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创新的若干问题思考

2017-12-21金迪

神州·上旬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摘要:社会治理是指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居民等通过构建合作关系,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系列方式、方法和手段。创新社会治理就是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互动与合作。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方式创新等几个方面。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树立社会治理新理念,社会治理要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必须建立社会治理新体制,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创新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智能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必须加强配套社會建设,同民生建设一起放在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协同推进。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治理能力已经成为一个衡量现代国家的重要话语,“良政”还是“劣政”的范式已经得到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同。中国政府开始尝试用“治理”的理念来看待和解释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问题始于2001年党的十六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的提出是中国政治发展战略思维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中国的国家治理包含三条路径:治党、治政、治民。治民,即社会治理,走的是一条放松管制、还权于民的路子,释放社会活力、让社会活起来。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

(一)基本涵义

我国的社会治理可以概括为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居民个人等通过构建平等的合作关系,依法管理社会活动以及社会事务的过程。

社会治理是一个社会化的活动。首先,治理主体社会化。除了党和政府,社会性的主体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力量。其次,治理对象社会化。社会治理治什么?治理的是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安全、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最后,治理方式社会化。社会治理思维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共治,必须彻底摒弃以往传统社会管理体制的行政管控手段,为各社会主体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平台,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二)社会治理的任务

当前阶段,我国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政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社会问题多发、突发、频发。转型期,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治理也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挑战,同时这也对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社会治理最紧迫、最亟待解决的任务包括:处理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和保障公共安全。

1.处理社会问题

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集中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五大民生板块,具体体现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由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的不充分,导致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短板。

2.化解社会矛盾

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燃点低、触点多,社会矛盾多发、高发。从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矛盾多是由各社会主体之间在利益问题上发生摩擦、冲突甚至对立而引发。比如,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提地拆迁补偿、市容市貌管理、非法集资等等。社会矛盾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害社会安全,损害社会和谐,严重的还会引发政府治理危机,降低政府公信力。因此,化解社会矛盾,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成为现阶段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

3.保障公共安全

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是最传统的治理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有序。”

现代社会的发展赋予公共安全更加复杂、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新时期的社会治理要求建立一套功能更加齐全、范围更加广泛、反应更加灵敏的新型立体化公共安全体系,涵盖社会治安、应急管理和国家安全的方方面面。现代公共安全体系包含四部曲:日常的社会治安管理,包括刑事犯罪、火灾消防、交通管理等方面;社会保障,涵盖生老病死、事业伤残等方面;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要求建立健全应急处理机制,做好应急管理;国家安全。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社会治理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挑战,使得社会治理任务也表现出O2O的新特点,即线下连接线上,网络社会连接现实社会。总之,新时期,社会治理任务更加复杂,相互交织,给现代社会治理者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

(一)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稳定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硬道理,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稳定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一个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良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一个良治的社会中最起码具备两条基本标准,一个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拥有发展能力、发展机会、发展平台,整个社会生机勃勃,充满发展活力;一条是社会应具备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规则来平衡各社会成员差异化的利益冲突,也就是需要有秩序。总之,社会治理要达到秩序与活力、稳定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树立社会治理新理念,就是要正确认识秩序与活力、稳定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是稳定中的发展,稳定是发展中的稳定,在螺旋上升中共同进步。过分重视稳定,发展就失去了活力、动力;只强调发展,则会损害社会公平,影响社会稳定。

(二)体制创新: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必须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社会治理新体制包含五句话: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大众参与和法治保障。

1.坚持党的领导地位endprint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必须要把这一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把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纳入到这一轨道上来。

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社会治理新体制中,各参与主体地位平等,各自分工,各担其职,但有主有次,并不是齐步走。必须坚持党委领导地位,这一角色是任何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无法替代的。

