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开放性合作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例

2017-12-20姜燕媛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普林斯顿学术论文开放性

赵 昕,姜燕媛,付 强

(1.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上海 200240;2.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开放性合作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例

赵 昕1,姜燕媛1,付 强2

(1.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上海 200240;2.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本文选取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并利用Scopus数据库检索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至今的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对论文类型、发表刊物、学科领域、作者人数、合作机构、合作国家和平均被引次数等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论文产量高、发表刊物影响力大和学科领域涉及面广三大特点。同时深度探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放性合作的三种模式,据此得出未来中国建立世界顶级研究机构需要鼓励开展跨团队合作、跨机构合作和跨国家合作的启示。

世界顶级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放性合作;启示

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在基础科学的多个前沿研究领域正在从“跟跑”发达国家发展到“并跑”阶段,产生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走到了一个向“领跑”升级的关键时期[1]。在此背景下,中国亟待建设一个类似“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世界顶级研究机构,把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吸引过来,让他们与国内最顶尖的学者一起讨论学术,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从而产生一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长期繁荣发展。

众所周知,1930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成立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它是全球第一所高等研究院,至今已有87年的历史。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秉持做“纯粹研究”的理念,吸引了一批世界级大师汇聚于此,包括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这个学术圣地里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成果,目前已产生出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这种致力于“纯粹研究”的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学者们视其为“学术研究的乐园”[3],既保持了学术独立与精神自由的“精英主义”传统,又促进了“高深学习”研究的国际合作与知识共享[4]。

截至目前,研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文章大多是偏重定性研究,大致分为三类:①阐述其体制机制,如曹秋阳认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不愧为真正的“高深学问”有机体[5]。孙艳丽认为,普林斯顿研究院在功能定位、学科设置和经费筹集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机制,精英人才的选拔制度、小而精的组织结构、清晰的责权利界定等都是其有效运作的保障[3]。②推崇其办学理念,如Gunderman等学者认为弗莱克斯纳建立了一个学者的天堂,他给当时学术界的领导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6]。刘学礼认为弗莱克斯纳建立了“学人乐园”,很多世界顶级的科学家都在那里工作过,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地开展科学研究,它是学者们向往的圣地[7]。③介绍其成功经验,如张会杰认为作为一个私立的、独立的、非营利的科学研究实体,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始终致力于对未知世界进行基础性探索,秉承小而精的发展原则,给那些天赋异禀且沉醉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大师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与丰厚的薪酬待遇[8]。孙华认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是高起点的组织定位、高度的学术自由、高端的研究团队、高品质的学术建制和高额充裕的运转经费[9]。

在上述文献中,着重探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放性合作的文章并不多见。而与“开放性合作”有关的文献研究内容相对复杂多样,主要涉及:①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如能源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以APEC为例等。②开放式教学方法,如开放式、合作研究性学习在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中学历史开放性教学探索、中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等。③研究合作机制,如论合作制组织的开放性,开放性金融协议等。④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如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开放性研究、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等。⑤开放式创新研究,这类论文与“开放性合作”有些联系,如吕萍、柳卸林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个案,研究开放性的学术合作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证明了开放性合作对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10];王松、盛亚认为根据各种环境不确定性对网络合作度与开放度变量进行动态组织是保持集群增长的重要手段[11];赵巧艳、闫春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在创新耦合的功能定位下,采取个人、专业或者系部为主导的,直接提供技术服务或咨询的合作模式来构建独立学院的产学研合作体系[12];高亮认为现有研究对科技平台合作创新关注度不高,相关理论体系有待完善,通过总结和借鉴国际社会科技平台开放共享的经验,为中国科技平台开放共享提供依据等[13]。

本文所研究的开放性合作与上面提及的五类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我们主要聚焦世界顶级研究机构的合作,概括地说是指在开放内部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外部资源,促进科研人员、研究机构和国家开展多形式、多维度和多领域的创新合作。通过文献综述,不难发现无论是关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还是关于开放性合作的学术论文,都鲜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深入探究的,这一点恰是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创新所在。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选取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索其主页获取一手资料,借助文献检索、新闻媒介等渠道获取其他相关信息,勾勒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主要特征。利用Scopus数据库,输入Institute for Advance Study,关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发表的10928篇学术论文,并将全部文献信息分批导出进行整理归纳,以定量的方法辅助分析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学术影响力和学科领域发展方向。本文重点探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放性合作模式,试图总结出一些共性和规律性的经验,以期为中国建立世界顶级研究机构提供参考,为科研合作与管理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 数据分析

