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中长春市城市品位提升问题研究
2017-12-20房永壮
文/房永壮
旧城改造中长春市城市品位提升问题研究
文/房永壮
旧城改造是城市建设永恒的课题,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契机,长春市旧城改造应让城市品位蕴含在旧城改造战略规划中、凸显在独特城市历史文化中、贡献在旅游产业大有作为中、体现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中,使城市品位建设贯穿旧城改造全过程。从而在把握历史文脉中彰显城市特色与个性,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系统构建城市品位特色体系。
城市品位;旧城改造;城市历史
长春市从2016年开始,进行了长春建城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旧城改造,这次旧城改造覆盖三环以内166平方公里,惠及202万居民,是长春市城市品位提升的一次重大机遇。旧城改造是去除旧弊,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与个性,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良机,对培育市民的自豪感、增强城市凝聚力、打造城市文化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一、城市品位蕴含在旧城改造战略规划中
旧城改造与城市品位提升的前提是做好城市战略规划,科学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简单说,城市发展战略就是结合城市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区域地位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的、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向,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生态格局和交通系统。因此,必须给城市建立起一个非常独特的竞争力定位,对城市发展的品位路径作出明确取舍。在城市空间组织上加强各项城市功能活动间的协调匹配,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策略。长春市老城区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对老城区的品位战略规划过去大多关注城市功能多元、建筑质量的维护、历史文化区维系文脉的价值挖掘等。旧城改造目前应转变规划思路,从注重功能导向向更加注重人的体验和历史、文化信息传达的“空间场所+城市功能+历史记忆/文化传承”的精细化设计导向转变。要强化从“美学角度+功能角度+记忆传承角度+文化塑造角度”规划建设城市,做好城市规划与文化事业、旅游产业、广电宣传等相关系统的合作。在长春市战略规划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出保护和恢复功能,对提升长春市城市品位具有重要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混合居住区配合政府统筹操作,主要应关注民生,保障拆迁户的利益;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建管并重,重在建;工业聚集区应依托原有基础,发挥特色,利用厂房的大开间布局,集中创意文化。使旧城改造达到既改造好旧城区、又激活旧城区这一目标。不仅让老建筑亲自讲述过往的故事,还要为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与之相符的城市品位,从“城市利益至上”转换为“城市利益+地区责任”的取向,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摄影/初立春
二、城市品位凸显在独特城市历史文化中
城市品位及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社会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城市文化是城市品位提升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城市的品位集中体现在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中。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址,它是一个城市的根,城市历代古建筑真实地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演进,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资源,更是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春市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历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南广场、黑水路、黄河路一带,有许多上世纪别具特色的建筑。旧城改造中,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们,对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应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对历史建筑应采取保留建筑外貌、改善室内环境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方法,逐步整治,切忌大拆大建。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杜绝用现代涂料粉刷墙体,以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发挥其教育功能,不仅保护好历史遗址,还要让遗址发挥作用,长春市新民大街的八大部作为世界性警示教育基地,面对世界级博物馆大街的远景目标,可通过对大街沿线建筑立面、街路景观进行设计,“掐两头带中间”,“掐两头”即在大街两头设置大门,使新民大街变成历史流淌的河流;“带中间”即临街单位一律把门向街外开,同时开发部分八大部,使之变成博物馆,向游人开放,实现东北亚文化艺术名街的目标。特色老城计划应充分挖掘老城特有的风貌资源优势,通过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植入公共艺术和新功能,建设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充满历史人文与时代风貌的活力老城。塑造长春经典的巴洛克艺术特征,强化城市放射状道路的轴线体系,形成具有宏大气势的城市意象。对已经消失的广场,通过旧城改造,有条件的应择机恢复,无法恢复的应进行标示牌展示,进一步完善城市内部具有多种层级的巴洛克广场体系。
三、城市品位贡献在旅游产业大有作为中
