也是按照各专业审计类别来下达,其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各项任务,无法有效发挥审计项目之间的协同效应。
采用项目型组织方式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处室现值,打破原有的职位导向,实现审计项目化管理,由独立的项目团队完成特定的项目任务。这种方式在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体现出来的优势非常明显,灵活性高,适应性强。项目团队随特定的需要设立,随特定任务的完成撤销,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审计机关开展大型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可根据项目随时调配审计资源,以保证审计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要求。
2.审计项目适宜采用双主审制。
具体而言,就是审计项目管理部门根据年初的审计计划和项目要求,以项目竞聘的形式向有资质和满足条件人员公开竞聘,审计项目实施权由平等竞争获取。审计机关应设定审计组长或负责人的资质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人员才能竞聘。与此同时,审计机关应授权审计组长或负责人选取审计组成员的权利,即竞聘结束后,审计组长或负责人根据项目特点和需要,从审计组织选取业务水平、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符合项目要求的人员。审计组长或负责人需对整个项目负责,主要是审计项目的整体思路和方案的设计,对审计组成员进行任务分工及业务指导,负责审计报告的撰写和审计质量的把关。审计组成员在审计组长的带领下实施审计,是审计方案的具体实施者。在这种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保证最适合的人员用在最适合的岗位上,达到审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审计项目质量;另一方面,审计组成员只接受审计组长的领导,管理层及减少,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
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项目应该增加审计数据分析工作的时间保证,并将数据分析工作前移,在审计项目开始前就集中收集、采集审计项目相关电子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集中分析,使得数据分析的结果支持审计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对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项目,应成立电子数据审计分析组,指定电子数据分析组的主审,对电子数据分析结果负责,因为电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审计现场实施组的工作量,数据分析组认真负责,数据疑点分析精准,将大大减少审计现场实施组疑点数据核实的工作量。此外,也要建立数据分析组与现场实施组信息反馈机制,审计现场实施组应及时反馈核实情况,以便数据分析组确认审计分析思路的正确性,便于日后计算机审计方法思路的总结整理;如果审计思路不正确,反馈信息也将有利于数据分析组及时调整和更改审计思路。
3.组建跨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团队。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监督对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单纯的专业人才已经难以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审计机关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复合型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审计对象业务的复杂化,也需要审计人员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工程造价、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但是,现有的组织结构过度强化了人才部门属性,容易使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在审计中往往只注重揭露和查处本行业领域的问题,而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影响了审计宏观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这就需要审计组织成立跨部门的大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将高、精、专的个人组合成团队,实现专业性个人和复合型团队的有效组合,以达到审计人员专业的优化配置和专业知识的补充配置,进而培养复合型的审计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推进审计职业化,保障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以考核促进新的审计组织方式的推行,考核是指挥棒,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审计组织应赋予考核新的内容,跟进审计项目组织方式,鼓励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鼓励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不但要考核一个项目的现实业绩,而且要考核审计项目相关数据的归集积累、计算机审计模型开发等有助于审计事业长远发展的事项。
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的评价结果应与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质量与其职务晋升、工资待遇挂钩。绩效考核评主要是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察,其目标在于充分证明审计人员的表现,并作为审计人员工资待遇和职务晋升的依据,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审计人员为工作多付出,激发其不断提升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秦荣生.云计算对会计、审计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3,(1):76-79.
[2]吕劲松,王忠.2014.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J].审计研究,(6):23-28.
[3]王智玉.审计信息化与审计组织方式[J].审计研究,2011,(4):30-32.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