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

2017-12-21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法律法规大学生

刘 婷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

刘 婷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普及,使大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的同时衍生出一系列网络行为问题,如上网时间长,自控能力低;网上交友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网上娱乐消遣为主,浪费时间精力等。此外,高职生网络行为违反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重视对高职生开展网络行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使之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新媒体; 网络行为; 高职生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电视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1]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普及,使随时随地上网成为可能,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新媒体的普及让大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各类信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也直接导致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和频率大大提高,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网络行为问题,给大学思政工作带来挑战。本文通过对高职生网络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试图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期望对高职生思政工作有所帮助。

本研究选取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高职生网络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施测。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32份,其中男生比例为51.6%,女生比例为48.4%。调查显示:高职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22岁。这一年龄段在国际心理学界被划分为“青年晚期”或“成年前期”,该阶段的绝大多数人表现出以下特征:生理发展趋于稳定、心理发展趋于成熟、智力发展达到全盛时期[2]418。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个体很多方面已达到最佳状态,是个体逐渐成熟的一个关键期。根据对这一特定年龄段高职生网络行为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职生网络行为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高职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初次上网的年龄偏低,其中初中、高中阶段开始上网的比例较大。该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是心理、生理迅猛发展的时期,特别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影响会延续到大学阶段。进入大学后,大学的管理方式与中学不一样,大学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脱离高中老师、家长的管束,可能出现的上网问题会更加严峻。目前,高职生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如下:

1.1 上网时间长,自控能力低

调查显示:49.8%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高职生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集中上课,在课余时间不多的情况下,平均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上网时间较长,而且学生上网时自控能力低,不能很好地按照自己预期的计划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

1.2 网上交友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

调查显示:40%的高职生曾交过网友,通过网络结交朋友在目前“90后”大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针对网恋问题的调查显示:19.7%的学生曾有过网恋经历。网络使得学生的交友范围扩大了,也为很多人提供了恋爱的机会。进入青春期,体验恋爱的美好本身无可厚非,但是,网络平台由于其匿名性、虚拟性,使得网恋具有诸多弊端。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恋骗取他人财物,甚至有个体因为网恋而被杀的案例;另一方面,高职生容易相信他人,被欺骗感情。10.4%的学生表示有过因网恋而“感情被欺骗”的经历。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辨别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由图1可见,在问及“你是否曾向网友透漏个人真实身份信息?”时,7.2%的学生表示“经常会”,34.5%的学生表示“有时会”,53.9%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可见有一半的学生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不向网络上的陌生人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交友不谨慎,认识不到网上交友可能存在的危险,经常向他人透露个人信息,甚至有9.5%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是“完全安全”的。这无疑为自己埋下安全隐患,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图1关于“你是否曾向网友透漏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的调查结果

1.3 网上娱乐消遣为主,浪费时间精力

在问及“你上网用时最多的一项”时,只有12.5%的学生选择“学习”,34.3%的学生选择“打游戏”,36.8%的学生选择“聊天”。访谈对象们也表示学生们在宿舍打游戏现象非常普遍,网络游戏和聊天已成为学生们主要的休闲方式。劳逸结合是值得倡导的,但是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聊天,无心学习,无疑是浪费时间和精力。

2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生网络行为导致的负面影响

学生上网时间过长,且将部分精力放在网络交友和网恋上,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影响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在问及“你认为网络会影响你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吗?”29.2%的学生选择“比较有影响”,17.4%的学生选择“影响很大”,而这一影响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存在一定阻碍。林崇德在《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18~35岁是人类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如果个体能够学习、适应并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个体就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而使生活充满活力。”[2]441反之则会陷入孤独并难以适应成人社会。其次,由于高职生社会阅历低,很容易在网络上受到侵害。如图2调查所示:62.7%的学生曾遭遇“账号被盗用”、10.4%的学生有过“感情被歁骗”经历、20.4% 的学生“受到别人语言攻击”、4.6%的学生曾遭遇“隐私被窥探”、6.3%的学生表示曾“被他人骗取财物”、3%的学生因网上交友而“身体受到侵害”。 如此多的网络被侵害行为,值得教育工作者们重视。最后,很多学生沉迷网络后,出现因上网而旷课、挂科等问题,个别学生甚至无法正常完成学业,对学生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图2 关于“自己曾遭受哪些网络便案行为?”的调查结果

