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互联网”新模式的理论研究
2017-12-22徐瑞雪宋菲谢琦
徐瑞雪++宋菲++谢琦
摘要: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也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正在不断研究和探索如何构建“学生工作+互联网”的新模式。
关键词:学生工作;互联网;构建路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在我国,2003年以前,学生工作从理念上经历了以政治教育为主导、教育与管理并重、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三个阶段。2003至今,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步入了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不分家的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宽泛和多样,它涉及到学生在校期间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所有生活领域,工作内容不是仅单纯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狭窄领域,而是包含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涵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就业和生涯规划、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经济资助、班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学生工作体系。
将“学生工作”与“互联网”融合,构建可行的“模式”,就要选好融合的切入点。在国内的研究中,有从“学生工作的互联网思维”角度研究的,如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洁松研究的《“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转变》,提出工作模式要从定性化经验积累向定量化分析研究转变、从无差别单向灌输向个性化定制教育转变、从后置性應急处置向前置性预警研判转变;有从“融入性”角度研究“学生工作+互联网”模式研究的,如电子科技大学白洁的《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提出树立“多主体-去中心化”的育人理念、形成“强交互-微创新”信息采集采纳机制、打造“无边界-有共识”的绿色育人生态平台、建立“小个人–大数据”的学生全方位立体发展档案。还有一些研究从学生工作互联网平台、软件载体、实施办法等角度研究“学生工作+互联网”新模式的构建。
互联网应用于学生工作中,从载体上看,大到一所高校,小到一个班级,有的甚至一个宿舍,都会创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全媒体发布更不在话下,一条信息,要通过微信、微博、QQ、门户主页等等平台同时发布。但过于关注工具本身,便忽视了工具的使命;过于关注形式,便忽视了根本的目标。为了创新而创新,便忽视了创新本来的目的。
在国外,将“学生工作+互联网”就是将“网络工具”融人到学生服务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与我国学生工作相比,他们更加注重学生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并没有开发什么独特的网站或手机APP给学生使用,而是有专门一个团队,组织、策划如何利用网络做好学生工作,深人研究教师和学生用户的需求,想方设法了解用户的体验,将网络工具,融入到学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二、“学生工作+互联网”新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学生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如何利用互联网做好学生工作尤为重要。
“学生工作+互联网”新模式包括科学、系统地梳理出已有的“学生工作+互联网”工作模式,对互联网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根据学生工作通过网络开展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学生工作+互联网”的新模式。同时,在国际视野下了解国外“学生工作+互联网”模式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对比现阶段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深刻研读本课题研究成果,根据实际加以借鉴和引用,势必对学生工作科学发展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三、我国高校互联网应用于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从分散到整合
知识资源整合,将各高校师资资源及各类学术性数据库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平台;流程整合,包括教务流程、管理流程、服务流程、运营流程,例如各种报批,申报(博导申报,博士生答辩申请,本科生双学位申请,出国申请);路径整合,包括各类试卷整合,各类填报系统整合,选课与排课的整合。
(二)构建全在线模式
利用互联网平台使数据生成自动化,数据标准一致化,数据路径单一化。实现全流程在线,例如岗位设岗,申请与招聘,复核,上岗管理以及考核管理,诸如勤工俭学岗位,志愿者,工程技术及教授岗位;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师生,设备资源,科研项目等生命周期,如科研项目立项,合同与项目经费到款,划拨,支出的对接,项目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及评价等。
(三)利用大数据实现智能决策,智能服务
大数据分析为高校智能服务提供了技术基础。 智能服务中的主动服务、预测式服务等都需要历史 数据或者综合全数据分析,尤其是决策支持。大部分高校目前正处在数据累计阶段 ,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所需的动态多维数据、信息和背景资料;为高校决策者提供有关教育形势的瞬时变化、发展趋势,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先未知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有价值的信息。例如科研成果及论文统计分 析、招生情况综合分析比较、教学科研专项经费计划及完成情况、教师构成及年度分析比较等。
(四)注重个体需求
细节设置更加丰富,尤其注重“少数”学生利益,更多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需求。针对各类少数学生群体,如老弱病残孕学生、特殊障碍学生(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际交流障碍)、其他种族文化学生等,均有信息化服务模块,为学生提供生活帮扶、学业支持、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解继丽.“互联网 + ”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张岩.“互联网 + 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 02).
[3]王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 33) .
[4]宋来新.一二课堂协同育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R].2016.
[5]叶定剑,张逸阳.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设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13-116.
[6]邸燕茹,冯博.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16(4):14-15.
作者简介:
徐瑞雪(1986-),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族:汉 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宋菲(1996-),女,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族:汉,学历: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网络工程。
谢琦(1996-),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民族:汉,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