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2017-12-22蒋进广
王 猛,蒋进广,管 靖,罗 倩
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王 猛,蒋进广,管 靖,罗 倩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同时予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2周后判断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表现、结肠组织病理及临床疗效,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等。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积分、Baron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有效率95.6%,对照组84.4%(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结论:白头翁汤灌肠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镜表现及病理组织学情况,且无明显副作用。
白头翁汤;保留灌肠;针刺;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多发于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西方国家人口发病率较亚洲人高[1]。但近年来由于我国环境、饮食结构等方面的改变,且随着诊疗技术不断提高,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日益增高[2]。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治疗缺乏有效方法[3]。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采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45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与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疾病严重度与活动度评估参照Mayo活动指数[4]。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Mayo评分的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Mayo评分的比较(n,)
性别n 年龄(岁) 病程(年) Mayo评分男 女对照组 45 23 22 33.67±8.011 3.02±1.196 6.71±2.409观察组 45 20 25 31.89±8.200 2.71±1.216 6.98±2.340
1.2 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中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3],且Mayo疾病活动指数提示处于轻、中度活动期患者。中医诊断及症候分类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5]中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1)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2)舌质红,苔黄腻。次症:(1)肛门灼热;(2)里急后重;(3)身热,小便短赤;(4)口干口苦,口臭;(5)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1)年龄18~75岁之间;(2)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轻、中度活动期,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标准,且证属大肠湿热型;(3)签订知情同意书,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相关性检查。
1.4 排除标准 (1)年龄18岁以下、75岁以上者;(2)病情较重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3)合并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如心、肝、肾等功能不全及胃肠道功能较差影响药物吸收者;(4)医从性较差,不能按时服药及复查者。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休克等,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2)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无法完成疗程者。
1.6 方法
1.6.1 基础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情绪平稳,避免紧张,流质饮食,忌食肥甘厚味、 辛辣刺激、 生冷酒酪等之物,合理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
1.6.2 对照组 美沙拉嗪(黑龙江天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59)1.0 g,口服,每日4次。
1.6.3 观察组 口服美沙拉嗪,辅以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白头翁汤全方:白头翁15 g,黄柏6 g,黄连12 g,秦皮12 g。由中药房统一煎煮,分装成袋,每袋100 mL。每晚1次保留灌肠。操作方法:患者左侧卧位,屈膝,臀部垫高,常规灌肠。以患者感觉下腹温暖、便意为宜。每10 min变换一次体位,使药液尽量与肠壁接触,并尽量保留60 min以上,6~8h效果最佳。针灸取穴:
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大肠腧、脾腧、胃腧,常规消毒,用0.3 mm×40 mm无菌针快速刺入,平补平泻法。得气后将针停留在露出皮肤3 cm左右,15 min后取针。以上疗法每天1次,14天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1.7.1 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主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6]中溃疡性结肠炎症状分级量化标准对腹痛、腹泻、腹胀、里急后重、脓血便、肛门灼热等症状进行评分。
1.7.2 结肠镜评分标准 采用Baron内镜评分[7]。正常:正常黏膜图像记0分;轻度病变(血管纹理模糊,黏膜充血但无出血) 记1分;中度病变(黏膜呈颗粒样变化,中度接触性出血)记2分;重度病变(黏膜溃疡并自发性出血)3分。
1.7.3 病理指标评分标准 主要参考Geboes指数评分[8]评估肠黏膜主要病理变化。
1.7.4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3]。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内镜复查结肠黏膜大致正常,Baron内镜评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内镜复查黏膜炎症明显减轻,70%≤Baron内镜评分<95%;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30%≤Baron内镜评分<70%;无效:临床症状以及内镜检查结果均无改善甚至加重。疗效评价标准均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计算疗效指数[9]。有效率=(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各组总人数×100%。
1.7.5 不良反应评价 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有无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休克等药物副作用,如出现严重副作用,立即停药。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χ2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腹痛、腹泻、腹胀、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腹泻、腹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血便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来说,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
注: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n 腹痛 腹泻 腹胀 脓血便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有无有无对照组 45治疗前 4.33±2.067 5.04±1.623 3.80±1.455 5.98±1.803 35 10 40 5治疗后 3.60±0.720a 3.98±1.097a 3.02±1.158a 4.13±1.358a 14 31a 13 32a观察组 45治疗前 4.36±2.134 5.47±1.590 3.96±1.492 6.58±1.995 32 13 38 7治疗后 3.04±0.852a、b 3.44±1.341a、b 2.49±1.036a、b 3.51±1.632a 6 39a、b 5 40a、b
2.2 结肠镜及病理指标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on评分、Geboe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aron评分、Geboe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Baron评分、Geboes评分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Baron评分、Geboes评分的比较()
注: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n Baron评分 Geboes评分对照组 45治疗前 1.98±0.499 11.09±3.722治疗后 1.76±0.529a 9.49±3.402a观察组 45治疗前 1.96±0.638 10.04±4.073治疗后 1.47±0.548a、b 7.49±3.578a、b