2.坚持政府负责

创新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要求政府调整角色、转变职能、优化变革治理方式手段。必须由以往“为民做主”和“替民做主”的官本位思想转变为“让民做主”的民本位思想,使以往“自以为为民做主”的“公共政策”能够真正的体现人民意志、人民需求。政府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力量参与政治、表达诉求提供“公共平台”,允许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社会”治。

3.社会发挥协同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要实现社会治理“社会”治。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实现社会治理社会化,首先要实现社会治理主体的社会化。创新社会治理,不能仅仅把党和政府看作主体。除了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人民群众都应该纳入到社会治理中来。在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地位平等、合理分工,协同共治。

4.扩大大众参与

大众参与是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基层自治的现实基础。任何形式的政治都不可能只存在自上而下的单条轨道,上下通达、双轨并行,才能导向良政。双轨通达,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基层如同一个中继站,是政治与治理的枢纽,自上而下的一轨在于把握民情、听取民意、吸取民智,自下而上的一轨在于了解民情、聚合民意、激发民智。渠道畅通,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实现自治。因此,创新社会治理中,应该保障大众参与的渠道畅通,只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公众有序的参与社会治理。

(三)加强配套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同民生建设一起放回到社会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协同推进才能收到效果。否则,所谓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都无从谈起。

1.发展社会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的改善一方面要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要注重配套社会政策的完善。配套的社会政策包括完善社会保障工作,“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健全社会关爱服务体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突出社会公平正义,突出可持续性;教育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平衡教育资源;就业方面,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继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调整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完善城乡社区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优化社会结构,重塑社会公平

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一个橄榄形的社会结构,这就要求壮大中间阶层。社会结构失衡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一大因素。社会结构失衡直接导致社会分层,造成阶层固化、资源固化,资源流动不通畅。要想扩大中间阶层比例,必须要畅通流动渠道,重塑社会公平。十八大以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着重三个方面: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新时期仍然要坚持这三个公平不动摇,尤其突出机会公平。

3.加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还需要加强社会规范、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基础制度主要包括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相关实名登记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社会心理服务和疏导机制以及公共危机干预机制。

三、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

(一)政府治理:有限且有效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的真知灼见就在于,对于治理者而言,首先要治,不治,社会就会混乱无序、一盘散沙;其次,要善治,不能乱治,政府不能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过分干预。一方面,维持社会秩序,政府必须发挥作用,但同时为了防止权力滥用、抑制社会活力,政府又必须把自身作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就是要求有限并且有效。对于很多国家来说,改革最好的路径就是在缩减职能范围的同时提高国家力量的强度。

有限的政府才能是有效的政府。建立有限的政府,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自身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释放社会的活力,发挥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居民自治精神,激活社会力量。

(二)社会协同:正确处理政社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组“既紧张又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一个强权高压的政府往往对应着一个发育不良的社会。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双边进程”:一方面政府改革,建立有限并且有效的平台型政府;另一方面社会改革,打造良性自治、充满活力、有序运转的社会。一个好的社会治理依赖于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的协调配合。创社会治理中,必须把握好政社关系,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社可以分開,但不能一分了之,党要及时进入。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将群众路线融入到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之中。

第二,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的主要指南针,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受体制影响,普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病。创新社会治理要求事业单位破除体制障碍,强化公益性,推进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

第三,加快人民团体改革。在过去的历史中,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桥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却积累了一些弊病,比如四化倾向: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或者精英化、娱乐化。要去掉这“四化”,必须要破除体制障碍,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要,更好代表群众利益、反映群众诉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新时代党和政府在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方式创新和配套社会建设必须同步推进。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以史为鉴,防止各种极端思潮撕裂社会[J].江淮文史,2012,(3).

[2]燕继荣.中国的社会自治,中国治理评论,2012(1).

[3]李强.“被动社会”如何变为“能动社会”[J].人民论坛,2011,(4)(上).

[4]张小劲,于晓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金迪(1988-6)女,河南商丘人,中共商丘市委党校,硕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互联网背景下公众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