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探析
2017-12-20司婷婷
摘 要:在英文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方面,由于西方文化知识性的缺失,致使翻译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此,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角度出发,探索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方面的内容,以期本文的研究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西方文化;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影响
一、文化与翻译的相关内容
文化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文化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包含着人类的一切知识。文化以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为根本,以人类的思维以及语言为核心。文化具有动态性的特征,它随着社会生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每一个社会和民族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一个语言群体共有的,而这个语言群体又是具有区域特征的。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之间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有所不同,而由语言催生出来的文化也就具有了各自的特点。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情趣都是有所不同的。
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存在,所以各国之间的翻译就非常复杂。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不仅仅要对其语言本身的语义进行翻译,而且还要适当融入文化的相关内容。英国语言学家约翰·莱昂斯就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简单转换的过程,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的缓慢移植过程,翻译的人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不仅仅要精通这两种语言的语义,而且还要明了这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王佐良也曾说道过,翻译研究活动必须要有文化背景的支撑,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独有的,因而,一些东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能被人理解,如果换一种文化,理解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因而,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要知晓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文学往往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最高艺术形式,西方文学从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西方的文化。所以说,文学的翻译就是对于社会的、文化的相关研究。如果不知道西方的文化,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那么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一定会误导人们的理解。对此,文学翻译工作者要充分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翻译以后最大限度地保留西方文化的特质。
二、西方文化对英文文学作品的影响
古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不仅仅吸收了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而且还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很多的英美文学作品也时常在古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中提取写作素材。
(一)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要想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进行英汉翻译,其首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因为,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翻译者要想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作品中的历史典故,以及典故所蕴含的相关道理,就不能离开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涉猎,唯有不断的了解这些东西,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并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论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化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就很容易发现古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以及英文文学作品的渊源。英国的文学作家包括莎士比亚、哈代、乔叟等等,他们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的内容。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一些人名、地名以及典故等等同样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以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为例,在其第八诗节中就出现了“the Nightly shore”和“the Nights Plutonian shoree”,而这两个词语都源自于古代的神话故事。根据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地府里一共有五条河流,shore指代地狱,作者以此来隐喻冬夜里的漆黑冷寂。中国的读者对于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并不熟悉,在品读这些英文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阻碍,而翻译人员不能够了解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神话,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感到困惑,翻译出来的语义也必然会违背作者的本义。再以英文的一句话为例:“He was not Pygmalion,but Frankenstein.”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那么句子的含义就是:“他若不是皮各梅良,那么一定会是弗兰肯斯坦因。”我想直译过来的语义是不能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接受的,他们根本不知道“Pygmalion”和“Frankenstein”是谁,这样就很难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了。在古希腊神话中,Pygmalion是塞浦路斯岛的一个国王,他用象牙雕刻的方式,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像,而且自己又非常喜欢这个少女像。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将其理解为“自己创造并享受美丽。”而Frankenstein是雪莱妻子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他创作出来一个怪物,最终自己被这个怪物毁灭,有“作茧自缚”的含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翻译者注释这些神话内容,那么中国的读者必然会更好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
(二)《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宗教一直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活动,特别是基督教,对英美人的文化和生活影响极大。基督教思想深深影响着英美文化以及英美作家的文學作品创作。西方人视《圣经》为经典,并将其中的思想内容作为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圣经》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圣经》中的故事也经常被英美文学作品创作者引用。在《圣经》的影响之下。“God forbid”、“Oh,heavens”以及“for Gods sake”成为了西方人的口头语。从某种角度来说,《圣经》不仅仅是西方基督教的经典著作,而且还是一部思想内容极其丰富的作品。在英文文学作品中,《圣经》中的语句、人物以及典故等等也被作家们广泛应用着。比如说“Absaloms hair”就是《圣经》中的词语,直译过来的含义就是“被沙发压着的头发”,其深层隐喻就是“美丽反而成为了致命的伤害”;“deluge”在《圣经》中指上帝降的大水,在汉语中的含义就是“洪水”;“the apple of ones eye”的汉语含义就是“有爱心的东西”;“Solomon”有“圣罗门”的意思,但深层的含义就是“有智慧的人”。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这些词语都出于《圣经》,如今被西方人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的交际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派生出了很多的含义。
