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低效现象及对策
2017-12-21刘炯子
刘炯子
【摘 要】教学中的“低效”现象,这不仅是教师教学素质和教学理念的问题,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本文结合教研活动的几个案例,阐述低效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低效现象;对策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种种“低效”现象,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和教学理念的问题,而且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甚至降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丧失了信心。现就本人在教研活动中听到的几个案例,阐述低效现在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忽略了学生的起点
案例1:《时、分的认识》一课中“认识钟面”教学片断。
师:(出示钟面)认识钟面吗?(认识)请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并回答讨论题。
1.钟面上有几根针?长的叫什么针?短的叫什么针?
2.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后,围绕着老师的问题一一作答。
分析为何出现这么多细小的讨论题?课后问该教师,他说出了想法: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类似的几个问题,理应把这几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思考,从而突出“认识钟面”这一重点,岂不很好?其实,这位教师只是对教材的逻辑起点作了分析,而忽略了学生的现实起点。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的经验的,这可能是其父母教的,可能是学生平时经常注意的。教师忽视了这点,仍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哪有浓厚的兴趣?
对策: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起点。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学习的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有的知识基础。一般来说,學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又由于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个体学习差异,他们的学习起点也就各不相同。因此,面对我们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2.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等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适切性。
如何进行目标的定位呢?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同时也要注意学习情感、思维能力、学习方式等目标。对于这些目标,教师可用提纲式罗列,整体把握教学的重、难点,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稍作点拨即可。只有在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全面把握、了如指掌后,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活动中的动态资源,加以游刃有余地处理、调控和生成。
本案例中,教师完全可以将“认识钟面”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再现钟面的过程认识钟面”,可将教材中几个细小的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对钟面熟悉吗?(熟悉)你能在纸上画出钟面来吗?”此时的学生肯定跃跃欲试,教师则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教学的起点。有了全体学生的实质性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束缚了学生的真实想法
案例2:《角的认识》一课中“角的画法”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会画角吗?(会)
师:请自己画角。(学生自己画角,教师巡视)
师:(出示一张学生作品,该角因用手画,两边有点弯)这是生1的作品,大家有没有意见?(学生有意见并建议用尺画,师示范用尺画角)
师:请用尺再画一个角。(生操作)
师:(投影出示几个学生的成功作品)这里有几个同学画的角,大家觉得怎么样?(好)
分析: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意图显而易见,由全体学生参与的前后两次画角,让学生体验并学会画角的方法。但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教师在全体学生第一次画角后,为什么只选择了一个学生的现成作品加以展示?如果第一次只是为了引出“用尺画”,那么,第二次为什么不让学生上台动态展示,而只是选几张成功的作品静态展示呢?其原因恐怕在于教师怕学生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怕出现教学中的“尴尬”,影响教学的进程吧。令该教师始料未及的是,因为束缚了学生的展示机会,从而失去了课堂中真实的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教师也就无法真正全面了解学生画角的真实想法。
对策: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把学生应该拥有的时空大大压缩了,以此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思考。组织教学展示活动时要注意:
1.先面后点。让全体学生参与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后,再组织交流,如果是学生个体的思考,则让该学生展示。如果是小组合作的成果,则应让小组成员全体上台展示。合作交流,能改变过去那种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多向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参与面,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2.层层推进。让学生在展示各种方法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争议,挖掘学生的想法中的亮点,比较学生各种思路的异同,归纳要点,达成共识。这样,在全面展示的基础上,既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学习状况,为后继的教学提供教学的依据,又让更多的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感到活动的价值和学习的成功。
3.动态把握。当然,当极少数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时,教师应注意有效的把握。如果该想法能引起大家的争论或高质量的有建设性的看法时,教师应抓住机会,组织学生深入探讨,把课堂的探究引向高潮。如果不是这样,在尊重学生的想法的前提下,应注意不要一味跟随学生,教师还是要把握好整节课的目标和要求,做到目标达成和尊重学生相结合。
总之,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以为,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是前提;突出主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让我们共同努力,走出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