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vP壳的角度对比分析英汉双宾结构与作格结构

2017-12-20王存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1期

摘 要:双宾结构与作格结构是学界研究的特殊语言现象。纵观研究现状,发现大部分研究是在剖析单种语言现象,且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风生水起,很多学者紧跟潮流不遗余力地创造新成果,使得在该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本文基于乔姆斯基最简方案中的vP壳理论,诠释这两种结构的句法生成,其中有关轻动词v的理论在解释其句法生成时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文章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下探究其生成推导机制及其本质,从而找出两者在该理论下的异同。本文研究方法的使用能为解释其他特殊语言现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双宾结构 作格结构 vP壳结构

一、引言

双宾结构與作格结构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特殊语言现象。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风起云涌,快速地在语言学界占得一席地位,各界学者紧跟潮流,在该领域大显身手,也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熊学亮(2007),石毓智(2004)在该领域都有建树。在该种情况下,重读乔氏的生成语法理论,发现Larson提出的vP壳结构轻动词的引入是一个创新点,对解释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拟结合vP壳理论,运用轻动词的特征来诠释这两种结构的句法生成,并运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句子进行例证,探究轻动词带给语言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希望该推导机制能在解释其他语言现象或语言结构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二、理论基础

vP壳结构是最简方案发展阶段理论构建的一个重要成果,它对诠释多种语言的句法生成的推导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并成为表征动词词组内部结构的最优化表达。vP壳结构最早源于Larson壳,最初是为了解决双宾结构的句法生成而提出的,是在动词词组VP的基础上纳入一个由轻动词“v”投射的vP,其中的轻动词“v”是一个拥有强特征的附着语素,它要触发下层VP中的V进行移位且进入“v”来进行特征核查(特征核查是最简方案中的一个伴随移位的重要操作)。该动词“v”或许没有语言形式但它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生成的解释力度上无与伦比,结构如图(1)所示:

vP的指示语DP1是动词V的域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VP的指示语DP2和补语DP3是动词的两个域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这个结构其实可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的句法生成过程,双宾语结构是其中一种。除此之外,还有作格结构,动结结构,翻转结构等都可以用其来诠释句法生成,有学者认为作格结构的真身其实就是动结结构,所以用vP壳理论能同时解释动结结构和作格结构也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本文中后面的篇幅里会对该假设做出例证。

三、英汉双宾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

双宾结构,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动词有两个名词短语作其补语成分,一个是动词的间接宾语,一个是动词的直接宾语。比如说“我从张三那里借了一本书”分别用符合英汉语言说话习惯的双宾结构来表示:

(2)a.I borrowed zhangsan a book.

我借了张三一本书。

b.I took zhangsan a book.

我拿走张三一本书。

c.I bought zhangsan a book

我买给张三一本书。

其中,“张三”为动词的间接宾语,“一本书”为动词的直接宾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的表达式中,双宾结构可以用“S+V+NP1+NP2”统一表示;但在汉语的表达式中,双宾结构却得借助一些虚化词,如“了”“走”“给”等,形成“S+Vle+NP1+NP2”或“S+Vzou+NP1+NP2”或“S+Vgei+NP1+NP2”的表达式。按照最简方案的vP壳结构理论,在句法生成结构上对这些虚化词的处理需要借助于轻动词的引入。那么,它们的具体推导过程是怎样的呢?下文将做详细介绍。

(一)英语双宾结构与轻动词“v”

对于英语中的双宾结构用vP壳结构解释句法生成,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因为vP壳结构的产生就是为了解决英语中的双宾语问题。我们用前文例(2)a来说明。

I borrowed[zhangsan][a book].