3 网络行为问题分析

目前高职生网络行为违反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的情况不容乐观,这些行为不同程度损害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具体网络行为问题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3.1 抄袭、不遵守课堂纪律现象普遍

调查显示:47%的同学曾在网络上抄袭他人文章应付作业,66.5%的学生表示曾有过“因上网而不认真听课的经历”,课堂“低头族”频现。笔者所在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教学检查次数、对课堂玩手机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等,但是收效甚微。成年前期社会对个体职业能力的发展要求是:经过技能训练,为进入工作单位而准备。高职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无疑是学习专业技能,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目前,部分高职生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必然会给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3.2 网络不文明用语泛滥、高职生成为谣言的散布者

调查显示:27.8%的学生曾在网络上“运用言语攻击他人”,45.8%的学生曾在网络上“说脏话”。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信息得以隐藏,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削弱或失效,对某些个体而言,网络是一个没有约束、崇尚自我的自由空间,被压抑的个性得到解放,人性中的各种丑陋也被诱发出来,人们开始肆无忌惮地谩骂、攻击他人。37.3%的学生表示曾有“盲目转发文章后被证实该文章是网络谣言的经历”。高职生好奇心强,喜欢浏览阅读新奇的新闻,但是因为其社会阅历浅,对信息的辨别力低,极易将一些谣言当作事实盲目转发。学生群体人数众多,个别不负责任的转发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不利于校园、社会的稳定。

3.3 网络色情不容忽视

网络色情信息因其来源众多,充斥在网环境中。调查显示:6.3%的学生表示曾进行过色情聊天,9.3%的学生表示曾“浏览网络色情信息”。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还保留有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行为表现,如:(1)对性知识的追求;(2)对异性的爱慕;(3)产生性欲望、性冲动与性行为[3]。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阶段的部分学生会想办法获得性方面知识的原因。但是网络上不健康的色情信息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毒害。网络色情对学生的危害包括: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挑逗性,使学生产生不健康的欲望,损害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网络色情信息容易诱发心理问题,阻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4]。此外,网络色情还容易产生社会问题,诱发青少年性犯罪[5]。

4 高职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与态度

网络法律法规是对网民网上行为进行约束的规章制度、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程度偏低。具体调查情况归纳如下:

4.1 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匮乏

调查显示:30.8%的学生不知道网络行为也受法律法规的约束。在问及“你认为下列哪些网络行为可能会触及法律?”时,学生的答题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关于“哪些网络行为可能会触及法律?”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抄袭”“传播谣言”“网络欺诈行为”“制作、传播网络病毒”等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后可能是违法的。学生们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不清楚哪些行为可能会违犯法律法规,这样的无知很容易导致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2 网络道德自律意识不足

目前高职生网络违规行为还是比较普遍的。在问及“你上网是否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时,46.8%的学生选择“经常会”,41.9%的学生选择“偶尔会”,8.6%的学生选择“从来没有”。可见,部分同学有约束自己言行的意识,但是实际上网时,又往往自觉缺乏自控能力,还是会做出很多违规的行为。

4.3 网络法律法规学习意识较强

在问及“你对网络法律法规的作用是怎么看?”时,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28.9%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可见学生们对法律法规的作用还是认可的,认为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问及“你对学校开设有关网络法律法规相应课程的态度”时,81%的学生表示支持,希望能在课程中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

5 对策研究

5.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提升法律素养

知法才能更好地守法,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依法控制自己网络行为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新形势下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提高对各种网络不良现象和诱惑的判断力、抵抗力。

首先,增加课堂教学中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让学生直接学习网络法律法规。如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老师应在课程中增加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应开设相关网络行为规范的选修课程供高职学生选修。

其次,教育方式方法多元化。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开展教育,比如利用相关话题开展话剧、微电影的比赛活动,在晚会等活动中穿插网络教育性质的小品等,通过学生活动开展教育等,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会更易于接受,收到的效果可能更佳。

最后,扩大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面,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比如在宣传栏增加法律法规宣传内容,还可以选择合适的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调查结果显示:73.6%的学生表示QQ是其使用频率最高的聊天软件,19%的学生使用微信。笔者认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使用这两个软件推送文章开展教育工作,会更加有效率。

