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文言文教学创新浅究
2017-12-20曹静
曹静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它能够陶冶人的心灵,熔铸人的精神,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一直以来文言文就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这部重头戏在具体教学上上演的大多是一个模式,老师带领学生解释字词,翻译句子,翻译课文,背诵讲解课文。即使有思变的老师也不过是组织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简单的小组内解决,如果棘手的再提出疑问大家共同解决。第一步的操作基本如此,接下来是针对课文设计若干问题,然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再来看看对文言文的巩固练习吧,也不过是通假字的寻找和解释,一词多义的理解,虚词的辨析,句式的辨别等。这样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容易在知识的中心里沦陷,二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由于学生多是被动的接受,自己的学习过程弱化,学生学习的热情像浇了凉水。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眼中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运用什么方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产生“想学”的念头呢?虽然,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讲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但是初学一篇新的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介绍还是不能少的,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 比如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先利用课件展示了周恩来总理在外交上的几次经典讲话:1972年2月,周恩来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 “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连连点头赞叹。
当大家慨叹于周总理的机智回答时,有同学主动分享了其他外交家的经典故事。同学们兴趣正酣,我顺势引入到对我国古代外交家唐雎的介绍,同时介绍课文的背景,让学生觉得课文中的人物是那么有趣,故事会很精彩,课文的学习就不会那么枯燥无味了。
二、创造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爱学”。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 我们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 四个人学习,能充分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譬如在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先安排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四人一起边看原文一边利用文下的相关注释串译全文,四个人合作来疏通全文的词句,结果通过大半节课时间的四人合作学习,学生对全文的词句基本上能自行解决;在下半节课的时间,对各组不太明白的地方,让各组间进行互相质疑,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或直接指点,或启发全班思考,问题都顺利地得到了解决。这样,全班对这篇文言文仅有三四处有疑难的地方,同时,学生在四人小组合作疏通课文时,不仅解决了文言词句的翻译问题,而且通过自主的合作学习,明白了学习文言文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还明白了文言词句的正确含义与全文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他们一边在疏通文字,一边也在自觉地思考文本的相关内容,为接下来的自主分析文本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向外延伸”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多学”。在设计教学形式时,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基础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教师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
(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这对阅读课外文言文很有帮助。
(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学生要获得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课内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言文来练习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需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学习尝试创作改变表演课本剧,让学生“乐学”。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大胆尝试采用文言课本剧的创作和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他们怕学文言文的局面,鼓励学生自己走近文本,理解字词,读懂内容,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多种能力。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三到四个大组,推出组长,组内协商再推出编剧、导演、道具、演员等,然后各司其职、着手准备,尤其编剧,不可一人完成,应集体创作,一人执笔。这一步在课堂上进行,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供学生编剧,其他活动均在课下,学生自主安排。课文较短的,一组演一遍;课文较长的,则可一组演一片断,一组继一组,排出顺序,大家共同完成。表演结束后,一组谈谈对人物形象的認识,另外一组谈谈对主题的认识,还有一组可谈谈小组在对剧本创新形式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再由师生互评。如此一堂课学生亲自体验,每位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就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文言文的语法现象。由表演的几个小组分别负责,总结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
总之,对文言文的教学,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