老城区往往具备良好的旅游价值,而且独具特色,老城区建筑样式独特,视觉感强,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老城区最有条件成为旅游活动的目的地和集散中心。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建设注入了活力。在中国650多个大中型城市中,有339个优秀旅游城市,发展旅游能够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长春市目前正在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旧城改造工程,应科学利用老城区,挖掘老城区的价值,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与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在旅游业中突显价值,在旅游业中得到重视和发展,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长春市伪皇宫区域、二道沟沙俄车站、长江路、南广场、新民大街、重庆路、汽车厂等可以打造成特色街区,使它们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串联,颗颗明珠,个个闪耀。通过打造魅力街路计划向旅游者展现“四排树”的城市意象。围绕城市具有放射状格局的主次干道体系,精选一些适合北方城市的轴线感强烈的特色树种,恢复“四排树”的绿化形式,打造北方季节性最具特色的林荫大道。在城市内部及外围规划山水大道、快速景观路、市内景观路与步行街路,同时借助轨道交通,将各魅力空间进行有机串联,形成功能连续、景观优美的城市活力廊道。
四、城市品位体现在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中
一个高品位的城市一定是一个宜居城市,因此,长春市必须结合旧城改造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长春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升城市品位就必须在宜居城市建设上下足功夫。旧城改造就是一次改变生存环境的良机,新鲜的空气、干净的饮水、大面积的绿化、优美的风景、便捷的交通、安全的饮食、方便的图书馆文化馆、良好的教育……这些都是宜居城市必备的要素,同时也是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打造城市品位必须先打造宜居城市,因为宜居城市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长春市打造宜居城市的核心是打造好伊通河,新一轮伊通河综合治理暨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工程2015年6月正式启动,这也是伊通河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系统治理,伊通河也正向着长春市的“生命线、生态轴、景观带、动力源”迈进。打造好伊通河的核心是打造好南溪湿地。因为南溪湿地不仅是长春市“城市之肾”,而且还是长春市未来的游客服务中心,是长春市海绵城市申报试点区域,是长春市未来重点的历史人文景区,建成后将呈现出“伊春河水缓中流,两岸流绿一城春”的具有中式风格的亭台楼阁桥。建设南溪湿地公园应刻意打造一些具有长春市城市标识的建筑。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会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打造标志性建筑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方式,也是传递一个城市品位信息最好的方式。就像西湖如果没有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会索然无味一样,长春市需要刻意打造人文精品,比如孝子坟的故事。从长春众多形态中提炼出长春市民认同、外界易于辨别的长春独特的文化标识,实现城市建筑的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长春市在旧城改造中要把自己核心的文化元素注入到城市品位提升中,用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雕塑城、冰雪世界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品位。
五、城市品位贯穿旧城改造全过程
旧城处于城市的中心,是交通繁华之地,人口密集。长春市共有39条示范街路、168条规范街路、155个老旧小区需要通过进行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承载能力。通过改造,让老城区实现功能性提升和精品提升。功能性提升包括夹馅棚户区和老旧街区综合改造、拆除三环以内的违法建筑、综合改造市政道路、架空管线、打造绿化美化精品工程、打通道路微循环、完善交通设施、规划停车泊位、实现功能性亮化全覆盖。重在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侧重于疏通、整容、增绿、留白,集中进行绿化、亮化、美化,集中增添一些公益基础设施。精品提升包括打造重点街路及精品商圈、保护修复历史文化街区、改进公交设施、改善机场高速环境、改造火车站周边市政设施和环卫设施等。长春市应抓住旧城改造这一契机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旧城改造展示城市形象与品牌,吸引投资与定居,应把旧城改造和各项创建工作结合起来,把城市品位建设贯穿旧城改造全过程,使旧城旧貌变新颜,重新焕发生机。对此,应以城市品位做主导,把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作为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让历史与现实得到充分的融合;把旧城改造提升与加强城市管理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彻底整治露天烧烤、占道经营等各类“城市病”,避免陷入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要加强对市民的宣传引导,通过环境的改善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配合、参与城市的建设改造。在改造中保护城市的文脉、提升城市品位;把旧城改造与环境改善统一起来,通过改造释放一些空间,打造一批生态公园、生态景观、放大城市的生态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水平;把旧城改造与幸福长春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群众所盼、所需、所想为导向,从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老旧小区、街路、商圈、基础设施等改起,点面结合,查遗补漏,全面提升长春市城市整体形象。让各类“城市病”得到进一步解决,使改造成果真正体现到群众幸福感的提升上,让更多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成果。
TU984.11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6.013
房永壮,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责任编辑王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