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智慧
2017-12-20孟献丽王丽莉丁威
文/孟献丽 王丽莉 丁威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智慧
文/孟献丽 王丽莉 丁威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它跳出以往西方思想学派机械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智慧采取开放的态度。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层次的有机联系,这为它们的交流互动、相互借鉴奠定了基础。
有机马克思主义;中国智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对中国文化开放,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以小约翰·柯布、菲利普·克莱顿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认为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机哲学)与中国传统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某些深层的有机联系。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深度整合,就生成了有机马克思主义。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内在关联
●运动变化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很早便对宇宙的内在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例如儒家的经典《易经》,其阴阳理论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的根本原因,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运动,持续的运动便产生了万物;其变化理论则阐释了宇宙万物的存在发展的规律,认为宇宙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再如儒家学派的王夫之就曾揭示了动与静互相包含的内在关系,动中包含着一定的静,静中也会有动,二者无法分离。同时他也指出,动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肯定宇宙天地万物永恒变化性,而静并非是绝对的、完全的静止,它只是动的一种相对表现形式。王夫之关于动静关系的阐述完美地解决了动与静的辨证关系,被认为是儒家动静观的最高成果。
克莱顿指出,有机马克思主义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哲学基础,在很多方面比其他西方思想更接近中国思维方式,他用了与中国古代哲学家相类似的方法阐释了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他认为中国传统智慧强调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才应该是现实世界的根本规律。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动在”的,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处于永恒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事物是可以保持不变和完全相同的。例如,一个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外貌、思想、生活历程以及他周围的环境有着不断的变化,所以,处在孩童、少年、成年、老年不同时期的同一个人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过程哲学认为唯一不变的是过程本身。[1](P212-213)
●创新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既然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那么事物必然需要革新自身的因素,以寻求新的发展,因此,自古以来便将创新视为高尚的品质。《礼记·大学》就曾记载过帝王成汤的一句名言:“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从动态的角度强调更新的重要性,认为事物需要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易经》将“日新”视为世间万物最高尚的品德,认为其原因在于宇宙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宇宙中的万物要顺应宇宙变化的规律,不断地除旧立新,从而推动自身发展。《魏书》的“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这些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创新精神,顺应时势、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
有机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创新。过程哲学认为由于现存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既包含过去和现在的因素,又包含未来发展的倾向,因而现实的客观世界是开放的。在开放的系统中,不确定变得越来越明显,每一事件的发展逐渐由未来不确定因素所控制。这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事物以新的方式、朝着新的方向的发展,而这些不确定因素便是事物创新性、新颖性的源泉。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过程哲学为历史提供了希望之根,因为新要素的加入改变了原有要素的力量和意义,人类只有通过创造性的实验,才能找到应对全球挑战的新的解决方案。其次,过程哲学认为事物的内在价值由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关系和创造力决定的,从而揭示了创新性对于每一事物的重要性。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每一思想理论都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适应新文化语境和新时代发展阶段,从而使这些思想理论以一种新的方式得以生长和发展。[1](P171)
●有机整体思想
有机整体思想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重要思想,许多思想家都认为人与自然、其他生物处于和谐的统一体中。道家是有机整体思想的集大成者,认为宇宙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杂乱无序的、无规律的,而是有序地处于一个和谐平衡的整体中,同时认为人的运动变化也是这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因此,道家坚持人与自然、宇宙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精神,更是把“天人合一”视为整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理想境界。儒家的有机整体思想体现在社会思想中,认为人是社会共同体中的人,需要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儒家主张"仁义"的社会哲学思维,把“仁”作为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有机马克思主义赞同中国古代哲学家的这种观点,认为智慧来源于整体的视角,反对西方思想“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怀特海在《过程与实在》中就表明他的哲学目的就在于揭示一个存在如何存在于其他存在之中,认为“每一个现实存在于每一其他现实存在之中”,[2](64)并且这些现实存在实际上都是内在的相互联系的,包括人类和其他生命事件,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事物。如果不能基于整体的视角来考虑,就无法把握和谐。有机马克思主义正是以怀特海的这种有机整体性思维来探索实现人类共同福祉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践方案的。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
●社会共同福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与社会其他人处于相互联系的人,是社会全体成员的一部分,因此,马克思主义倡导以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反对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国家的责任意识,捍卫和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福祉是其全部职责和使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捍卫公平正义、关心贫苦大众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正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的民主、公平、正义只是针对少数控制着社会绝大部分资本的人而言,而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所强调的公平正义立足于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之上,同时强调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有机马克思主义同样鼓励一种以社会为本位的思想理念。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揭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公平、正义的虚伪性,认为西方自由、人权、民主、公正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立场上的意识形态。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责任不应该只为个人服务,而应该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福祉服务。因此,国家需要从长远的整体视野出发,以全社会的共同福祉为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建立一个旨在服务于共同福祉的命运共同体,自由、人权、民主、公正应以共同体为立场前提,认为只有从整体的社会视角出发,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民主。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以社会共同福祉为目标的政治改革不能忽视阶级问题,应该着力解决阶级不平等问题,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消除社会不公,认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利不应被极少数人控制,而应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
●生态文明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生态哲学理念,它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人民的共同福祉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克莱顿对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西方学者还在反思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的时候,中国领导人在八年前已经率先正式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想目标,这主要是由中国现实发展情况决定的。中国必须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一条新的发展模式,既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又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倡导生态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的出发点,也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归宿。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趋利性”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西方“现代性”思维,是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灾难的深层原因,认为“现代性的持续危机到了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位幸存者”,[3](P11)资本主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呼吁全世界的生态觉醒,主张有机的生态思维方式,认为其他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其内在的价值,人类必须要把其视为一个共同体内的合作伙伴,只有人类与自然系统、其它物种保持和谐与平衡,才能实现人类的健康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不等同于环保, 而是要把人、社会、自然纳入生态文明“共同体”范畴,实现人、自然和谐共生、共享福祉关系的一种生态伦理思想。