(三)词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文化中的主要部分,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其词汇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不同的语句含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通过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他人的称呼,便能够发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们通常用“老王”、“师傅”等来表达对于对方的尊敬,因为在中华文化中,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恪守的美德,而“老”在汉语中也有表示对他人尊重的含义,在中华文化中,“年长”往往意味着经验的丰富和智慧的渊博。然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就是“old”,“old”在西方文化中有过时的含义,西方的老人通常被称为“elderly”或者“senior citizens”,西方人往往不会说“old people”或者“old man”,更多的时候,西方人喜欢别人直接称呼自己的姓名。在西方文化中,西方人很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特别是女性,因为他认为这是隐私问题。文化差异不仅仅在这些词汇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表示颜色的词汇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在中国,表示颜色的词语除了仅仅表示颜色以外,还有深层的比喻义,其比喻义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在英语中“be green with envy”表示“妒忌”的意思,而汉语中表示妒忌的词语是“眼红”;中国人习惯用“走红”来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而英美国家的“红”,即“red”则有“负债”和“赤字”的含义;中文中的红茶在英语中应该是“black tea”,而“black”在汉语中是“黑”的意思。除此以外,英语中的颜色有时也能够表示一个人的情绪,英美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用颜色表示一个人情绪品德的例子。如何将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弄清楚,如何更准确地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这还需要中国的翻译者去不断探索。
三、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中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
英美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是向人们提供一个了解英美的工具。在西方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要想更好的翻译西方英美文学作品,这就需要翻译者不断学习和了解西方的文化,并将其有效运用在翻译中。一篇翻译良好的英美文学著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西方文化,并从中不断学习。因而,在翻译的领域之中,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受人们的关注。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应该不断研究英美文化以及英美文学作品,重视其中所渗透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够让翻译出来的英美文学作品效果更为理想。
从翻译法的方面来讲,翻译可以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家在翻译风格大体也可以概括为“归化”和“异化”两种。这两种翻译风格有效体现了翻译者对于文化的处理态度和处理立场。Mona Baker认为,一个翻译属于归化翻译的风格还是异化翻译的风格,取决于对于文化形态的重新构造,翻译是否改变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关系,这是判断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的关键。然而,我们不能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对立面,从理论上来讲,绝对的归化翻译和绝对的异化翻译是并不存在的,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往往会交叉使用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特别是针对由于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义空缺问题,在翻译的实践中翻译者往往会结合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互补使用来进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以著名的电影《Waterloo Bridge》为例,汉语翻译过来就是《魂断蓝桥》,这个影视片的翻译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翻译人员并没有直接将这句话运用“异化”的方式翻译成《滑铁卢桥》,因为如果这样翻译的话,势必会影响影片中悲剧色彩的传达,而且还会误导受众的理解,使其认为这部影片是滑铁卢战场上拿破仑的故事。事实上,这部影片中的“滑铁卢桥”是指英国的滑铁卢桥,因此,翻译者并没有将其翻译为《滑铁卢桥》,那样很容易误导受众,翻译者变通使用了中国古典故事“蓝桥相会”,将“滑铁卢桥”转译为“蓝桥”。这样的方式不仅仅将影片中爱情主题传达给受众,而且还保留了原意中的“桥”,再增加“断魂”两个字,又体现出了电影的悲剧色彩。可以说,“Waterloo Bridge”就结合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这两种翻译风格,传达出电影的主题内容,不容易让人误解,而且还有效引导了受众的观看。再比如王佐良对于雪莱诗歌《西风颂》的翻译,同样是采用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结合的方式。然而,一些语句的处理归化过度,也有一些语句漏译,比如说“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王佐良先生的翻译就是“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而忽视了“angels”一词的翻译,对于“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的翻譯,王佐良先生直接将其翻译成“琼枝玉树”。其翻译的过程中异化处理方式也有很多,比如说他将“of some fierce Maenad”翻译成“象是酒神的女祭司勃然大怒”,让读者能够理解其语句的含义,了解其语句背后的文化因素。综合来评价王佐良先生的翻译,他的韵律和原文学作品的韵律是非常接近的,特别是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押韵效果和原诗保持一致,使得读者不仅仅能够了解其诗歌的含义,更能够间接去欣赏其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对于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英汉翻译而言,翻译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文化的差异,对于作品文化元素的处理,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译文的翻译效果。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英汉翻译中经营用的两种翻译方式,两者结合起来的翻译效果往往会更为理想。然而,有一些翻译人员仍然不能有效把握规范翻译和异化翻译之间的处理方式,使得英汉翻译过于归化和过于异化,影响了原本语义的传达。对此,中国的翻译者还需要不断去探索,深入挖掘中美文化差异,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四、结语
作为一个英汉文学作品的翻译者,除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文学作品翻译技巧,还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知识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于每一个翻译人员而言,西方的文化和语言中的词汇及语法一样,在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渗透中西方文化的内容,不管是取材方面,亦或是中希腊神话、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故事的引用方面,西方文化的影子无处不在,对于英文文学作品的影响也无处不在。因此,把握好西方语言背后的文化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仅影响着中国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而且还影响西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的传递效果。因而,我们要不断去积累西方文化知识,就像积累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一样,尝试去阅读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学作品,这样才会使阅读和翻译的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译.英国诗文选译集[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2]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迟庆立.文化翻译策略的多样性与多译本互补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司婷婷(1996—),女,汉,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