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2017-12-22吴祥为汤婕张晓伟郜红建花日茂
吴祥为,汤婕,张晓伟,郜红建,花日茂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吴祥为,汤婕,张晓伟,郜红建,花日茂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分析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向、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创业实习实训教育平台的搭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计划实施、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全面地探索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环境专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中离不开创新”等内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①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2期,第20-28页。。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是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需要。
一、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众多,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频发,农村生活垃圾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等,这些问题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②③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如何合理地使用和调配农业资源,控制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环境协调发展,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工作者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应承担的重任。这迫使我们高校办学必须以资源环境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地为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新机制,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断优化,给予更宽松的环境,在人、财、物等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划拨专门资金支持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为创业项目学生进入创客空间提供便利、为创业学生配备创业指导教师等。资源与环境学院的教学实验中心、农业部贮藏与风险评估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农田保育与污染防控等学科科研平台,在满足正常科研、教学的基础上,尽量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试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同时学院也积极运作,为创新创业项目牵线搭桥,联合化肥生产加工企业、农药生产企业、环境评价与规划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搭建一个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这些措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处于探索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1)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思想尚未形成,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学生喜欢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以“考试通过”和“获得学位”为主要目的,毕业倾向于找一份稳定工作,而非去创业①姜玉美,郑雯,初振东:《农学类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中国西部科技》2015年第4期,第107-109页。。(2)与理论教学相比,创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资源十分紧张,创业实践基地规模和条件急需改善和扩大;(3)创业基地建设水平落后于现代化农业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水平,校内、校外基地的设施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学、研”三结合体制难以有效运行;(4)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数量相对不足,并且其中部分校外基地稳定性不高,依靠教师的个人关系维护,难以使实践基地发挥最大的作用。(5)在创业师资队伍方面,具有操作过硬、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教师数量缺乏。
二、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方向
2014年安徽农业大学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充分体现学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要求学院办学必须以资源环境及其相关领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地为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学校“双创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背景下,资源与环境学院对环境类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共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2+2”等6个本科专业,既有优势的传统专业如农业资源与环境,也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院的师资队伍水平高,研究条件好,科研经费多,综合实力强,优势十分明显。本科生培养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和综合实力,围绕“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向,改变了过去培养方案统一、呆板,学生的创造性受抑制、个性得不到发展,人才同出“一个模式”、优秀学生难以脱颖而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
(二)创新创业理念培养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理念培养至关重要,目前高校绝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思想,更多愿意接受灌输式和填鸭式的知识,以“考试通过”和“顺利毕业”为主要目标,学生和家长比较倾向于毕业时找一份稳定工作,而非创业。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理念。学院教学管理上和学生教育管理上应大力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培养。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挖掘学生身边有关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生态领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对典型事例通过学校、学院网站,新媒体等手段进行大力宣传,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同时,组织和宣传创新创业能力大赛,如全国大学生环保节能设计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爱农杯”、“新农杯”创意风采大赛,“互联网+”等专业技能竞赛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类比赛和活动,增进学生对创业的了解和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撰写专利,也在学生中形成了崇尚学术、立志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先决条件。要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学院构建并完善了通识课程群、基础类课程群、专业课程群、个性化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群“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有机结合,挖掘专业中创新性、创造性内容,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并丰富其创业知识。本科教学计划中也增设相应的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是形式多样,采用互动式教学、情景式仿真、模拟训练等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引导、知识传授与技能提高有效结合。
