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2017-12-21杨海艳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探究语文

杨海艳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都提出了更大、更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摆在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秉承“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能够有效减轻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少教多学的意义

“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学生来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体验自主、合作教学模式中进行探究。不仅使他们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技能,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发散思维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少教多学”的实践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活动和合作讨论,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学科问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使学生有思考、质疑、表述、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学、对学、群学等多种学习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

再有“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少教多学”触摸到了教育的核心——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上具有明显优势,其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对“少教多学”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一论述也表明了对于学生质疑精神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容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我们要从质疑的意识和解疑的能力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有效的培养,可以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有阶段性的逐步提升。

低年级,让学生问得“五花八门”,通过师生合作,解得“妙趣横生”。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且“无惧无畏”,可以称为“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只要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不管时间、地点、对象,有疑必问,他们具有天生的质疑精神,只是质疑的能力略显薄弱。此时,我们要注意保护孩子的那份求知欲望,通过师生合作适当地进行一些解疑方法的引导。

中年级,让学生问得“有板有眼”,通过生生互动,解得“有理有据”。在中年级学习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已经比较强烈,重点应教给学生质疑的角度和方法,例如課题质疑、关键词质疑、人物表现质疑,甚至是故事情节发展质疑,让学生明确质疑应该更加贴近文本在主要内容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对于文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提出自己的看法,联系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加深理解,那么对于文本的内涵必定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把握!

高年级,让学生问得“一针见血”,通过多元对话,解得“全面深刻”。高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对于质疑的角度和解疑的方法都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但是,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同时在理解内容、聚焦词句的基础上,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课文的写作方法上,通过学习、体会,了解不同写作方法及其用意,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打下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少教多学”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有问”、“善问”、“会问”的课堂,也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问”的课堂。古语有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解疑,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来。

三、教师要把握教的原则

“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更高质量、更高技术含量的少教,是给学生开发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这样的空间中掌握更开放、更自主、更科学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握教的尺度,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原则:

1.学生自己通过努力探究能得到的知识,教师不教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教师善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空间,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与习惯。例如:文章的写作背景,作家作品等,学生通过查询有关资料可以自行解决的,老师的介入就是画蛇添足。

2.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不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在繁重学习中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时不得照本宣科,应依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增删、包装……使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口味,色香味俱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在教授说明文时,有的文章科学性比较强,相对散文、小说等问题来说有点枯燥,教师此时就得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学生才可以做到多学。

3.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不教

永远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绽放着思维的火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拓宽而且延伸。在引导学生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时,教师就得带领学生对旧知进行回顾,并对新知的加以巩固,以便学生掌握、深化。

总之,“少教多学”教学思想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愿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切实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少教”,让学生“多学”,构建“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