3.1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实力与特点

(1)学术论文产量高。“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产出形式和目的,是学界公认的最能表现科研院所学术水平的指标。通过数据库检索,可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所发表的10928篇学术论文大致分为10种类型。其中87.86%的学术论文是以期刊论文形式发表(9603篇),其次是会议论文(437篇)和评论(339篇),见图1。

图1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术论文类型及数量统计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术论文产出数量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2),尤其是在1995年后至今的学术论文产出大幅上升,稳固在200篇以上,是之前60多年的2~3倍,学术论文产量丰盛。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新科技革命使社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发生巨大改变,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图2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至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统计

(2)学术论文发表刊物国际影响力大。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引进世界上最卓越的学术大师和青年学者,无论在薪金支付、生活设施上,还是在研究院的管理上,都给予他们最优厚的待遇,使他们不受外界压力和困扰,没有后顾之忧。因此,科研人员在这片宁静的沃土上可以潜心研究,产出高质量和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如表1所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最多的前20家期刊的影响因子均非常高,且大多是国际顶级刊物,如耳熟能详的《Nature》和《Science》,还有专业领域内的高水平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由此可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学术论文不仅质量上乘,而且科研影响力巨大。

表1 学术论文出版物及发文数量统计(前20家)

注:*出版物影响因子参考来源:https://jcr.incites.thomsonreuters.com/JCRJournalHomeAction.action?year=&edition=&journal=Journal Data Filtered By:Selected JCR Year:2016 Selected Editions:SCIE,SSCI Selected Category Scheme:WoS。

(3)学科领域涉及面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最初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后来扩展到人文社科领域,研究院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逐渐涵盖了所有知识领域。其下设四个学院,分别是自然科学学院、数学学院、历史研究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1949年,原政治经济学院与人文学院合并更名为历史学院,而科学学院一分为二,成为数学学院和自然科学学院。1973年社会科学院成立后,才最终形成现在的格局。除了四个学院之外,研究院还专门设置了一些特别研究项目[8]。

如图3所示,目前其研究领域共涉及26个学科,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6296篇,其次是数学学科3653篇,再次是地球与行星科学1444篇,这与其学院的规模大小有关,自然科学学院和数学学院相对较大,同时还涉猎医学、经济金融、心理学和生物等学科。可见,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打破学术壁垒,倡导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并不只是单纯地跨自然科学,也将人文艺术、医学、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7]。

3.2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放性合作的三种模式

(1)科研团队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论文质量,提升学术影响力。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始终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每个学院只存在数量稀少的终身教授职位,且都拥有一个较小规模的终身研究团队,一般控制在20~30人。此外,每年有将近200名来自近百所国际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从上千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或者客座研究员,他们都是各个学院的教授根据学院特点和严格标准精心挑选出来的[8]。

图3 学术论文学科领域分布统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科研人员不再“单打独斗”,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合作愈发明显。在某些特殊学科领域,甚至是一个团队或多个团队“强强联手”。学界通常用论文引用率来衡量论文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论文的作者人数越多,该论文的引用率也就越高,因此科研合作的群体规模越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也越大[14]。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术论文合作比率非常高(见图4),2人以上合作发表的学术论文占总体的65.13%(34.87%的学术论文是唯一作者)。此外,学术论文平均被引次数随着作者人数的增加而递增,其中十人以上的合著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超过100次,百人以上合著作者的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在400~600次。

图4 学术论文作者合作人数及被引次数统计

(2)多元机构合作模式:有利于整合科研资源提,升学术影响力。1974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立客座研究员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AMIAS)[15],它是面向所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师和学者,为他们提供一个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AMIAS 成立至今,接收的客座研究员有5000人之多,分别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这点充分说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具有开放、国际化和流动性等特点[8]。正因如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也相当密切。

根据合作次数从高到低列出排名前25的高校(见图5),不难发现,学术论文整体的平均被引次数在200次左右,可以说它的学术影响力相当高;同时,与其合作频繁的高校绝大多数来自美国本土,一方面美国本身高等教育就非常发达,世界名校聚集,科研实力世界领先;另一方面由于地缘优势的原因合作起来非常便捷,如普林斯顿大学合作次数最多(1342次),远超其他高校,但其平均被引次数在25所高校中排名较低(约100次),反而是合作次数排名第二的日本东京大学平均被引次数最多(约367次)。因此,除了与美国本土的知名高校合作以外,还应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流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合作。