●具体化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思维是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下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4](P284)马克思强调具体化思维,认为理论必须根据时代和某一具体文化背景的需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适应中国文化和指导中国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融合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形式,使马克思主义的应用方式深受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重重困难的时期,邓小平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所处国际环境的变化,规划了一条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渐进式的道路。“三个代表”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都是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实践经验。因此,具体的现实需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过程哲学同样也强调理论的具体化。怀特海批判这种过于重视抽象理论而忽视具体经验的哲学形态,认为抽象的概念不能充分描述具体的事物,必须从具体实际出发,考虑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性以及事物对于实际经验的直接体验,才能理解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有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可以隐去特定时空影响的普遍适用的政治哲学,任何哲学都受到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持续影响。马克思主义也不无例外。“试图构建一种完全不受任何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想法,已经失灵了。”[1](P88)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智慧之间的相互借鉴
●有机马克思主义从中国智慧中汲取精华
首先,中国智慧促进了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有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来自西方的理论学派,但与以往漠视中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对中国智慧采取开放的态度,欣赏并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吸取和借鉴中国智慧中的精华。
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中国智慧对于作为其哲学基础的过程思想有着非常重大的贡献。一方面,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国传统智慧蕴含着丰富的过程思维,其儒家、道家、佛教禅宗思想以及传统医学其理论主张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有着惊人的相似,都认为宇宙万物具有动在性、发展性、有机联系性和系统整体性。另一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中国现代智慧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其强调具体化的思维方式、倡导社会共同福祉和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建同样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因此,柯布曾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文中明确指出,有机马克思主义需要向东方寻找智慧,中国的传统智慧有许多资源可以帮到我们,因为在西方只是以只言片语的形式存在的生态维度却包含在整个中华文明之中,在中国实现一种生态文明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西方。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帮助。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改革和生态文明实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经验可以有助于有机马克思主义探索应对全球生态和社会危机的具体策略。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普遍存在着重研究轻应用的失衡,纯抽象的哲学理论研究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模式带来的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必须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才能找到化解这些危机的方案。相较之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很好的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生态文明探索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有机马克思主义探索实现以共同福祉的社会命运共同体以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具体途径提供帮助。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导致的,资本主义制度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造成无限增长神话的破灭和生态灾难,同时资本主义在全社会和全球范围内对穷苦大众进行压榨和剥削,又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一系列不平等现象,这些生态和社会危机却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变革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尤其是一些国家和跨国公司对变革现行制度采取抵制的态度。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有着明显的优势,国家可以运用政治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与人力,对经济社会全盘把握,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全方位解决环保问题。同时,其分配制度可以减少社会群体的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共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中国的实践经验使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贯彻实施社会主义原则的社会变革,坚信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从根本上限制富人疯狂控制财富的行为,既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可以促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解决社会阶级的不平等问题。
●中国智慧从有机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些许启发
首先,以文化嵌入式的发展模式发展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动态性和差异性,因此,强调理论对本土文化的融入,主张马克思主义以文化嵌入式的模式发展,认为每个国家的历史和具体国情就像特定生态系统中的特定土壤,[1](P103)特别是在面临全球化新挑战的今天,要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更加复杂更加根本的文化适应。这一见解对于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思维出发作出新的改变和适应,必须要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底气,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中国的传统智慧融合改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融合于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与我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道德理念所交融,进而被中国民众所认同。尤其当今的中国面临着以往改革遗留问题和新时代新问题的双重挑战,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不仅要“嵌入”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更要“嵌入”新时代下中国的现实土壤中,只有做到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需要相结合,才能形成可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由于有机马克思主义者没能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精髓,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存在着许多误解,错误地认为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一种庸俗的机械决定论、秉持将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的二元对立思维、过分强调公有制而主张消除一切市场力量。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使其最终陷人了某种唯心主义的泥沼、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错误警示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需要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只有建立在完整理解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下去。
其次,以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走可持续的生态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机马克思主义分析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错误的思维方式和现代性发展范式造成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资本主义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范式,倡导从长远的整体视野出发,以有机的生态思维建立一种旨在追求共同福祉的共同体发展范式。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给出了一系列应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危机、解决生态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措施,主张以混合制经济体系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体系、回归家庭农场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手工化的工业制造模式等。但是,有机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发展的否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现代化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样需要现代化工业文明的支撑,对现代化的盲目否定违反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就决定了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的这些具体措施在实践上缺乏现实的可行性。
尽管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些建议还不够完善,但无疑是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方面,要规避有机马克思主义盲目反对现代化的错误,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能步资本主义现代性发展模式的后尘,要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走一条可持续的现代化生态发展道路,从制度体系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生产范式改变、生态意识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菲利普·克莱顿、贾斯廷·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格里芬、马季方.后现代科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D61
10.13784/j.cnki.22-1299/d.2017.06.00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研究》(14CKS033)、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15MLC00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基于习近平系列论述的中国文化国际话语权研究》(17SKG150)、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孟献丽,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王丽莉,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丁威,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西南大学哲学流动站博士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