在例(2)a中,动词“borrow”会先和它的直接宾语“a book”合并,同时赋予该名词短语以论旨角色(Theta theory)形成V结构,如(3)所示:

该动词词组短语“borrow a book”会和“Zhangsan”合并,形成VP,如(4)所示:

为了给双宾结构的双宾语的句法生成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同时遵循最简方案的经济原则,我们要在VP的基础上纳入一个vP壳。vP壳是由具有使役作用的轻动词“v”投射形成的,且轻动词v是一个具有强特征的语素,它会吸附下层的主动词前移并与之合并。在该句子中,它含有的是一个抽象的轻动词,此时该处的轻动词有语法意义但无表现形式,因此我们用Φ表示,结构如(5)所示:

最后,vP会和时态T合并形成T,而vP下的指示语位置的名词短语也要前移到TP下的指示语位置,因为扩充的投射原则(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shorten by EPP)规定一个句子必须有主语。移位后的结构如(6):

上述的结构图能完美地解释英语句子中双宾结构的句法生成,此处轻动词v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下面探讨汉语句子中双宾结构的句法生成。

(二)汉语双宾结构与轻动词v

我们使用例(2)a中的第二个例子,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2)a.我借了张三一本书。

1.与英语双宾结构的句法生成相似,此例中首先与其直接宾语一本书合并形成V,结构图如(7)所示:

2.动词词组借一本书将和张三合并,形成VP,如(8)所示:

3.此时到了关键步骤,同英语中的双宾结构类似,我们也需要在VP的基础上纳入一个vP壳,保证其句法生成的合理性。上文提到,英语转换为汉语之后,汉语句子会加入类似“了”“走”“给”这样的虚词,对比主动词,它们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使句子更加流畅明了。我们姑且假设这些虚词的位置在句法生成结构中就处于轻动词的位置,如果推导成功,就有其解释的合理性。如此,“了”将作为具有强特征的轻动词吸附下层的主动词借与之合并,结构如(9)所示:endprint

4.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句的表层结构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也紧扣最简方案中提到的理论知识,存在合理性。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汉语句子没有时态的变化,它会借助一些虚词来体现句子的时态,因此我们也就省略时态标记词,但标志语位置的名词短语的移位却由于EPP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结构如(10)所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双宾结构能用vP壳理论解释句法生成,必须处理好动词前后的两个论元之间的关系,而英汉两种语言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英语运用的仅是引入的轻动词“v”的语法意义,无表现形式;汉语将那些虚化词处理到了轻动词“v”的位置,此種方式也正好符合汉语习惯用法,存在合理性。

四、英汉作格结构的句法生成过程

(11)a.小孩哭了。/ *哭了一个小孩。

b.小明疯了/*疯了小明。

(12)a.喝完水了/水喝完了。

b.一个孩子跑丢了。/跑丢了一个孩子。

c.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例(11)中的动词只能作不及物动词使用;例(12)中的动词既可以作及物动词,又可以作不及物动词使用,这样的动词就是典型的作格动词。作格动词所组成的结构为作格结构。下文将结合vP壳理论分别介绍英汉两种语言中作格结构的句法生成。

(一)汉语作格结构与轻动词“v”

作格动词有及物用法和不及物用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出现”等不及物作格动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非宾格动词(影山太郎,2001)。也就是说,该动词的深层结构只有一个内论元(深层宾语);而典型的作格动词,如例(12)中出现的“喝完”“跑丢”等,这些动词所带的客体论元既能作主语(此时结构中无宾语)也能作宾语(此时结构中另有主语)。这些动词事实上具有双动词性质,一个是主动词,另一个是具有结果意义的动词。因此有学者提出“汉语中作格结构的真身是动结结构”(沈阳,2014)的假设,此观点是否合理有待考证,下文将会有所涉及。

(13)a.他哭瞎了双眼。/双眼哭瞎了。

b.妈妈煮糊了米饭。/米饭煮糊了。

上文中提到“汉语中作格结构的真身是动结结构”这一假设,动结结构的重要特征就是包含两个动词,一个是行为动词,一个是结果动词。例句中的动词都符合该特征,而且它们也都属于典型的作格动词。那么,该如何处理该种句子的句法生成呢?

