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精神以及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来培养
2017-12-21刘金阳
刘金阳
中国的历史与哲学是难以分开的,恰恰是有中国一部悲欢血泪所凝结的二十四部铁血丹青,才孕育并成就了中国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朴素理念;几乎同一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不但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办学校并且在周游列国后提炼出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基本纲领,并把儒家的社会实践目标定位于“己予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进而战略性极强的远瞻人类之未来必将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者乐土;这与马克思的人类最终高度文明时代----共产主义社会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事实证明:代表东方的古老哲学与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在精神上的追求是如此的不谋而合!于是,令今天的我们不得不在叹为观止的同时,引发我们学以致用。以毛泽东“古为今用”的人文理念来指导未成年人正确的认知世界、改变更新自我意识,继而促进社会更加接近文明。恰恰是有了这样催人奋进的哲学,才会创造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历史。
如何正确的认识了解世界?在哲学中归纳在“我知道什么”的范畴。而未成年人恰恰是处在不知道什么的迷茫期,一个教育工作的园丁你给予他什么他于是接受着什么。给予什么?一定要给予这些未放的花蕾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营养,及源于孟子一句“万物皆备于我”、萌芽于南宋陆象山、成就于明代王阳明的所谓陆王心学,来成就少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天地大境界而“知行合一”的迈进在人生的征途!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我们下一代的自信而不至于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不沦落为苏联第二。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所谓的“传道”之担当!或许,一定会有人惊诧于如此这般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哲学概念?!它到底有什么用?我想到了中国近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冯友兰先生在他人生最后的岁月,将毕生所知、所学、所行及中华民族自先秦至现代的哲学结晶,以修辞立其诚的精神集结于《中国哲学史新编》。在全书绪论中提出了,“人类精神的反思”。反思什么?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失去了概念就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因此,精神境界的提高绝不可能离开概念。冯友兰先生把概念的分析、认知与如何以哲学概念来安身立命的大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中强调,哲学概念不是无用而是要用才会有用,你用它,就将在实际生活中要发生重大的功用。面对许多哲学概念,绝不能把功夫停留于文字上,而要身体力行,这是体用,即不要将概念定格于口耳之学,要在人生的具体实践中去真正受用。关于受用这个亘古有之的概念性词汇,冯友兰先生解释的很精当,他说:“哲学的概念,如果身体力行,是会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发生提高的作用。这种提高,中国传统哲学叫做受用”。受用之意既是在享受中应用,有一种愉悦在其中。他还提出,这种概念虽是属于理解,但绝不是属于知识范畴的理解,绝不能离开人和人生实践,倘若我们不用它解决生死关头的取舍,这是哲学知识的囤积而已。于是如此这般的的哲学概念看似没有什么用处,但实际上却有大大有用,用得好就能极大提高精神境界,从而让我们的少年放下功利之心,继而超越因趋吉避凶的功利计算而建立的规则,产生道德之心,于是接近了获取天地之心这样的大境界,这就是哲学概念最巨大功能----真正的受用。
如何受用?按照冯友兰先生的提示我们来反思当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在国人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也有所需求----中国民众开始关注人文,一个明显的标志是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排行之高----从史学到国学的讲座,说明我们开始认识到,科学不能解决一切,经济也不能决定一切,它突出地反映了当下中国人对于幸福感和人生意义缺失的痛苦。然而,这样的热,说明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当下国人已经在考虑,如何以心灵引导自己走出困惑的境地。这是故事和散文般优美的语言所不能和盘托出,而是要经历生活的阅历和读破万卷书的结合即:概念和直觉的结合的道体合一。一个人要经历无数的痛苦,才会回到思想深处,为自己的思想找出路,而让自己忘却自己的苦乐;比如范文正公的先忧后乐。一个民族要在大痛苦后痛定思痛,才会回到民族文化的起点去找寻智慧的火种,重新点燃智慧的火炬,照亮民族前去的航向。这些智慧就在我们古老的文史哲典籍里,那里深深蕴涵着民族精神。我们今天是崇尚科学的。今天科学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数学化,更是一把双刃剑。一个物理事实,当它能够被用数学来做出规定和描述时,才是科学的。社会科学也在向往着这种科学化。其中最引为自豪的当属经济学,试图以数学模型对现实经济运转作出模拟并给出判断。然而,华尔街罗曼兄弟公司的道德缺失的风险系数,是任何公式与定理所难以界定,哪怕只是个概数。它让所有的公式失灵。于是,金融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所造作的事实,是以我们痛苦的失去大量的心血与汗水的代价,来满足他们的贪心。诸如此类事件正在使道德滑坡。
如何对治时代当下的痼疾?于是,我们呼唤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思想中来。比如我们中国的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就是四书五经或者浓缩到一本《论语》里。它曾成就了一个两千多年的农业强国。我们不必只看到晚清的被动挨打,倘若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算起至1911年清朝覆灭不过短短的历史一瞬。它的形式可以改变,但内在以经典的历久弥新而不会改变。新的只能叫做思潮。公元前五世纪,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贡献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所谓文化轴心时代的哲思及灿烂的文明之光,会照亮我们前去的路。
请记住中国太史公的诫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大气磅礴之语,将华夏文史哲贯通。究天人之际是深沉的哲学思考,通古今之变是体味民族的历史命运并关注把握当下,成一家之言是整理总结历史经验,为子孙后代绸缪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