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2017-12-23赵绘存

天津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京津冀天津协同

◎文/赵绘存

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文/赵绘存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天津经济增长的新红利。本文提出天津要紧紧抓住历史性窗口期,以夯实、优化、提升天津存量经济为先导,主动与选择并举,承接京冀资源,支撑、服务京津冀发展大局。并凝练出四条对策建议:一是产业是根基,推动产业优质化;二是协同是抓手,践行一盘棋发展;三是特色是品牌,培育区域微中心;四是人才是核心,增加人才储备量。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序幕正式拉开。三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在功能定位、产业转移对接、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均取得许多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红利,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背景下,天津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天津正面临着集聚

北京资源与辐射河北省产业的双重任务

从京津冀城市综合发展实力看,与北京相比,天津的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科技条件的差异直接导致天津在很多方面充当着北京资源供应者的角色,是北京发挥资源集聚作用的主要目的地;而与河北省相比,天津相对发达,对河北省的城市资源又形成很大的虹吸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京津冀城市群,要求天津既能够很好的承担北京的高端产业产业化功能,又能够对于河北省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辐射带动提升的作用,从资源流动的角度而言,短时期内,天津需要从北京集聚资源以优化提高自身,同时向河北省输出资源 (重点是雄安新区),以实现产业辐射带动和产业链条延展,这对于天津当前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天津经济结构调整正缓慢走出拐点期

2016年,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为 5.2∶37.3∶57.5,其中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突破80%。京津冀要打造世界级的城市群,作为规划纲要中的“双城”,天津的第三产业力争在80%以上 (参照世界级中心城市经验)。现实上看,从2015年开始,天津市第三产业突破50%,二三产业比值 46.7∶52.0, 相比于2014年及以前的二三产业比值徘徊不前,天津经济结构的拐点刚刚出现,2016年,二三产业比值44.8∶54.0,2017年第一季度 44.8∶54.7。从比值发展趋势上看,天津产业结构正缓慢朝着“三二一”的健康产业结构发展,间接反映出当前天津的制造业产业链尚未得到有效的延展,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制约整体服务业很难快速向上攀升,服务业升级的集聚空间和潜力很大。

(三)天津先进制造业研发能级跃迁正在进行时

立足天津现实的先进制造业基础来看,天津制造业基本覆盖了全部制造业的31个大类,先进制造业比重达到56.6%,从公共研发平台讲,在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76家,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津工业系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200家,科技型企业已有9万多家,科技小企业发展到3900家。

(四)“疏而不解”正成为天津产业内生发展最易忽略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引进了大批京冀企业。但由于引资过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布局,过于注重“量”和忽略“质”,往往造成北京资源的一时疏解但却没有解决天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第一个维度,大项目投资拉动式引进,短时间内使天津在经济总量方面腾飞,但是主要依靠大项目,依靠国企的模式,并没有带来民富,也没有带来相关产业的自主化发展,反而削弱了天津未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力量。第二个维度,来者不拒的引进,忽略天津产业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引进项目在津缺乏相应的产业配套和发展环境,企业后续发展乏力。第三个维度,单纯生产性基地的引进,对于天津先进制造研发的提升无益,反而对土地和人力资源提出了更多的资源需求,加速本土资源紧张趋势。

(五)科技人才正成为影响天津产业发展的瓶颈

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高等院校、2/3以上的两院院士、1/4的留学人员。但立足于天津本身,2010年到2015年天津万人专业技术人才数并没有呈现上升趋势,反而由322人下降到了274人,并且这期间天津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一直徘徊在42万人左右。同时,代表国家顶尖人才的院士,天津名额也没有明显的增幅。近期对天津市科技企业家走访调研中发现,100%的受调研企业家认为专业型技术人才奇缺已经制约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天津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要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关键还是要以 “打铁仍需自身硬”为根本原则,要在优化、提升存量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大局思想、一盘棋思想,借重京津冀资源,实现更大的共赢发展与突破。

(一)强化对京冀资源的承接能力

坚持发挥天津区域优势,重点突出天津在港口、产业、区位、空间、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提出立足优势、做强优势、做大优势,加快自身发展。同时提升天津整体的经济、产业能级,不仅要在企业、平台、科研机构等硬环境设施上有所突破,还要在政府服务、科技政策等软环境方面实现突破,这是主动承接、参与、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资源“接得住”。

