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建设实证调查研究
——以西安市某城中村转制社区为例

2017-12-22赵丽红

长江丛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满意度

赵丽红

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建设实证调查研究
——以西安市某城中村转制社区为例

赵丽红

本文立足城中村新阶段的发展理念及整体趋势,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某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通过对社区文化构建多元化价值诉求研究,以期构建城乡文化合理重构、多元主体价值共赢的社区文化模式。

城中村 社区文化 文化融合 文化共赢

城中村转型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载体及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自上世纪80、90年代至今,我国城中村改造卓有成效,大多城中村经过系统化、大规模的空间改造,以往种种社会问题诸如社会治安、犯罪问题高发,居住环境拥挤混乱、脏乱差,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城中村改造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城中村转制社区“城市文化内塑(城乡文化重构融合)阶段”。同样的,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建设成为该阶段城中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西安市莲湖区B小区(B小区原为城中村)为研究个案,以居民年龄、居民身份为分层标准,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该社区100户居民代表为调查样本群。调查样本中,56周岁及以上居民16名,41-55周岁之间居民31名,18至40周岁之间居民32名,17周岁及以下19名;原住居民54名,外来务工人员27名,部分城市租住人口19名;同时,选取同一地域中城市人口50名作为参照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达98.67%,最终有效样本为:调查样本组98名,参照样本组50名(本次调查组及样本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组及参照组基本情况表

(二)工具与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分别对调查样本组及参照组设计了《关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满意度及需求调查问卷》(以下简称“满意度及需求问卷”)。该问卷共设有20个条目,以原住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城市租住人员、城市参照人口四类人群的视角去了解不同利益群体对城中村现有社区文化建设现状满意度评价、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社区文化的需求期望(分别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对社区文化建设后期自主参与意愿等。

二、数据分析

(一)转制社区基本情况及社区文化建设现状

B小区(原为莲湖区BJK村),为西安市莲湖区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的城中村。该村于2009年规划列入莲湖区城中村改造,采用“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开发”的模式,于2011年基本完成全村约330亩土地,845户居民2721人的拆迁安置工作。B村的发展演化过程符合城中村普遍发展轨迹,历经了“郊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城市化”等四个阶段,尤其自2012年城中村改造完成至今,B小区社区文化建设初具成效。该小区从形式上已与城市社会初步融合,物质环境科学规划、居民身份合理过渡、文化活动较为丰富,已成为城中村转制社区中文化建设较为成功案例。

(二)转制社区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结果

1、转制社区文化受关注度分析

社区文化按地缘关系、社会关系亲疏可划分为内部文化、外部文化,内部文化主要是与小区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关系网,外部文化则指小区居民与统一地域环境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的文化关系网。

图1 调查对象对社区内外部文化关注度图

调查结果(图1)显示,不同的调查对象因其自身利益与社区生活关系紧密程度不同,因此,在对小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关注度上也呈现二元对立的态势。这在调查组与参照组、调查组内部各类型人员间都有体现。

2、转制社区文化满意度分析

本文对城中村转制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调查,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维度展开。

图2 社区文化各要素满意度折线图

由图2满意度折线图可以看出,关于社区内、外部文化各要素的满意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物质文化(55.1%,47.98%)、活动文化(44.9%,41.21%)、制度文化(30.61%,34.46%)、精神文化(24.49%,31.76%)。总体来说,调查对象对于社区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的满意度较高;对于制度文化很多人持中立态度(32.65%,24.32%),说明居民对社区制度规范的认知度、内化度有待提高;精神文化层面很多居民表示不了解、不满意(51.02%,50.67%),后期需加强宣传、引导,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逐步探索落实。

三、转制社区文化四维度的建设需求分析

(一)物质文化需强化规范化建设

社区物质文化经过政府主导、宏观规划、系统改造,目前,该社区居住生活区、文娱社交区、工作商务区、卫生服务区等区位功能健全完善,调查组及参照组对于社区内外部物质文化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关于物质文化建设需求调查中,调查对象倾向于对物质文化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和建设,如内部物质文化建设需求中关于绿化环境、卫生要求、文娱设施、交通安全标识等的规范化管理与建设;外部文化中关于城市各功能区的职能完善与合作,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与完善,交通网络亟需建设及改善,第三产业服务卫生要求与日常监管等。

(二)活动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

关于转制社区活动文化建设需求,不同年龄段的调查对象呈现不同的偏好倾向。56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倾向于集群式休闲活动,如广场舞、老年大学、读书会(聊天)等,占比累计达该组总人数的189.29%;41-55周岁间的中年人倾向于观赏式休闲活动,如文娱表演、高雅文化进社区、广场舞等,占比累计达152.27%;18-40周岁间的青年人倾向于学习发展型文化活动,如专题技术讲座、项目培训、亲子教育等活动,占比累计达148.94%;17周岁及以下的青少年则更倾向于娱乐学习性文化活动,如专题教育(游泳班、奥赛班等)、游戏、影视片放映等,占比累计达148.28%。因此,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群体需求,需建构多样化的社区活动文化体系。

(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调查对象对于制度文化的建设需求主要概括为两方面:(1)加强制度文化的宣传广度及力度,以便居民内化各项制度规范,加强居民对制度管理的归属感;(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随着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各项配套管理制度亦需跟上节奏。

精神文化建构需要政府宏观主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同时,离不开社区居民长期文化精髓的积淀。目前,转制社区由于改制时间较短,还需要较长的探索过渡期。

四、转制社区文化建设需妥善处理的社会关系

(一)社区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转制社区由城中村改造而来,其发展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当前转制社区的文化,存在传统农村“根”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的对立与冲突。转制社区新的社区文化建设,本质是要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城市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融合,并逐渐由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过渡的一种文化构建过程,而非机械的以城市文化取代农村文化。因此,在转制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关系网的重新建立,居民市民化过程的不断加深,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合理过渡,有效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二)社区内部文化建设需处理好原住民与外来人员的关系

转制社区居民主体不同于传统城市社区,原住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部分城市租住人员共同构成了该社区的人员常态。转制社区内部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三方人员的共同支持与配合,在“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维度文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在立足原住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将部分文化活动有效惠及另外两方人员,使其能够充分享受社区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加强外来人员对社区文化的归属感,从而达到社区内部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社区文化建设需兼顾社区精英与群众利益关系

根据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精英理论,每个群体均有一定的精英人群,他们因学识、声望、社会地位等而成为普通群众的意见领袖。调研社区内同样存在“社区精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文化建设活动,往往能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甚至主导社区文化建设重大决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争取精英们的认同,将提高文化建设的效率,同时,亦需兼顾普通群众的利益,从而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利益最大化。

[1]刘丰.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中村改造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2]李彦超.精英循环理论视野下我国精英循环的现实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

[3]巩敏焕.西安市城中村拆迁改造新建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0).

[4]彭辉.我国社区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建设机制研究——以安徽汤池镇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09.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本文系西安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问题》(项目编号:16 X D 09)。

赵丽红(1985-),女,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城中村居民满意度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
学校联盟:城中村学校提质新路
高台居民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