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精特新”企业再创新再发展的对策
——基于天津问卷

2017-12-23李晓锋

天津经济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精人才

◎文/李晓锋

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再创新再发展的对策
——基于天津问卷

◎文/李晓锋

“专精特新”是天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企业发展专业化、管理精细化、技术特色化、创新持久化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问卷调研,在分析目前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找出关键问题和需求,并从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系统帮扶、信息建设七个方面提出战略措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问卷调研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传统行业转型、新兴产业培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仍显乏力、措施仍显不足,为摸清企业现状,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需求,靶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17年4月,相关课题组对天津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94份,以此为样本进行分析,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

一、发展现状

(一)区域分布“内疏外密”,行业分布“一家独大”

从区域分布看,静海区“专精特新”企业最多,有47家,占总数的24.2%,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北辰区29家和西青区25家,分别占总数的14.9%、12.9%。而市内六区企业合计仅占总量的7%,整体来看,天津“专精特新”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远郊区县,这与天津工业布局特点基本一致。从企业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来看,主要分布在11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企业154家,占总数的79.3%,属于绝对优势领域,其次,主要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等行业。

(二)信息业从业人员多,建筑业技术人员多

调查企业的平均企业人员总数216人,平均管理人员数31人,平均技术人员数46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人员最多,达到290人,其次为建筑业和制造业,平均人员分别为247人和224人,最少为房地产业,仅为21人。企业平均技术人员数量最多的为建筑业,有 168人,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业,分别为109人和51人,最少仍为房地产业,仅为5人。企业平均管理人员数量最多的为建筑业,有54人,其次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和制造业,分别为41人和33人,最少为房地产业,仅为4人。

(三)企业产品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企业产品特色突出,78.35%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专精特新”产品特色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方面,2.06%的企业认为特色主要体现在特别的地域文化元素方面,11.34%的企业认为特色主要体现在特殊的消费群体方面,19.59%的企业认为特色主要体现在品牌优势方面,9.28%的企业认为特色主要体现在特殊的原材料方面,7.22%的企业认为特色主要体现在特殊服务方面。企业产品创新水平普遍较高,194家企业平均“专精特新”产品数量为1.47件。13.91%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专精特新”产品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74.74%的企业认为处于国内先进地位;3.09%的企业认为处于国内一般水平。

(四)注重与大企业合作,有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与大企业合作方面,109家企业接受过大企业的技术指导,占企业总数的56.18%;117家企业和大企业进行过技术合作,占企业总数的60.31%。61.34%的企业与大企业的信息交流集中在产品改进,22.16%的企业与大企业的信息交流集中在成本控制,25.26%的企业与大企业的信息交流集中在人才培训,整体看,“专精特新”企业普遍与大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与大企业合作时间方面,合作5年以上的企业占61.86%,合作时间在4~5年的企业占9.79%,合作时间在3~4年的企业占8.76%,合作时间在2~3年的企业占9.79%,合作时间在 1~2年的企业占3.09%,合作时间在1年以内的企业仅占1.55%,可见“专精特新”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较为稳定。

(五)企业研发投入较高,偏爱独立研发方式

企业R&D投入方面,2016年R&D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为10%,其中,研发投入比在3%~4%的企业占比最多,达到20.61%。2014-2016年平均每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7项,工艺创新6项,产品创新8项,服务创新2项,生产管理创新5项,营销创新2项,发明专利数量4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用于改进生产工艺数量6项,创新成果较为突出。企业研发模式方面,78.87%的企业通过独立研发完成,占比最高;其次,是与高等院校合作研发,占比25.77%;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占比13.92%;企业和大企业合作研发,占比10.82%;企业和其他中小企业合作研发,占比6.19%;购买其他企业技术方式,占比5.15%。

二、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天津“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企业活力进一步迸发,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存在运营成本高、企业融资难、人才引进难、信息化建设不足等突出问题。

(一)成本投入过大,经营风险加剧

近年来,随着天津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大,各种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显著加大,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多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企业经营愈加困难,不得不进一步增加成本投入,在194家企业调研过程中,一半以上的企业认为资金投入过大是企业当前面临首要困难,“专精特新”企业经营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

(二)企业融资困难,融资形式单一

目前,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融资支持政策,帮助了一部分中小企业暂时解决了资金难题,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求,企业仍面临融资渠道少、融资成本高等难题。据调查,在企业融资形式方面,65.98%的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完成,是大多数企业的唯一融资途径;41.24%的企业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高,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三)高端人才引进难,人才培养留用难

人才培养难和引进难最困扰企业,“缺乏人才,招不来人才,招来了又留不住”,这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深入研究发现企业表面缺的是人才,实际缺的是一套引进和留用人才的机制,由于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就是家族企业,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在人才引进方面主要靠老板人格魅力和口头承诺,进入工作后双方都认为没有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往往导致人才反目而去。