(二)在大局意识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大战略,必须树立大局观。天津市一定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胸怀,从大局出发认识和研究问题,要有主动性、选择性的承接,要结合天津产业发展的实际和资源现状,要在梳理产业资源环境上下功夫,做功课,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引进来的资源才能“留得下”。

(三)坚持区域联动发展

立足区域内产业链条的重构与发展,实现三地产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争取先进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天津进行熟化与产业化,产业化的成果优先辐射河北省,推动河北省产业的升级。这样资源才能高效利用,才能“发展好”,才能在支持服务京津冀大局的情况下,确确实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创新发展的对策

(一)产业是根基,推动产业优质化

1.整合研发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以京津冀协同为契机,推动建立跨区域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联合攻关机制,提升天津科研机构承载国家、市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级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提前布局。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

2.加快培育科技型小企业,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以科技型小企业为抓手,提升天津产业竞争力,打造区域产业新名片。重点培育与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加速发展,支持科技型小企业引进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技成果,院地合作项目优先在科技型小企业落地转化。推动科技型小企业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以天津为中心,京津冀区域性联动发展。

3.加快培养产业新动能,抢占产业未来点

新产业、新业态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业态多元化、产业融合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要素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正在形成。进一步推动招商引智模式前移,加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引进、培养力度,发展本土的“科技先锋”或“独角兽”企业。

(二)协同是抓手,践行一盘棋发展

1.抓产业协同

综合三地比较优势,明确天津产业和发展定位,突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强三地联动,以点带面,辐射化、示范化发展,如园区建设可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标杆,加快建设一批以市场为主导的承接载体,选择性承接总部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高端项目。

2.抓创新协同

一方面以科研机构联盟、产业联盟为基础,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如可利用京津冀三地在工业焊接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产业优势,做优做强“京津冀焊接机器人”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推动工程中心联盟建设。充分发挥工程中心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进行基础性强、关联性强、外部性强的产业共性技术开发。鼓励科技型小企业为龙头、多方参与组建产业联盟,对联盟组织开展的联合攻关给予重点支持。

3.抓政策协同

推动区域政策集成。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结合发展特点和产业特色,以北京科技创新政策为导向,加快研究制定跨区域、跨机构的协同创新政策,推动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然后逐步推广,形成有利于区域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

(三)特色是品牌,培育区域微中心

1.培育区域创新品牌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夯实天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发展,争取在产业细分领域形成天津独有的特色,培育天津自主品牌。

2.实现特色化发展

以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十一园建设为抓手,以园区现有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为着力点和发力点,在更广泛的层次上建立重大项目的协调、联动落户机制,开通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性强、环保达标的重大项目落地绿色通道,实现二十一园错位发展,特色化发展。

3.做好“微中心”建设

抓好以县域经济为主题的微中心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进行统筹规划与推进建设,全面增强 “微中心”对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引入和尝试PPP模式,发挥国内知名特色产业投资运营商、综合服务运营商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私营企业等与政府部门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微中心”开发建设并鼓励人才、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先试先行政策优先在“微中心”进行试点推广,总结经验。

(四)人才是核心,增加人才储备量

1.加大引才力度

要加大全球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标深圳、苏州,特别是工作经费和团队项目经费,至少不能低于上述城市的现行标准。同时要加大对本、硕、博的引进力度,对于来津或留津工作的本、硕、博毕业生,参考滨海新区引才标准,大学本科生每人每年1.2万元,硕士研究生每人每年2.4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每年3.6万元,给予三年安家补贴。要加大一线技术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绿卡制度,放宽年龄限制的要求,鼓励专业技术一线人员入津。

2.拓宽引才渠道

拓宽渠道,突破企业人才引进“两头难”。加强与猎头公司的合作,统一组织赴海内外科技型企业和智力资源集中的地区进行集中招聘。针对高级研发、管理和信息化技术人员,开展针对性招聘,及时补充企业急需人才。借鉴聚美优品等新兴企业的成功经验,推荐科技小企业上 “非你莫属”等栏目招聘各类人才,同时提升企业品牌。探索按照弗劳恩霍夫的人才运行模式,促进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人员的双向流动、双向兼职。组织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大赛,激励技能型人才提升业务素质。

F061

A

1006-1255-(2017)10-0003-04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16ZLZDZF00230)加快华北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提升我市技术转移体系效能的研究。

赵绘存(1984—),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邮编:300111

责任编辑:虞冬青

猜你喜欢

京津冀天津协同
如果天津有“画”说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天津卷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天津之眼》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天津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