本文所指的研究机构涵义较为广泛,包括非营利性和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如世界顶尖高校、各国国家实验室、研究院所、科研基地、孵化中心和企业等。从图6可以看出,科研合作机构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如1~25),那么其与平均被引次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机构数量在26~80这个区间内,平均被引次数呈下降趋势;机构数量超过80后,平均被引次数会有一个显著提升。概括地说,合作机构数量的多少与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有一定联系,应当倡导多种类的机构合作,但也不是越多越好,在机构数量上应有所把控,目的是将科研资源整合共享,发挥其最大效应。

图5 科研合作高校合作次数及平均被引次数数量统计

图6 科研合作机构数量与平均被引次数数量统计

(3)多国合作模式:有利于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国际科研合作的增长是对科学发展日益专业化的客观反映。在目前的国际合作中,双边合作占主导地位,多边合作呈增长趋势[14]。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大师和学术精英,其国际化合作程度不言而喻。根据学术论文作者所属国家之间合作次数的统计(见表2),英国与美国、以色列与美国、德国与美国合作次数分列前三位;在排名前25的国家组合中,各国与美国开展合作次数最多,占总体的76%,其次是与英国的合作,占比为16%。

表2 科研合作国家合作次数与平均被引次数数量统计(前25个国家组合)

注:表中统计数据是指A与B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次数,两国是并列关系。学术论文如有N个作者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将被重复计算,如来自同一国家只统计一次。

随着合作国家数量的增加,平均被引次数也逐步增加(见图7),也就是说,国际合作论文的被引次数较非国际合作论文一般都更高一些。越是跨国合作的学术论文,其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也就越大,应当鼓励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同时,配以相关的国际会议,让更多的学者参与到交流和讨论之中,进而吸引国际一流学者进行长期和短期的访问,开展实质性的科研合作,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国内科学家的视野,提升整体科学研究水平,还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从而更好地把握相关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脉络。

图7 国际合作国家数量与平均被引次数数量统计

4 结论与启示

由于全球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得开放性合作成为一种主流模式,对加强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提升学术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作,科研人员可以共享资源,充分吸收他人智慧和技术优势,从而拓宽研究思路,降低研究成本和风险,节约时间,有效提高科研效率[16]。这种合作根据参与主体不同,又可以分为科研团队间的合作、机构间的合作以及国家间的合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是世界顶级科研院所,它汇聚着世界各地顶级科学家,拥有世界最强大脑和最先进的科研技术,是举世闻名的学人乐土,本文通过对其开放性合作的研究,希望可以对中国建设世界顶级研究机构有所启示,具体建议如下。

4.1 跨团队合作,打造集聚顶级科学家的殿堂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单一作者的论文学术影响力小于合著作者,因此科研人员就会在个人理性的驱使下,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共享资源,包括知识、智力、技能、设备和资金等,从而弥补自身科研条件的不足,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17]。跨团队科研合作不仅能提高科研生产力,而且能够显著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未来中国建立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应当提倡跨团队合作,组建多层次人才研究团队。

(1)在研究队伍招聘方面,可采用全球招聘形式招募科学研究队伍,以国际学术委员会的评价意见作为是否录用、给予科研条件和研究经费等的重要参考,据此引入一批国际级学术大师及其团队,提供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支撑条件,从而产生集聚效应,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引领前沿研究。

(2)在研究团队组建方面,应当以国际一流的资深科研人员为核心,以杰出的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组建研究队伍。可以从海内外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也可以聘请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年轻人来做博士后或短期访问学者,以此为研究团队注入新鲜力量。此外,还可以采取研究课题组形式,课题组由资深成员、协同成员、青年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及研究生组成。国家稳定支持若干研究课题组,针对重大前沿问题进行攻关。同时,邀请一批国内外一流学者加入课题组,长期与课题组固定人员合作,提升课题组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4.2 跨机构合作,联结协同创新全球网络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虽与世界各地知名高校开展合作非常频繁,但也不乏与类似美国国家实验室、美国海军天文台、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所、哈勃空间望远镜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等各类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不同类型的世界顶尖研究机构,甚至具有研发功能的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合作,如同编织了一张全球合作的协同创新网络,能进一步共享资源、利用资源从而推动科学发展。根据上文的数据统计,在跨机构合作中,合作机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过多或者过于紧密的合作将会导致科研资源耗尽,研究源动力不足。发展适当规模的合作网络关系,有利于研究机构学术影响力的提升[18]。未来中国建立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应当鼓励跨机构合作,但又要注重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

