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类比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思维规律

2017-12-21冉惠君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参照物浮力表皮

冉惠君

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为幼儿不能按照提问的意图回答问题而着急,有时又难以为回答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而难堪。比如,让幼儿认识“葡萄的表皮很薄”这一特征,常常先让小朋友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问幼儿,葡萄的表皮是怎样的,不少小朋友的回答往往是,很光滑,很软,紫色的……而不说“很薄”那个教师所期望的答案。又如在教学有关地球有引力的常识时,小朋友看到物体落到地面的纸片、羽毛等轻物飘悠悠的落地,金属、石块等重物体迅速直落地面,往往会好奇地问:为什么(金属制造的)飞机在天上不会掉下来?教师解释说飞机由机翼所以不会掉下来,幼儿常常会不满足的问,有了机翼为何就掉不下来了吗?有的老师进一步用空气的浮力来解释。可空气的浮力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往往难以接受这个解释。此刻,教师若用“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话来应急,当然也可以。但常常如此,多少有点勉强而难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

出现这种情况的症结。就在于我们没有把握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自觉地运用思维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葡萄的表皮是怎样的”这一提问来看,答案应该包括色泽、质地,厚度等几个方面。要让幼儿答到“表皮很薄”这一点子上,在提问设计时,必须供幼儿思考的轨迹,诱导他们去认识这一特征。如果拿葡萄的皮同其他水果的皮做比较,例如西瓜和橘子比,哪种水果的皮最薄,那么幼儿就会十分清楚的认识到,葡萄很薄这一特征,让幼儿认识到这类事物时,运用对比的方法,往往极易凑效。又如认识“枇杷的表皮毛绒绒”这一特征时,就可以让幼儿在触摸枇杷的同时,用一些表面积光滑的水果给他们触摸,通过对比来认识。因为厚与薄、光滑与毛茸茸,粗与细、高与低,快与慢等等。本身就是相对而言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在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中,比较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不怕不识物,只怕物比物”。拿起“对比”这把钥匙,可以打开许许多多认识事物的锁。

怎样运用“对比”这一思维说方法呢。极为重要的是选取得当的“参照物”。参照物选取的准,说服力就强,反之就弱,或没有说服力。再认识“葡萄的表皮很薄”这一特征时,我们选取和葡萄同属于水果的西瓜和橘子来做参照物。由于他们是同类事物,却又都有表皮。而在皮的厚度上他们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很有舒服力。这就是“同中求异”。“同”是指属于同其类事物,而“异”是指两者必须有明显的差异。这样,才能易为幼儿所认识。同是建筑物,有高低之别,同是交通工具的汽车、飞机,速度有快慢之差。教学中常用的“龟兔赛跑”的例子,也是“同中求异”。龟兔同属于动物,且都有四只脚,但在“跑”的速度上有着极为悬殊的差别。这种“异”,通过对比就鲜明的表现出来,产生了教育人的强烈效果。同属于一类,可比性就强;差异明显,对比的效果就好。如果我们把握了“同中求异”的方法,就能准确的选取“参照物”,更有效地运用类比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

類比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要解释飞机为何不会掉下来,直接从空气有浮力的道理去讲,幼儿就不易接受。如果光用氢气球能升空来说明空气有浮力,在用轮船在水上不会沉下去作类比,幼儿就比较容易理解“飞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的不象空气浮力那样看不见。同时,轮船和飞机都是金属制造的,因而幼儿比较容易信服。如果教师用鸟有翅膀会飞来解释飞机能飞的道理,因鸟同飞机的质地不同,道理更为复杂,容易使小朋友产生新的疑问。此外,如电是怎样通到电灯、电视机里的去的,老师可以利用不的流动来类比,也能很方便地予以说明。

类比可以借助直观现象的多种事物来作比较,使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为幼儿所接受。认识事物可以用类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用类比的方法就更方便灵活了。《小象要回家》的作者李其美,看到有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回家去玩的现象,不是抽象地讲大道理进行说教,也不简单的批评训斥,而是编了《小象要回家》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使带玩具的幼儿在和小象行为的比较中明白了为何不能带玩具回家的道理,自觉自愿把玩具放回去。

怎样掌握运用“类比”这一思维方法呢?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根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中找到与之相似关系而又直观形象的事物。在建立类比关系的思维过程中,抽取两者有共同特征是关键。我们前面谈到的“电是怎样通到电灯、电视里”这一例子中的电流和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当把它们的特征抽象到“流”这一层次时,即可以发现两者是相似的,进而断定这两种事物具有类比的可行性。由于类比具有巨大的自由度创造力,因而这一古老的认知技能,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猜你喜欢

参照物浮力表皮
利用参照物计算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城市综合体表皮到表皮建筑的参数化设计
神奇的浮力
爱是爱的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