在2012年版的环境类人才培养新方案中,充分体现了安徽农业大学在环境类专业中的优势,抓住农业院校服务对象的特点,拓宽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跨学科知识背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解决了实践教学缺位的问题。从培养方案的最低修读学分来看,2012版与2007版的人才培养方案相比,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增加了约1.8-8.9%,表明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了理论知识向实际与实践的转换,也说明在实践教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表1 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类专业2007级与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四)搭建学生实习、实训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教育平台是搞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保障①陈勇:《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42-45页。。为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更好效果,学院与学校农业园管理中心积极推进“资环学院农业园创新创业综合实训基地”进驻农业园实训楼,建立“新型功能性肥料加工生产、包装一体化实训实验室”、“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实训实验室”、“农药制剂加工生产、包装一体化实训实验室”、“工程化生活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实训实验室”、“资源环境信息野外调绘实验室”、“气象野外观测场”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同时在国家郭河农业示范园建立“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站”、“化肥减量化与替代技术长期定位试验基地”、“人工湿地与稳定塘净化系统”、“环境水质自动监测站”4个生产实习基地;为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生产实习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利用学院的在校外联合建立的生产实习基地,做到利用校内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让学生实习真正与企业生产相融合,丰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五)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计划
学院邀请成功校友企业家走进校园,走上讲台,向学生介绍其创业历程、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与学生面对面真诚交流,通过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通过企业家现身说法,打破学生思想上对创业的神秘感,消除心理上对创业的畏惧感;让其感受到社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现代企业用人观;体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
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双导师制”,学院与合作企业为创业学生各配备一名导师,一位是从事教学的教师,另一位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或者创业成功人士②刘浩:《“双导师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实习模式》,《中国高校科技》2015年第11期,第81-83页。。学生跟随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投身企业生产与创业等方式开展活动。学院和企业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学院、企业合作的生产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将创新活动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打造“导师+项目+团队”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是由学院的在校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项目的申报,让学生自主策划、自主设计、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加国家、省级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大讲坛等,在实践中注重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指导性作用,在项目的支持下和专业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和学生个人自身能力特点,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规划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增强创业的成功率。
(六)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在国际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3种模式。嫁接型模式主要是充分保留双方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双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互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获得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目前国内进行的嫁接型模式主要有“2+2”模式、“1+2+1”模式和“3+2”模式③居毅,程刚:《国际合作办学的模式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第24-26页。。
随着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国际化合作办学不断地深入,2014年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在原有的分散性环境类专业学生进入科罗纳多州立大学学习的基础上,启动环境科学专业“2+2”整班招生。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标准学制4年,其中前二年,学生在安徽农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合作项目教育教学计划中学习双方共同认定的第一阶段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且英语水平符合条件的学生,于第三年进入科罗拉多州立生态科学与生态可持续性专业学习第二阶段课程。最低修读162学分,其中国内课程教学环节至少修满102学分,总共设35门课,其中21门为对接或引进课程,共66.5学分;国外课程教学环节至少修满60学分。安徽农业大学采用的嫁接型的“2+2”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二年,然后在国外再学习二年,修满双方要求的学分者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有关证书。安徽农业大学已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Coronado State University)签订了环境科学“2+2”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协议,共同探索“2+2”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双方已在课程开发、课程评估、学分互认、教学计划衔接等领域进行了探讨和认证;并达成了双方互认学分的共识,第一届“环境科学2+2”整班招生的学生已赴美学习。
三、环境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成效
(一)构建了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形成了课程+平台+项目+团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中包括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以及学院的“绿洲讲坛”,“绿洲讲坛”邀请知名创新创业校友回母校作报告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新常态。学院本科实验实践中心、农业园实习实践基地、郭河实训基地和企业的实习基地为学院为学生搭建了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平台。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大创和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创新实验实践方法和培养模式,而且,学院成立了创新创业部,打造了十支创业团队、七支创新团队,模拟创新创业,增强创业成功率。目前,通过课程+平台+项目+团队“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我院环境类专业不仅直接向社会输送大量的专业技术型和创业型人才,而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活跃的思维,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学习,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驱动下,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战略,与美国科罗纳多州立大学开展“环境科学2+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整班和分散式的学生已进入美国科罗纳多州立大学学习,毕业后获得双方学位证书。由于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得到美方的肯定,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为我院本科生设立“2+2”联合培养水资源全额奖学金项目。
(二)体制与机制助推学生创新创业梦想
为激发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和模式,学院根据专业现状和社会需求,在学科优势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和科研基础较强的学科点(团队)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班为虚拟班,主要从大学二年级暑假期间开始遴选,三年级正式进入创新班。每个创新班吸纳4-6名本科生,主要围绕特定科研课题,制定研发计划,加以逐步实施。创新班学生拟录取为本校研究生可在大学四年级选修部分研究生课程并计入课程学分,以奖代补的形式减免研究生期间学费。每年有6-8个团队入选“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
