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娱乐至死》看信息爆炸时代下的教育

2017-12-20陈婧芸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教育

陈婧芸

摘 要: 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的不同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毫不例外地影响教育方式。本文结合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的观点,阐述对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的教育走向与思考。

关键词: 《娱乐至死》 信息发展 教育

信息在人类历史纵向跨度上的影响巨大,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的不同在无形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的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毫不例外地影响教育方式。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积极顺应时代进行信息化改革如火如荼。然而信息化的进程有利有弊,教育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又要向何处去呢?

一、《娱乐至死》——信息传播形式变化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讲述了信息传播载体及其演变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波茨曼的这本书写于1995年,尚是“电视时代”,现在我们生活在20年后的2016年,早已是一个比1995年信息量更大的信息爆炸一般的“电脑时代”。波兹曼在本书的首页写道:“人们由于享乐失去了自由!”这句话看起来似乎危言耸听,令人有些莫名其妙——为何享乐会让人失去了自由?波兹曼在书中提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和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所描述的两个极端相反的世界。《1984》是一个“老大哥”的强权压迫下的世界,人们没有言语、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并且受到外来压迫的奴役。《美丽新世界》则相反,“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奥威尔的语言显然没有成真,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像赫胥黎笔下的“新世界”。波茨曼在书中提出:“人类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界中。”“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赫胥黎的担心正是波茨曼的担心——“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也许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赫胥黎和波茨曼的担心已经变成了我们漠不关心的事实存在。当距离和空间已经完全不是障碍,我们的信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地球的任何角落,尤其是在移动端智能手机普及后,越来越快的网速,越来越便捷的软件,越来越智能的终端……我们能够在几秒内搜索出各个国家、地区纵横古今的信息。无疑,科技的发展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但碎片化的信息也挤占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在福布斯中文网一篇名为《Facebook“非死不可”》的文章中强调:“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十来个朋友和几十个熟人已经是自然社交的极限了。一个8亿人的广场,24小时的连线满足的不是人的社交需要,而是人的焦虑、虚荣和贪婪,最终会变为一场空虚。”面对海量的信息源和无穷的诱惑,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对它们进行辨别和合理的利用。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代后记》中指出:“电视就是把文化档次往下压。我觉得电视剧什么的就是把大众的思想和艺术趣味往底线推,而不是往上边提。”人们本能性地喜欢选择用更容易、更有趣的方式解决问题,选择用更简单的方式消磨时间,也就是波兹曼所说的“娱乐”。当生活中的一切都因为信息传播媒介而慢慢改变,“随着娱乐和非娱乐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活动的性质也改变了”。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化”、“娱乐化”的趋势下,教育将何去何从?

二、信息传播方式与教育

时代和科技的进步无法倒退,因此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时代的步伐。《娱乐至死》的第十章提出“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的主张。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即把教育和学习寄托在兴趣里。“柏拉图和杜威对此也非常强调,理性只有在情感的肥沃土壤里才能得到最好的培养”。诚然,我们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主张“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不过,我们理念中教育所寄托的“乐”是指乐趣,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让老师在教学中感受到快乐。然而,“传统哲学家们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其中必然有各种约束的介入。他们认为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耐力和汗水必不可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寓学于乐”显然太难实现。

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传统教学活动发生了变化,课堂再也不是单纯的教室、师生、书本三者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娱乐至死》书中提到的以《芝麻街》、《咪咪的旅途》等教育形式的電视节目通过卡通的人物形象、朗朗上口的曲调和编辑,再配合与节目匹配的书籍和电脑软件下,那个时期的孩子感受到了很多学习的乐趣。教师中的枯燥学习无疑与这种内容风趣有趣的电视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究表明,当信息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学习的效果最明显,电视在这方面可以比任何其他媒介做得更好”。在二十一世纪的早期,电视教育的确风靡了一回。《百家讲坛》、《名师学习》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电视教学的对象也从学生扩展到了所有年龄段,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信息化的潮流不可逆转,只有顺应时代并且适应时代,教育才能焕发新的活力。随着近五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呈现出新的面貌。

