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在学生成长和学习中的意义与方法探讨
2017-12-21马秀红
马秀红
【摘 要】新世纪伊始,国家课程标准正悄然挺进我们的视野。全新的课程标准融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这些远比具体结果更重要。
【关键词】学生成长;课程标准;三角形三边关系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那么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就有可能使学生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
一、给学生创设“经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学好数学。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经历”不应只局限在课堂的45分钟,还应延伸到课外,伸展到社会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在教授《你怎样处理废电池》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处理数据→交流→写调查报告”的流程开展调查。学生的调查方法、调查的群体、获得的信息各不相同。这样在交流时学生就有言可发,有题可议,同时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合情,言之有理。学生不但调查了课题内容,而且做了相关的链接。如:电池与人类的关系,电池对人类的危害,处理和回收电池的方法等。学生有了这样的社会经历,大大发挥了学习潜力,创造力,满足了强烈的求知欲与表现欲。这样既密切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与社会沟通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等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利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经历”的情境,使学生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统一
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现的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如在教授《三角形稳定性》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桌椅有摇摇晃晃的感觉时木工师傅常常在桌椅上斜钉一根木条,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在这样一个情境问题的驱使下进行实践操作,探索出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又如:《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定理》时,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定理,但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在课堂中我让学生去经历体验的方法,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第一,我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多边形,让学生从一个顶点沿边再回到这个顶点,每一个顶点旋转的角度的和就是多边形的外角和。学生很惊奇的说:“老师我转了一周”,“一周是360度,那么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学生很积极、很兴奋,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多边形,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经历和体验的方法,把多边形的每个外角剪下来,再拼在一起,也发现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在这堂课上,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很有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以此使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兴奋的状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而且有了这样一个“经历”,学生得到了具体的亲身体验,达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统一。
三、对学生在“经历”中的表现进行指导、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只关注智力因素,势必造成“厌学心理”,所以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全部的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把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结论的过程,使用的手段方法都作为评价的内容。
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之后,往往会产生知识上的、思想上的、能力上的积极情感体验。有的同学说:“老师,这是我自己探索出来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有的学生说:“老师,我学会了怎样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怎样去分析、推理,怎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此时,我经常会推波助澜,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感受表述出来,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导。例如:“你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很积极。”“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你的推理能力提高了。”“你搜集的资料很有价值。”“你的学习方法很有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你能总结一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吗?”“你如果经常动脑,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有了这样的一系列的评价,学生体验到了“经历”的快乐,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更积极地参与,更积极地思考,更积极地体验数学。
总之,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過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背后蕴涵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并注意结合实际指导学生感悟和反思,关注学生的体验,那么学生学会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延伸的。科学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应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接受学习方式中同化的心理机制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只能是学生发展的阻力。基于情境的真实和复杂问题的解决来组织教学行为,让学生在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自我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学生的认知、技能因具有独特的个人意义而沉淀成为自身的资质、素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获得了历练和改善,学生的个性、潜能也获得了丰富个发展。所以就让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感悟中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