学院统筹,依托学生会专业成立创客组织和创客空间,汇聚全院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营照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依托教师科研项目、成立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积极参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兴农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业能力。一批学术的创业公司相继成立,如:“溯源尚游”APP、、安徽安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叶新生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优先DIY厨房有限公司、远卓天成高校周边信息化服务有限公司、藻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中一些公司运营不错,还吸纳一些本科生就业。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为引导,以挑战杯和爱农杯竞赛为载体,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和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3年第四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优秀科普作品中,刘小红、郭振宇老师指导的《笑对雾霾》和郭振宇老师指导的《水煮西游之安徽寻茶记》获得大赛优秀奖;在2014年第五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优秀科普作品中有郑青老师指导的《环保科普策划》,高永生老师指导的《穿越寻东坡:千年前的科普旅行》获三等奖,吕培老师指导的《乳酸手性分子教具》获优秀奖。在2014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中,汤婕、陈海燕老师指导的《青山生态修复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获安徽省金奖、全国赛铜奖。
(三)强化资源整合,产学研用合作共赢
近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学院围绕学校办学特色,本着互惠共赢、双方自愿的原则,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研究院所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和企业产业实践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探索新型创新创业“校企(地)”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地)”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拉近了社会、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以更快、更直接地接触和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为今后的创业就业奠定了基础①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12期,第64-68页。。目前,学院已建立产学研合作单位21个,教学实践基地近60多个,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实践教育网络。如安徽徽商农家福有限公司、中化化肥安徽分公司、安徽文胜肥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和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宣城市环境监测站、肥西环境监测站、朱砖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单位和基地承担了学院5个专业的大部分教学生产实践任务,每年接纳学院300多师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为企业挑选人才和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实践、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用人单位会挽留这些优秀学生毕业后在企业发展,这样实习基地就变成了就业基地,从而扩大了学生就业。生产企业通过接收学生实习,可以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也为挑选高素质的员工提供了便利。通过企业与高校的横向合作,依托高校的师资,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使得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在创业成功之后更好地回报社会,反哺母校,安徽省文胜肥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文胜是安徽农业大学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的毕业生,在创业成功后,为母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立了一条肥料生产加工生产线,供学生实习实践用。同时,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多方合作共赢①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12期,第64-68页。。
(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质量显著提高
安徽农业大学通过在合作办学项目“环境科学2+2”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英语和专业英语强化课,采取聘请外籍教师、选派本校高水平英语教师等措施,保证教学语言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适应,以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后两年学习②王乐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很多出国同学在出国之前都获得TOEFL和IELTS高分。同时学院经常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农学院Michael L Thompson教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李辉教授、美国夏威夷大学李庆孝教授、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Jay Gan教授等,锻炼学生外语能力和扩大学生国际视野。
目前,环境科学2+2专业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进展顺利,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展开了全面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共有40多名学生毕业,一部分同学回国进行工作,另一部分同学选择进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等世界名校继续深造。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回国就业,其外语水平、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都得到了提升,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该项目的毕业生综合素质、工作态度和能力均给予了肯定,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②③詹向红,张发清:《对外汉语专业(2+2)跨文化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02-106页。。此外,借助中美合作办学的国际平台,安徽农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理念和思路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和拓宽,总体师资队伍的国际视野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改善,为今后打造了一支具有多元特色的、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力的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提供了支撑。
综上所述,高等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人才模式改革应不断创新教育思想,优化教育资源,强化校企(地)合作,推进国际化办学,建立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支撑④肖贵平,郑宝东,庞杰:《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高等农业教育》2014年第12期,第64-68页。。
Reforming practice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environmental specialty
WU Xiangwei,TANG Jie,ZHANG Xiaowei,GAO Hongjian,HUA Rimao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 need of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 were reviewed in environment specialty of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The objective and direction,educational idea,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 of practice,training base,incubation program in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incubation of intern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were reformed and practic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result showed good effect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re achieved in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omo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orporation of production-education-research,and promo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ersonnel training mode;reforming practice;environmental specialty
G642.0
A
1009-9530(2017)05-0104-05
2017-07-3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15zdjy045)
吴祥为(1978-),男,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汪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