(1)在协同创新合作方面,应当充分发挥跨机构人才聚集、资源共享的优势,建立多领域合作、多机构协同、多技术集成的互通互融的交流平台。同时,积极探索跨机构合作的有效途径,如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设立海内外研发基地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2)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应当鼓励跨机构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秉持开放共享原则,充分体现各机构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4.3 跨国家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合作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数据统计表明,合作国家的数量与学术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呈正相关。因此,发表国际合作论文可以有效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高层次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更是产生重大科学研究的关键。建议未来中国的顶级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跨国合作,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国际影响力,还能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挑战,推动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1)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方面,应当鼓励开展跨国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搭建各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所有学术活动均应面向国内外各类研究机构开放。研究机构围绕核心研究内容,遴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并力争将其纳入双边、多边政府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协同解决重大问题,提高国际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特别是活跃在本领域前沿的杰出科研人员进行合作与交流,从而发挥研究机构的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

(2)在学术交流形式方面,建议每年在国际上公开征集学术交流选题,针对相关学科的最新发现或研究趋势,结合自身开展的科研领域进行遴选。在此基础上,以长时段(为期一到两个月)科学研讨会为核心,配以国际会议和不定期讲座,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顶级科学家、一流学者和青年学者提供不同规模的国际会议、暑期学校、Seminar以及不定期的大师讲坛和公众报告。

[1]耿挺.目标:“世界圣殿级”科研机构[N].上海科技报,2017-03-03(01).

[2]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About-IAS Publications-Annual Report[EB/OL].https://www.ias.edu/publications.

[3]孙艳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运作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5):63-65.

[4]李威.高等研究院的现代价值与“中国化”研究[J].教育探索,2016(09):60-64.

[5]曹秋阳.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

[6]GUNDERMAN R B,GASCOINE K,HAFFERTY F W,KANTER S L.A“paradise for scholars”:flexner and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J].Academic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2010,85(11):1784.

[7]刘学礼.学人乐园学术圣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J].科技源流,2014(03):48-52.

[8]张会杰.何以成为学者的“天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发展理念、研究模式及其成功关键[J].教育管理,2009(09):43-47.

[9]孙华.高等研究院体制:普林斯顿的经验、挑战与改造[J].当代教育科学,2017(4):51-56.

[10]吕萍,柳卸林.开放性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6):185-192.

[11]王松,盛亚.不确定环境下集群创新网络合作度、开放度与集群增长绩效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2):52-61.

[12]赵巧艳,闫春.开放式创新背景下独立学院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4(4):114-119.

[13]高亮.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

[14]赵君,廖建桥.科研合作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117-120.

[15]Association of Memb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AMIAS)[EB/OL].http://www.ias.edu/about/amias.

[16]余新丽,赵文华,杨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合作论文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8):30-34.

[17]赵蓉英,温芳芳.科研合作与知识交流[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0):6-10.

[18]邵瑞华,沙勇忠,李亮.机构合作网络与机构学术影响力的关系研究——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情报科学,2017(3):42-46.

WorldwideTopResearchInstitution’sOpenCooperationandtheEnlightenmentsforChina——CaseStudyofthe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inPrinceton

Zhao Xin1,Jiang Yanyuan1,Fu Qiang2

(1.Tsung-Dao Lee Institute of construction headquarters,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2.He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Zhengzhou 450008,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in Princeton as a case,and obtains the academic papers through literature method and Scopus database since its foundation in 1930.The paper analyzes the key indicators such as the paper type,affiliation,research field,the number of authors,cooperative institutions,cooperation nations and average cited frequency.It concludes three characteristics:the high volume of production,significant research influence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cademic fields.Meanwhile,three modes of open cooperation of IAS are also explored,which aims to form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to establish the worldwide top research institutes in the future,such as encouraging cross-team,inter-agency and multinational collaboration.

Worldwide top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in Princeton;Open cooperation;Enlightenments

2017-08-26

赵昕(1979-),男,浙江人,经济学博士,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G321.5

A

(责任编辑 沈蓉)

猜你喜欢

普林斯顿学术论文开放性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我在普林斯顿的一天
普林斯顿拿骚大楼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