2.3 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有效率84.4%;观察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有效率84.4%,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4 药物副作用 两组均未出现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休克等药物副作用。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疾病,其自然病程以反复发作与缓解为特征[10]。发病初期病情常较隐匿,通常初诊症状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其他症状如腹泻、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则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炎症一般特异地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结肠镜下可见黏膜的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黏膜充血或水肿等改变。患者可有关节、眼、口腔、皮肤及肝胆等肠道外表现[2]。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相关研究显示,吸烟[11]、 阑尾切除术[12]在其发病进程中起正性作用,而戒烟、遗传易感性[13]、非甾体消炎药[14]、感染[15]等则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目前在治疗上仍以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为主,收效个体差异较大,长期服用毒副作用明显,且本病呈慢性过程,易反复发作,若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上皮内瘤变和癌变、贫血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溃疡性结肠炎在传统医学属“肠澼”、“下利”、“腹痛”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脾肾两虚、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等因素所致,湿热、血瘀、痰浊为其基本病理因素。基本病机为湿热蕴肠、气滞络瘀。临床分型主要有大肠湿热型、脾虚湿蕴型、脾肾阳虚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等,其中大肠湿热型最为多见,其主要病理因素为湿热蕴肠,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下利脓血、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主。治宜清热利湿、调气行血。本文作者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应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联合针刺治疗轻中度活动期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白头翁汤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药组成。方中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药;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既为臣药,亦为佐使药。本方药物组成虽少,但贵在组方精炼,诸药合用,热清湿去,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头翁汤所含有效物质能具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抗炎、止泻、镇痛、抑制肠运动等作用,可从多方面影响感染过程,从而取得良好疗效[16]。同时,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接通过肠黏膜吸收,直达病所,免去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消化酶对药性的破坏和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从而使疗效达到最佳,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7]。针刺治疗本病的经验由来已久,收效较好,本研究在白头翁汤保留灌肠的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取穴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大肠腧、脾腧、胃腧,应用平补平泻法,以达到清热利湿、调理脾胃、扶正固本之效,从而五脏和,下痢止。
本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可明显改善轻中度活动期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肠镜表现及病理情况,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等药物毒副作用。但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尚缺乏远期预后评估,待相关回访完成后再进一步完善。
[1] 欧阳钦,Rakesh Tandon, K L Goh,等.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一)[J].胃肠病学,2006,11(4):233-238.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 胃肠病学,2007,12(8):488-495.
[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2007年,济南)[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 8) : 545-550.
[4] Schroeder KM,Tremaine WJ, Ilstrup DM .Coated oral 5-am 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 for mildly to m 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study [J]. N Eng J Med, 1987,317( 26) :1625-1629
[5]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91-895.
[6]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9-134.
[7] Baron JH,Connell AM,Lennard-Jones JE. Variation between observers in describing mucosal appearances in proctocolitis[J].Br Med J,1964,1(5375): 89-92.
[8] Geboes K, Riddell R, Ost A, et al. A reproducible grading scale for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of inflammat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J].Gut ,2000,47(3) : 404-409.
[9] SFDA. Guidance Principles for Clinical St udy of New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rial) [M]. Beijing: China Medico-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2002: 129-134.
[10] Langholz E,Munkholm P,Davidsen M,et al.Course of ulcerative colitis: analysis of changes in disease activity over years[J].Gastroenterology,1994,107(1): 3-11.
[11] Hoie O,Wolters F,Riis L,et al. European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C- IBD).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may predict 10-yr disease recurrence in a European- wid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J].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8):1692-1701.
[12] Jiang L,Xia B,Li J,et al.Risk factors for ulcerative colitis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n age-matched and sex-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J].J Clin Gastroenterol,2007,41(3): 280-284.
[13] Roth MP,Petersen GM,McElree C,et al.Familial empiric risk estimate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shkenazi Jews[J].Gastroenterology,1989,96 (4): 1016-1020.
[14] Ananthakrishnan AN,Higuchi LM,Huang ES,et al.Aspirin,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 use,and risk for Crohn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a cohort study[J].Ann Intern Med,2012,156 (5): 350- 359.
[15] Guarner F,Malagelada JR.Gut flora in health and disease[J].Lancet,2003,361(9356):512-519.
[16] 孙俊颖,彭新宇.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2( 6) : 112-113.
[17] 佳宁,郝微微.中医外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J].天津中医药,2016,4( 6) : 110-113.
R656.9
A
1007-6948(2017)06-0645-04
10.3969/j.issn.1007-6948.2017.06.017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肛肠科(宿迁 223800)
(收稿:2017-06-12 修回:2017-11-20)
周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