(四)信息化程度低,新市场开拓难

调查中,仅有24.23%的企业具备电子商务营销能力,17.5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安全措施,还有8.8%的企业没有任何信息化相关活动,这与当前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主流趋势相比,仍旧存在很大差距。在面对新市场的开拓方面,“专精特新”企业由于手段不足、途径较少,很难打破现有市场利益格局,很难融入新的销售体系或大企业配套体系,往往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维持现有销售渠道上。

三、企业主要发展需求

(一)开发独特技术,形成独特产品

市场状况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产品创新又是企业占领市场的根本,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68.04%的企业认为产品性能是企业确保市场占有率最有效的战略,87%的企业最希望更多更好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和产品,这也是企业认为当前转型升级最为重要的因素。其他方面需求主要为培养企业家战略眼光、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希望形成稳定的客户渠道等。

(二)获得政府支持,获得财政资助

政策支持仍旧是 “专精特新”企业关注的核心,在对当前企业在“专精特新”发展方面需要的政策支持调研中,直接获得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居于首位,是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政策支持方式,其他四项依次为税收减免、人才聚集、平台建设、风险补偿政策支持。

四、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再创新再发展的对策

围绕以上对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的分析,结合当前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实际,站在实践视角,本着可行、实用、有效的原则,确定从政策支持、公共服务、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系统帮扶、信息建设七个方面提出具体战略措施:

(一)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根据天津的实际情况,制定支持政策和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并用好扶持“专精特新”企业转型发展的专项基金,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差别化发展,举办“隐形冠军”企业评比赛,每年筛选出一批细分领域 “隐形冠军”企业,并给予授牌、重点宣传和报道,扩大企业知名度。

(二)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助推小微企业走 “专精特新”之路的扶持手段,因此,政府应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源和各种技术服务项目搭建系统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公益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平台,加快高端服务资源集聚,促进资源共享,在支持方式上,逐渐由目前项目资金支持模式向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型,有效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支持大学、科研院所开放研发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支持和服务,有效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增强特色产品开发能力。

(三)创新“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模式

一是,注重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直接融资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推动银企对接,充分发挥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和股权交易中心在津优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满足企业的创新资金需求,不断创新企业融资产品。

二是,探索建立“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发展各类以服务“专精特新”企业为主的区域性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从事“专精特新”企业的支行和事业部,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探索开发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适合创新型 “专精特新”企业的信贷产品。

三是,设计合理的多方协作和风险分担机制,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小企业软信息进行定价和发放贷款的能力,克服金融机构过度依赖财务信息、实物抵押物的信贷评估和审批机制,破解成长期高科技轻资产型“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难题。

(四)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助推企业解决科研创新难题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帮扶“专精特新”企业解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难题。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加入产业创新联盟,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为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的水平和能力。

(五)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和制度环境建设

一是,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专精特新”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与天津市人力社保局、知名猎头公司、人力资源中介等机构合作,设计、细化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引进企业急需人才和特殊人才,缓解企业人才招聘难的问题。

二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急需人才培养力度。遵循以企业为主、社会为辅、政府指导的原则,加强与天津各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制定研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高级技工的人才培养计划,从长远角度解决企业人才不足问题。

三是,制定“专精特新”企业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各专业人才的工作激情。在产权保护方面,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严格执行,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提高创新积极性。

(六)开展企业系统帮扶,提升企业营运能力

一是,结合天津各区县产业发展方向,有效推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动态调整和筛选机制建设,选择重点企业进行帮扶。

二是,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家激发式培训。根据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求,聘请相关专家及优秀的 “专精特新”企业家,开展企业家培训计划,强化企业战略管理意识、诚信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品牌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实施“一企一策”服务战略。重点帮扶“专精特新”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创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开展质量承诺和诚信体系建设,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自律水平;引导企业承担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项目;引导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集约化、自动化战略,为企业赢得发展先机。

(七)打造电子商务信息平台,提升企业产品营销力

产品盈利是任何企业不断推进创新、加大创新投入的根本动力,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平台,从最初的信息综合平台,到行业平台,再到现在的行业垂直平台 (以O2O模式为主),与实体企业之间的融合已越来越深入,对企业产品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因此,要结合实际,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优势,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成果与电子商务的有效结合,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单品交易平台,实现创新产品的“线上营销”与“线下交易”,更好地实现企业创新成果的商业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同时,开展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的电子商务培训,更好地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全面提升企业产品营销能力。

[1]张兵,梅强,李文元.江苏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1):80-83.

[2]佟岩,贾成龙.沈阳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J].沈阳大学学报,2015(3):285-288.

[3]杨德伟,汤湘希.政府研发资助强度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实证[J].当代财经,2011(12):64-73.

F121

A

1006-1255-(2017)10-0026-05

李晓锋(1980—),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邮编:300011

责任编辑:虞冬青

猜你喜欢

专精特新专精人才
聚焦硬科技领域 765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已上市
山西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744户
人才云
No.11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
一图读懂“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实践及建议
新常态下鲤城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突围发展探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