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有色金属冶炼厂
2017-12-20新中国工业第一系列
新中国工业第一系列
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有色金属冶炼厂
新中国工业第一系列
1949年1月14日9时,沈阳冶炼厂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在一片“多炼铜!多炼铅!支援全国战争!”的欢呼口号声中,由张厂长点燃火把,投入到熔矿炉内,在熊熊烈火燃起的这一刻,沈阳冶炼厂正式开炉,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综合性有色金属冶炼厂。
沈阳冶炼厂始建于1936年,是日本为了掠夺我国东北黄金及有色金属资源而建立的工厂。当时取名为“国立金矿精炼厂”,1938年投产后更名为“奉天制炼所”,日本投降后,工厂停产。国民党接收后于1946年10月改名为“沈阳冶炼厂”,解放前夕,产量很低,工人失业,工厂处于奄奄一息、濒临破产的境地。
沈阳解放后,沈阳冶炼厂划归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领导,接收该厂时,简直像一片灰堆,到处凌乱不堪。全厂干部职工积极抢修,把很多山丘般的灰渣都清除出去,仅在烟道里,就清扫了1300吨灰渣。并把凝结在熔矿炉里的废铜与焦炭的混合物都铲除干净。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复和整顿,终于完成清理现场、筹运生产所需原燃料、购置化验检测所用精密仪器、修复机电设备和水电管网等工作。1949年1月14日10时30分,铜鼓风炉开工生产,为中国近代鼓风炉矿石炼铜事业记下了历史第一页。
1949年底,工厂把湿法炼锌车间恢复起来,并开始了湿法炼锌的生产试验。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试验,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攻克了浸出、净液、电解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关,摸索出生产技术条件。1950年4月,沈阳冶炼厂在我国首试成功部分湿法炼锌技术,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电锌20吨。
沈阳冶炼厂
1983年,沈阳冶炼厂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管理后,发展迅速。该厂的有色金属产量曾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黄金、白银产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黄金、白银生产基地。全厂建成了铜、铅、锌、金银、硫酸及高纯金属半导体材料六大生产系统,成为一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综合性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文字、图片由辽宁省档案馆档案开放鉴定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