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教学在聋校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研究
2017-12-21李效凯
李效凯
摘要:形成和发展聋生的语言是聋校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聋人聋而不哑,真正融合与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聋校教育工作者早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关键词:聋校;语文教学;策略
1.前言
聋校教学语言一般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聋校的教学语言对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使用更是值得研究。
2.手语的使用
首先,手语规范化是聋校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我曾要求聋生看教师口型与手语写这样一句话:“这篇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得很好。”这句话最难的部分是后半句“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得很好”。一些学生把“记叙”写成了“记写”,“议论”写成“讨论”。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原来就对表达方式不理解,另一方面是师生手语不统一。学生们从各个学校汇集而来,往往同一个词语打出的手语动作会有三四种。因此对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我们是否可能统一一下。这样,在一个学校中就可以达成共识,不管换哪位老师讲授,学生都可以看懂这些内容。
其次,手语动作不到位、不标准、不清晰,容易造成听障学生的误解。还是“这篇课文,记叙、议论、抒情结合得很好。”我觉得自己手语打得还是比较标准的,结果课后有学生提出我把“很”打错了。原来我无意地把手从口边伸出,这就变成“歌”了。
再次,当手语的表达受限制时,可以运用表情、体态等来辅助。祖国语言丰富多彩、富有韵律,常常可以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如“他真善良。”(普通的陈述句)但如果我们说:“他真善良吗?”此时,语气词变为“吗”,语调上扬转为了疑问,表示了怀疑。这些微妙的变化在健全人的耳中可以轻松感受到,可是这些语气词“哦、呢、啊、吧、吗、呀……”却受到手语表达的局限。聋学生对它们不甚了解,在写作中也常常会省略、错用这些语气词,只是句末用“!”表示感叹句,用“?”表示疑问句。我们上课接触到一些语气词时,可以用对学生们来说更直观的“表情”、“体态”—赞美、惊讶、怀疑等,来表示感叹、疑问,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其实,有时刻意追求按语法规则打手语也不一定十分妥当。平时,许多同学用手语表述得非常生动,可是他们并不是每个字都刻意地用手语表达,而是充分利用形体、神情、动作等辅助工具。原本单调的故事,经过他们的叙述变得形象生动、丰富、传神、鲜明了。那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借用这些辅助的工具去传达一个意思、表述一件事情。这对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很有用。学生们无论从理解上,还是从学习的兴趣上都会大大增强。
3.把课堂调整得再“活”一些
这里所说的“活”并不是杂乱、松散,而是一切从使聋生更好地发展语言,获取知识出发,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容都“活”起来,使聋生愿意学,学得会,学了能用。
3.1注意教材的灵活使用
现行教材为全国通用教材,所编排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代表性。聋生总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之我国各地的自然、人文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各地聋校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不同的需要,碰到不同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灵活使用教材。比如,适当添设表述聋生身边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使学生学起来学有所依(有身边的生活现象作为语言内容),学得懂,获取的语言材料、知识又能短距离地用之于生活,并加深对生活现象的认识。如教学类似《北京的秋天》《青岛的路》这样的课文,不一定严格受地域性名词“北京”“青岛”的限制,学生的身边很可能就有美丽的秋天,特色明显的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不可忽视与学生身边现实生活的联系。另外,课文学习的次序,也可作适当调整。调整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获得学习不同课文的“最佳期”,换一句话讲,即获得来自于丰富、鲜活的社会、自然现象的有利辅佐,使学生学自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像《春天来了》《瑞雪》《雷雨》等课文,什么时候讲最好,应该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3.2充分发挥视觉的代偿作用,营造适合文本内容的学习情境
聋生由于自身听力缺陷的影响,视觉成为了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聋生视觉的代偿作用,同时注重其它感官潜能的开发,使聋生在情境中更好地感知文本内容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情境表演等形式,加深聋生对文章的印象,培养想像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安塞腰鼓》一文,我们要让聋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文章中的语言美、人物美和情感美。但是孩子们没有去过西北没打过腰鼓,怎么办?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先给聋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通过这种视觉的刺激,让聋生的头脑中留下对安塞腰鼓的总体印象;然后,在具体段落和语句的分析中,让聋生通过表演等形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歌颂的生命之美。这一系列教学措施的实施,不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引起聋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聋校语文课堂“美”的突破。
3.3以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即要做好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又要做好启迪心灵的思想者。聋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很难实现视觉感受向抽象语言的转化。所以,聋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需要一套程式化的内容来作为抓手,才能把语文课的学习引向深入。这里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做好“教书匠”,要认真教好教材,注重学生在字、词、句等方面的积累,让学生通过多读、熟读、多背、多思、揣摩、多写等方式提升自身在语言方面的积累,从而逐步形成在语文上的文化积淀。同时,我们的老师还要利用教材,结合我们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引领聋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实现聋生从看客、听众的转变,成为文本的思想的“共鸣者,一使聋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熏陶。
4.结束语
总之,针对聋哑儿童的语文教学工作,我们要区别于常规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时应考虑到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如何更好地结合,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完全让学生接受等。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才会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沈翔飛.聋生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训练策略[J].教学科学:教师版,2016(1):36
[2]李双群.个性化阶梯式阅读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