由于例句中含有双动词,本文暂将其处理成两个短句:一个主句,一个补语小句。例如:

他哭[双眼瞎]。

妈妈煮[米饭糊]。

结合vP壳理论,以第一个句子为例,句法生成过程如下:

1.根据句法学理论,“双眼瞎”为一个补语小句,它的表层结构图如(14)所示:

2.该句子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分句构成,补语小句的上层还要嵌一个主句“他哭……”。但该句子的表层结构中这两个动词是需要连在一起的。对此,文章要借助轻动词“v”的引入来完成此操作,需要在主动词词组的上层嵌入一个vP壳。“瞎”作为句子中的次动词需将其放在轻动词的位置,处理方式先由最下层“V”的位置移到轻动词“v”的位置。这样,轻动词“v”会因其具有强特征的语法意义而吸引次下层中的主动词“哭”向前移位,形成双动词,处于vP壳下指示语位置的主语由于遵循EPP原则也需上移,结构如(15)所示:

此种处理方式可同时解释动结结构和典型作格结构两者句法生成的推导过程。两者的表层生成结构相同,为“汉语中作格结构的真身是动结结构”这一假设提供了依据。

(二)英语作格结构与轻动词v

接下来看一下英语中的关于该结构的句法生成能否运用vP壳理论合理地解释。

(16)a.The vase broke into pieces.

He broke the vase into pieces.

b.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例句(16)中的“roll,break”是典型的英语作格动词,它们既可以作及物动词又可以作不及物动词。该结构的不及物用法的句法生成如(17)所示:

就其及物用法的结构形式一般可以表示为NP1-V-NP2-PP。该结构形式的语义解释为NP1通过V致使NP2发生性状变化。因其语义中隐含使动意义,我们结合vP壳理论来阐释说明其句法生成,同样需要轻动词v的引入。此时该动词有语法意义但无形式体现,用Φ表示。结构如(18)所示:

综上所述,作格结构涉及及物用法和不及物用法,因需分开解释稍微复杂一些,在建构不及物用法的句法生成时无需外嵌vP壳就能解释;但在进行及物用法句法生成的阐述时,因为句子中含有的作格动词要和内外论元发生结构关系,因此需要vP壳的介入来同时处理这两种关系。汉语中典型的作格动词是由一个双动词性质的复合动词构成,因此轻动词“v”的处理方式会和英语句子有些不同;英语中轻动词引入的处理方式依然是有语法意义无表现形式,多用Φ符号表示。

五、结语

本文结合最简方案中的vP壳理论来分析英汉双宾结构和作格结构的句法生成。轻动词“v”对解释两种结构的句法生成的作用功不可没。研究发现,两结构借助轻动词语法作用来推导句法生成的用法和处理方式并不相同。此外,轻动词“v”的灵活运用为证明汉语作格结构的真身这一假设提供了依据。可见,轻动词“v”给解决双宾结构和作格结构的句法生成的表层结构的研究带来了重要意义,并且它也能灵活运用于各种语言。希望该角度的思考能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提供借鉴。endprint

参考文献:

[1]Barss,A & H.Lasnik.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objects[J].Linguistic Inquiry,1986,(17):347-354.

[2]Burzio.Luigi.Italian Syntax:A Government-Binding Approach[M].Dordrecht:Reidel,1986.

[3]Chomsky,N.Reflections on language[M].New York:Pantheon,1975.

[4]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ercht:Foris,1981.

[5]Larson 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335-391.

[6]Perlmutter,David M.Impersonal Passive and Unaccusative Hypothesis[J].Berkeley Linguistic Society,1978,(4).

[7]Radford,Andrew.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顾阳.论元结构及论元结构变化[A].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

[9]何晓炜.最简方案框架下的英汉双宾结构生成研究[J].现代外语,2008,(1):16-19.

[10]何晓炜.合并顺序与英汉双及物结构对比研究[J].外国语,2008,(2):13-22.

[11]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2]黄正德.汉语动词题元结构与其句法表现[J].语言科学,2007,(4).

[13]吕叔湘.说“胜”和“败”[J].中国语文,1987,(1).

[14]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4).

[15]沈阳.作格动词的性质和作格结构的构造[A].吴俊(编),南京大学文学院百年院庆论文选集[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6]石毓智.漢英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17]熊学亮.英汉语双宾构式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18]影山太郎.动词语义学[M].于康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19]张法科,周长银.vP壳与英语一项谓词句的生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7).

(王存 辽宁沈阳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 11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