5.2 加强对高职生的生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健康素养

对于高校而言,我们无法改变外在网络环境,但是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根据性心理的特点,高校及学生个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比如学习摄影、绘画、Photoshop等,远离低级趣味的网络性信息。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性欲望、性冲动的表现,但是因为在求学阶段,这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那么作为个体而言,则需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如通过体育锻炼、文娱活动、学习等转移注意力,释放精力。最后,既然这个阶段的个体对性知识充满好奇,那么高校可以顺势对学生进行正规的生理健康知识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才成长,建设和谐校园。

5.3 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升道德素养

《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6]意思是说,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这里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无论是高校的网络行为教育,还是国家的法律法规约束,都属于外在推力,最终高职生能否做一名合格的网民,主要还是依靠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生本人必须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升道德修养。

5.3.1树立合理目标,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很多高职生之所以将大量时间浪费在网络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树立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不知道该把时间花在哪里。所以高职生们要学会合理制定目标、科学安排时间。在制定目标时注意将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高职生如能树立一个高水平的、长远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从小的近景性目标入手,同时又不以完成或保持近景性目标为满足,适时地对自己提出较长远的远景性学习目标,让长远性目标发挥巨大而稳定的作用,那么他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得到提高。同时只有注意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活既不浪费时间,又充满乐趣。

5.3.2提高安全意识,谨慎结交朋友 网络突破了地域,大学生们喜欢在网上结交朋友,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原因各式各样。有些为了找兼职,有些单纯为了交友打发时间,有些为了找男女朋友等等。他们面对的大多是陌生网友,这些网友的身份不一、素质良莠不齐、交友目的更加复杂多样。这就需要大学生们谨慎交友,学会甄别,尽量结交勤奋上进的人作为朋友。尤其是在建立网恋关系时,大学生要更加要慎重,切忌单独与网友见面,保护自身人身安全。

5.3.3学习法律法规,提升法律素养 作为高职生,要做到知法守法。除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法律知识以外,自己还可以通过查阅书籍、网上搜索案例等方式自学法律法规,提升法律素养。知法后,高职生们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上网行为,确保自身网络行为符合法律规范。

5.3.4培养自律意识,提升道德素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句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7]意思是才学是德行的资本,而才学靠德行来统帅。德行是才学发挥的前提,可见道德素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自身道德素养:首先,“一日三省吾身。”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及时更正;其次,见贤思齐,多跟周围优秀的人学习,看他人在网络中如何传递正能量,如何运用网络进行学习,提升知识水平等;再次,“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通过网络可以做好事,同样也能做坏事。应该从点滴善事做起,善行本身也会对提高道德修养起到帮助作用。

林崇德先生称成年前期的痛苦与快乐构成“人一生中最绚丽多彩的乐章”[2]418。这一阶段的高职生有着艰巨的发展任务,能否破茧成蝶迎来人生的成功与辉煌,与高校的教育分不开,与个体的努力更加分不开。高职院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要重视对高职生开展网络行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使之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1] 佚名.新媒体阵营与布局[J]. 中国记者,2006(6): 31-34.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18,441,418.

[3] 傅安球.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4.

[4] 文建龙. 网络色情的危害及其对策[J]. 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2):19-21.

[5] 刘晶晶,李斌,李培庆. 网络色情泛滥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121-124.

[6] 孔子.四书五经[M].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09.

[7] 司马光. 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4.

TheInvestigation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NetworkBehaviorsundertheNewMediaEnvironment

LIUTing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s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xi 214153, China)

The popularity of new media (especially mobile phones) helps students quickly obtai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However, it also spawns a series of network behavior problems, such as surfing the internet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self-control ability; excessive online dating without security awareness; immoderate online entertainment wastes time and energy, etc.. In addition, we should not ignore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ho violate moral and laws among their network behavior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olitical worker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network behavior among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good network moral behavior, which is helpful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new media environ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behavior

2017-09-20

刘婷(1984— ),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7.06.022

G 641

A

1671-7880(2017)06-0082-05

责任编辑闵海英

猜你喜欢

高职生法律法规大学生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大学生之歌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高职生学习投入状况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