(一)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

以往的以书本为教学内容承载的唯一媒介的局面被信息化打破,自二十一世纪起,投影仪、音响和电脑走进教室。从开始的投影将课本外的书籍、报纸等补充进课堂,到后来Office软件的功能完善,使得PPT的使用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板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书本教学内容进行信息的补充。音乐和视频播放软件的发展将“电视”的功能搬进课堂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多媒体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是科技发展对教学的良性影响。

(二)电子学习工具和在线学习

多媒体工具的发展仍然让老师和学生局限在教室内,电子学习机和在线学习产生则打破了这种空间的限制。开始时,一些学习机品牌进入市场,这些学习机终端有结合各年龄段知识开发的简单的益智游戏,学生可以在教师以外的地方通过学习机玩游戏的方式巩固课堂学习内容。随着技术的进步,视频课程成为可能。在线学习将不均匀的教育资源一定程度上达到共享,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可以从互联网观看,这使得学习进一步从课堂“解放”。在互联网逐渐普及后,沪江网、扇贝网等在线学习网校进入视野,这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大的翻转。学生可以通过网校的学习接触到教材以外的知识,如小语种。当然,因为地区经济发展不一,这些新型教育方式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同时,由于这些新型教育只是进行单方面的信息输出无法实现师生的互动,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辅助工具。endprint

(三)互联网直播教学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备受环境限制的教科研活动成为可能,如“网络教研平台”,不同区域的专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异地观看课堂的直录和回放。这打破了以往教研活动集中性、小范围、短时间的限制,使得教科研活动换发新的活力。同理,教师培训、名师讲座等都可以凭借此类网络平台进行。

随着互联网移动端如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直播软件功能日益强大并迅速占领社交圈。视频直播让真人实时的互动成为可能。最近,某些从事教育领域的人员对此进行了尝试。教师通过网络直播进行实时授课。以笔者为例,笔者久闻大名浙江青年教师郭初阳老师,但非常遗憾根本没有机会现场听课。2016年12月初,郭老师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给网民们实时上了一节关于苏格拉底和《理想国》的课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先前两种方式更进一步的发展,视频直播课程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完全被打破,教师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进行授课,而学生不再局限于一个班级,而是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年龄层次、各个学识背景的人,师生间的实时互动成为可能。这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信息的传播方式再一次得到更新。当然,这种实时的视频直播授课和真实的课堂师生互动还是有差距的,也受限于工具和条件,因此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视频直播授课会在近两年内伴随软件功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向实体课堂靠近并且对实体课堂形成冲击。

(四)信息化时代教育的不足与思考

电视、电脑和手机给生活带来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社会要培养系统化、深层次的知识和思维依然要依靠书本。陈日亮指出:“多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其好处是明显的,功能是有限的;唯其有好处,自不宜拒斥;亦唯其有限,则须谨慎使用。旨归于一,都是为了弥补主媒体——语言表达之不足,否则就要加以审视,不可滥用。”科技的进步对教学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给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有喧宾夺主之感。

数据化信息化时代的脚步不会停止與减缓,未来的科技方式必然愈加智能,它们对未来的教育教学方式必然会产生新的、深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只会更快、更便捷,信息内容会更多、更碎片。未来,书本可能退出我们的课堂,教室可能不再是上课的空间限制,甚至所在地域完全不再影响一个班级成员的组成。信息化时代下,人们不可能停止使用任何设备,也没有人可以干涉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媒介的使用。越来越便捷的生活和信息传递将继续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教育不会在这样的进步中被动前进,教育必须紧跟着时代的潮流,积极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其服务,让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不能被动地等待技术的冲击,教育者们也决不能故步自封忽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日亮.救忘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魏晓彤.“同课异构”网络教研模式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网络“戏谑化”表达现象浅议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